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簡介

      蘇洵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長于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 蘇洵的詩文(2篇)蘇洵的名句(12條)

      生平

      大事年表

      父親蘇序,母親史氏,有兩位兄長蘇澹、蘇渙。蘇洵少時不好讀,19歲時娶妻程氏,27歲時立下決心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苦讀,學業大進。

      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

      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應試及第,轟動京師。

      嘉祐三年(1058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托有病,不肯應詔。

      嘉祐五年(1060年),經韓琦推薦任秘書省校書郎,后為霸州文安縣主簿,又授命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辟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事佛奉道

      蘇洵生活于佛、道發展興盛的北宋前期,受時代潮流及出生環境的影響,蘇洵也有一些佛、道觀念。蘇洵信奉佛道,其外在表現是游道觀佛寺,交道士僧人,舍心愛之物為死去的親人祈冥福等;其內在表現則體現了其文學藝術和政治思想之中,蘇洵的文學創作過程論受啟于《莊子》,他的文學作品涉及到道教的仙話傳奇,靈驗故事,宮觀勝境等,其政治思想從淵源、重要觀點到語言文字無不留下道家的痕跡。蘇洵的文學作品和政治思想中涉及佛教的比較少見,受道家道教的影響卻十分明顯。

      蘇軾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合印香銀篆盤為壽》一詩中寫道:“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聘釋迦文。”說的是蘇軾蘇轍兄弟慶歷年間在家以父為師時的事情,可見蘇洵對道釋經籍是有所研讀的,不僅如此,還讓兒子也一起讀。蘇軾曾提到雙親篤信佛教:“昔予先君文安主薄贈中大夫諱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寶。捐館之日,追述遺意,舍所愛作佛事,雖力有所此,而志則無盡。”至于對道教的信仰,蘇洵自己有記載:“洵嘗于天圣庚午(即1030年)重九日玉局觀無礙子肆中見一畫像,筆法清奇。云乃張仙也,有禱必應。因解玉環易之。”蘇洵十九歲娶眉山大戶程氏之女為妻,到二十三歲(即天圣庚午)還未有子嗣,因此在游成都玉局觀見到被稱為以祈嗣的張仙畫像,就購置回家。祈曰:“某等不德所召,艱于嗣息,堇皈遺教,瞻奉尊彥。夫婦行四拜禮,詣香案上香,獻酒。讀祝再四拜。”蘇洵的佛道信奉主要體現在游覽佛道的名勝古跡,接交道士、僧人。

      蘇洵少不喜學,由于父親健在,沒有養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時代有點象李白和杜甫的任俠與壯游,走了不少地方。后來又陪同兒子兩次進京,一次經水路,一次經陸路,遍游了沿途的名勝古跡。

      蘇洵游過的道釋名勝古跡大致有青城山和峨眉山、成都的玉局觀、廬山的東林寺和西林寺、虔州的天竺寺、豐都的仙都觀等。

      蘇洵游峨眉山和青城山是在青少年時期,其《憶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韻》詩中云:“少年喜奇跡,落拓鞍馬間。縱目視天下,愛此宇宙寬。岷峨最先見,晴光壓西川。”

      慶歷年間,蘇洵進京參加制舉考試,不中,便南游嵩洛廬山,在廬山他游歷了東林寺和西林寺,并同這里的兩位高僧訥禪師和景福順長老交游月余。《憶山送人》詩中詳細記載了這次游歷的情形:“次入二林寺,遂獲高僧言。問以絕勝境,導我同躋攀。逾月不厭倦,巖谷行欲殫。”蘇洵在廬山同二僧共游居一個多月,并“獲高僧言”這件事,蘇軾、蘇轍都有記載。蘇轍云:“轍幼侍先君,聞嘗游廬山過圓通,見訥禪師,留連久之。元豐五年以譴居高安,景福順公不遠百里惠然來訪。自言昔從訥于圓通,逮與先君游。歲月遷謝,今三十六年矣。二公皆吾里人,訥之化去已十一年。”從廬山下來,蘇洵又南游虔州(今江西贛州),在虔州,蘇洵結識了當地隱士鐘子翼兄弟,在他們的陪同下游覽了馬祖巖和天竺寺。大概在皇祐初年,蘇洵到岷山白云溪拜訪了隱士張俞,蘇軾在《張白云詩跋》中說:“張俞,少愚,西蜀隱君子也。與予先君游居岷山下……”張俞的事跡在王稱的《東都事略》中有傳,“張俞,字少愚,少嗜書,好為詩,……俞為人不妄憂喜,性淳情澹,有超然遠俗之志。”朝廷曾六次下詔要其出仕,“卒不起,遂隱居青城山之白云溪。”按青城山白云溪是著名道教學者杜光廷晚年所居之地,文彥博治蜀時安排張俞居住白云溪,顯然是張俞對道教有特別興趣的原因,蘇洵與他交游,道家道教大概是其交談內容之一。嘉祐初,蘇洵帶二子進京應試,在京期間,認識了保聰禪師,“予在京師,彭州僧保聰來求識予甚勤,及至蜀,聞其自京師歸,布衣蔬食以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圓覺院大治。”

