康有為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后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
胡祗遹
胡祗遹(zhī yù)(1227—1295)字紹聞 ,號紫山。磁州武安(今屬河北省)人。于世祖朝歷任戶部員外郎、右司員外郎、太原路治中、河東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荊湖北道宣慰副使、濟寧路總管及山東、浙西提刑按察使等職,以精明干練著稱,所至頗具聲譽。胡祗遹后召拜翰林學士,未赴,改任江南浙西按察使,不久以疾辭歸。卒,謚文靖。《元史》有傳。祗遹學出宋儒,著述較豐,著有詩文集《紫山大全集》,今存二十六卷本。卷八有《黃氏詩卷序》、《優伶趙文益詩序》、《朱氏詩卷序》等文,為研究元曲之珍貴資料。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秋潭孤月”。
蔣捷
蔣捷(生卒年不詳),字勝欲,號竹山,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先世為宜興巨族,咸淳十年(1274)進士。南宋亡,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其氣節為時人所重。長于詞,與周密、王沂孫、張炎并稱“宋末四大家”。其詞多抒發故國之思、山河之慟 、風格多樣,而以悲涼清俊、蕭寥疏爽為主。尤以造語奇巧之作,在宋季詞壇上獨標一格,有《竹山詞》1卷,收入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本、《疆村叢書》本;又《竹山詞》2卷,收入涉園景宋元明詞續刊本。
程濱
程濱,字子潯,號矯庵先生。當代著名青年詩人。1978年1月22日生于天津,祖籍山東郯城。2000年畢業于南開大學中文系。師從葉嘉瑩先生,研習古典文學,掌握了瀕于失傳的詩詞吟誦,深受葉先生器重。詩詞佳作頗豐,收入《矯庵集》。曾應電視劇新版《紅樓夢》劇組之邀,為演員講解紅樓詩詞。《顏真卿》劇組也曾邀其為之指導,并錄制片頭詩詞吟誦。現為天津市南開中學語文學科一級教師。
戴名世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號藥身,別號憂庵,晚號栲栳,晚年號稱南山先生。死后,諱其姓名而稱之為“宋潛虛先生”。又稱憂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榜眼。康熙五十年(1711年),左都御史趙申喬,據《南山集·致余生書》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跡,參戴名世 “倒置是非,語多狂悖”,“祈敕部嚴加議處,以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發,被逮下獄。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殺于市,史稱“南山案”,戴名世后歸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
夏之芳
夏之芳,字荔園,號筠莊,江蘇高郵人。登癸卯(1723)恩科進士,充南書房,以御試第一入史館,尋轉諫垣。雍正六年(1729)任巡臺御史兼學政,以澄敘官方、振興文教為己任。主歲、科兩試,敬慎明敏,栽培人才,悉本真誠。生平廉介,政聲頗佳。在臺所評試牘,輯有《海天玉尺》,又著有《臺灣紀巡詩》,蜚聲閩海。
元結
元結(719~772年),中國唐代文學家。字次山,號漫叟 、聱叟 。河南魯山人。天寶六載(747)應舉落第后,歸隱商余山。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安祿山反,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翙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大歷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長安。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