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
(224—271)西晉河東聞喜人,字季彥。少好學,有聲名,時稱“后進領袖”。曹爽辟為掾。爽被殺,以故吏免。轉附司馬氏。魏末遷散騎常侍、尚書仆射,改定官制,議五等之爵。入晉,加光祿大夫,封鉅鹿郡公。官至司空。作《禹貢地域圖》,藏于秘府,開創我國古代地圖繪制學。創制朝儀,廣陳刑政,朝廷多遵用之。卒謚元。
殷仲文
(?—407)東晉陳郡長平人。桓玄姊夫。仲堪從弟。少有才藻。仲堪薦于司馬道子,引為驃騎參軍。后為司馬元顯長史。及桓玄入建康篡位,仲文奔赴,為咨議參軍,寵遇隆重,使總領詔命,以為侍中,領左衛將軍。玄敗歸朝,遷東陽太守。不得志。安帝義熙三年,以與永嘉太守駱球等謀反,為劉裕所殺。善屬文,為當世所重。
賈充
賈充(217年—282年),字公閭,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東北)人,三國曹魏末期至西晉初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賈逵之子。西晉王朝的開國元勛。賈充曾參與鎮壓淮南二叛和弒殺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馬氏信任。晉朝建立后,轉任車騎將軍、散騎常侍、尚書仆射,后升任司空、太尉等要職。更封魯郡公。咸寧末,為使持節、假黃鉞、大都督征討吳國。吳國平定后,增邑八千戶。太康三年(282年),賈充去世。西晉朝廷追贈他為太宰,禮官議謚曰荒,司馬炎不采納,改謚為武。有集五卷。
孫綽
(314—371)東晉太原中都(今晉中榆次)人,字興公。孫楚孫。少以文稱。初居會稽,游放山水。與許珣并為玄言詩人,亦能賦,嘗作《天臺山賦》,辭致甚工,自謂擲地有金石聲,為當時文士之冠。名公之碑,必請綽為文。除著作佐郎,累遷廷尉卿,領著作。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孫廷尉集》。
陸機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文學家、書法家,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之子,與其弟陸云合稱“二陸”。孫吳滅亡后出仕晉朝司馬氏政權,曾歷任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世稱“陸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亂”,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晉書·陸機傳》),與弟陸云俱為中國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被譽為“太康之英”。陸機還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他的《平復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曹叡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為文昭甄皇后。曹叡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吳、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設置律博士制度,重視獄訟審理,與尚書陳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重大進步。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陽,時年三十六歲,廟號烈祖,謚號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并稱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輯有其散文二卷、樂府詩十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