      嘉祐四年蘇洵帶領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東出三峽,走水路進京,在豐都參觀了仙都觀,傳說這是陰長生升仙的地方,寫有《題仙都觀》詩憑吊這個仙人。

      介紹

      蘇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至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二十五日(1009年5月22日),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四月戊申(1066年5月21日),年五十八歲。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馀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寫文章,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二子軾、轍同至京師。歐陽修上其所著《衡論》《權書》等二十二篇,士大夫爭傳之。宰相韓琦奏于朝,除秘書省校書郎。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來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宋史本傳》并傳于世。

      蘇洵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1056年(仁宗嘉祐元年),領蘇軾、蘇轍去汴京,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衡論》、《權書》、《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劉向、賈誼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蘇洵。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蘇洵文名因而大盛。宋嘉祐三年,宋仁宗召蘇洵到舍人院參加考試,蘇洵推托有病,不肯去應詔。嘉祐五年,蘇洵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后與陳州(今河南)項城縣令姚辟一同修撰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蘇洵即去世,朝廷追贈蘇洵為光祿寺丞。

      評價

      墓地

      蘇洵墓,別名蘇墳山,位于四川眉山市東坡區土地鄉公益村西。為蘇洵及夫人程氏、蘇軾原配夫人王弗的墓地。始建于宋代,清嘉慶年間進行過大修。歐陽修《蘇洵墓志銘》中有“蘇君,諱洵,字明允……葬于彭山之安鎮鄉可龍里。”早在北宋嘉祐二年(1057),蘇洵為葬亡妻程氏,便在武陽縣(屬眉州)東北安鎮鄉可龍里的“老翁井”側面,距“老翁井”僅十余步的地方尋得墓地。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蘇軾的前妻王弗病逝于京師,1066年蘇洵亦病逝于京城。蘇軾、蘇轍扶柩歸蜀,將蘇洵、王弗葬于此。蘇軾《亡妻墓志銘》載:“(王弗)葬于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三蘇祠

      三蘇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是我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原為五畝庭院,元代改宅為祠,明末毀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摹擬重建。經歷代增修擴建,現占地86畝。三蘇祠既保持了蘇氏故居的風貌,又體現了祠園建筑的古樸幽深。祠內供奉陳列有三蘇及子孫、女眷塑像,還供奉有眉山始祖蘇味道畫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硯池、荔枝樹等蘇家遺跡;有三蘇祠沿革展、碑廊蘇軾手跡刻石80多通,宋、明、清、民國碑約30通。除此而外,館內還收藏有上萬件有關三蘇的文獻資料和文物,是蜀中最負盛名的人文景觀。2007年,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投巨資,新建東園碑廊、三蘇紀念館(生平陳列館)、旅游接待中心等,面積新增20余畝,總面積共計約104畝。生平陳列展廳面積由原300多平方米,增至約3000多平方米。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2010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木假山記

      宋代蘇洵

      木之生,或蘗而殤,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為棟梁,則伐;不幸而為風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則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沒于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嚙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為山,然后可以脫泥沙而遠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幾何,不為好事者所見,而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勝數?則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則疑其有數存乎其間。且其孽而不殤,拱而不夭,任為棟梁而不伐;風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間,而不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則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愛之,則非徒愛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愛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見中峰,魁岸踞肆,意氣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莊栗刻削,凜乎不可犯,雖其勢服于中峰,而岌然決無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辨奸論

      宋代蘇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陽見盧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以吾觀之,王衍之為人,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然不忮不求,與物浮沉。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然而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豎刁、易牙、開方是也。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雖有愿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則其為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孫子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為過,而斯人有不遇之嘆。孰知禍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將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 亚洲欧洲另类春色校园网站| 午夜亚洲AV日韩AV无码大全| 国产亚洲精品线观看动态图|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麻豆| 在线播放亚洲精品|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亚洲| 国产亚洲综合视频|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综合| 国产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蜜桃|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1| 中文无码亚洲精品字幕| 亚洲AV综合永久无码精品天堂|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艺术图|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免下载|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亚洲日韩中文在线精品第一|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 亚洲视频小说图片|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高清|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综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无码|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 亚洲av午夜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 一区国严二区亚洲三区|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在线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