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 歐陽修的詩文(39篇)歐陽修的名句(25條)〕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北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007年8月1日)寅時,歐陽修出生于綿州(今四川綿陽),當時他父親任綿州軍事推官,已經56歲了。3年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父親去世。歐陽修是家里的獨子,與母親鄭氏相依為命,孤兒寡母只得到湖北隨州去投奔歐陽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親鄭氏是受過教育的大家閨秀,用荻稈在沙地上教歐陽修讀書寫字。歐陽修的叔叔也不時關懷,總算沒有讓童年的歐陽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歐陽修自幼喜愛讀書,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少年習作詩賦文章,文筆老練,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興的希望,曾對歐陽修的母親說:“嫂子不必擔憂家貧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僅可以創業光宗耀祖,他日必然聞名天下。”十歲時,歐陽修從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愛其文,手不釋卷,這為日后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播下了種子。
科舉之路
歐陽修的科舉之路可謂坎坷。天圣元年(1023年)和天圣四年(1026年)兩次參加科舉都意外落榜。
天圣七年(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舉,歐陽修就試開封府最高學府國子監。同年秋天,歐陽修參加了國子監的解試。歐陽修在國子學的廣文館試、國學解試中均獲第一名,成為監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禮部省試中再獲第一,成為省元,也算是“連中三元”。歐陽修覺得,在即將到來的殿試中,自己肯定也能奪得狀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準備到時候穿。歐陽修在廣文館有個同學,叫王拱辰,才19歲,也獲得了殿試資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調皮地穿上歐陽修的新衣服,得意地說:“我穿狀元袍子啦!”沒想到,殿試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狀元。 天圣八年(1030年),由宋仁宗趙禎主持的殿試在崇政殿舉行。殿試放榜后,歐陽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進士及第。據歐陽修同鄉時任主考官晏殊后來對人說,歐陽修未能奪魁,主要是鋒芒過于顯露,眾考官欲挫其銳氣,促其成才。
步入官場
雖然沒中狀元,歐陽修也獲得了不錯的名次,被授任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充任西京(洛陽)留守推官。金榜題名的同時,他也迎來了洞房花燭。宋代有“榜下擇婿”的風俗,朝中高官都喜歡在新科進士中挑選乘龍快婿。歐陽修剛一中進士,就被恩師胥偃定為自己的女婿。
天圣九年(1031年)三月,歐陽修抵達洛陽,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同年,在東武縣迎娶新娘胥氏。當時他的上司為吳越忠懿王錢俶之子、西京留守錢惟演。
錢惟演對歐陽修這樣的青年才俊非常好,簡直是把他們“貢”起來。不但很少讓歐陽修等年輕文人承擔瑣碎的行政事務,還公然支持他吃喝玩樂。有一次,歐陽修和年輕的同僚到嵩山游玩,傍晚下起了雪。忽然,錢惟演的使者趕到了,帶來優秀的廚子和歌妓,并傳錢惟演的話說:“府里沒什么事,你們不用急著回來,好好地在嵩山賞雪吧。”
當然,這些青年才俊們,在吃喝玩樂之余,也會吟詩作賦。當時文壇上流行駢文,文風華麗,但是免不了說大話、套話,歐陽修他們就是用這樣的文章去參加科舉考試的。終于可以毫無壓力地創作了,他們當然不滿足于那樣死板的文風,而是憑借自己豐富的學識,以效法先秦兩漢的古人為手段,力圖打破當時陳腐的文風,推行“古文”。在錢惟演的支持下,歐陽修等人有了充分的時間去琢磨古文創作,后來古文的創作在宋代繁盛一時,留下了無數千古名篇。錢惟演“富養”這幾個小文人,真可謂是功在千秋。
后來,錢惟演政治失意,被迫離開了洛陽。歐陽修等人為錢惟演送行,雙方都流下了惜別的淚水。
錢惟演的繼任者王曙是位年逾古稀的“老干部”,管束屬下向來十分嚴格。到任后,他看到錢惟演留下的這些年輕人整天游山玩水,十分不滿。有一天,王曙把歐陽修等人集中起來,嚴厲地教導他們說:“你們看寇萊公(寇準)這樣的人,尚且因為耽于享樂而被貶官,何況你們這些人在才能上比不了寇萊公,怎么還敢這樣呢?”大家都被訓得不敢做聲。只有歐陽修年輕氣盛,反應敏捷,回嘴說:“寇萊公后來之所以倒霉,不是因為耽于享樂,而是因為一把年紀了還不知道退隱。”一下把王老爺子噎得說不出話來。
在洛陽的奢華生活,不僅奠定了歐陽修一生的文學基礎,更成為了歐陽修生命中最美好的回憶。后來他被貶官的時候,還深情地寫道:“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雖然我現在被貶到窮鄉僻壤,在春天都看不見花,但我曾經在洛陽享受過那樣絢爛的青春,這一生還有什么不能承受呢?)”
景祐元年(1034年),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28歲的歐陽修回京做了館閣校勘,參與編修《崇文總目》。他在京中繼續把“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當成座右銘。不過,此時的歐陽修,畢竟不再是那個享受青春的少年,他開始擔負起社會責任。
仕途崎嶇
當時,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弊病開始顯現,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日益突出。景祐三年,與歐陽修交往頗深的范仲淹著手呼吁改革,他把社會問題歸咎為腐敗,而歐陽修看得更深刻,認為冗官冗員才是根本問題。最終,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擊,被貶饒州。歐陽修作為范仲淹一派也受牽連,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
歐陽修高中進士時所娶的胥氏夫人,新婚不久便去世了。被貶后不久,歐陽修娶了已故宰相薛奎的二女兒。值得一提的是,薛奎的大女婿不是別人,就是跟歐陽修一起參加殿試而獲得了狀元的王拱辰。后來,王拱辰的夫人去世了,他又娶了薛奎的三女兒,繼續做薛家的女婿、歐陽修的連襟。歐陽修寫詩調侃他說:“舊女婿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康定元年(1040年),歐陽修被召回京,復任館閣校勘,編修崇文總目,后知諫院。慶歷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誥。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歷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成為革新派干將,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但在守舊派的阻撓下,新政又遭失敗。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上書分辯,因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在滁州,歐陽修寫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記》,古文藝術達到成熟。
他依舊保持輕松慵懶的態度,為政“寬簡”,讓自己和百姓都過得輕松。但就是在這樣的執政方針下,滁州反而被治理得井井有條。 歐陽修喜好酒,他的詩文中亦有不少關于酒的描寫。一首《漁家傲》中采蓮姑娘用荷葉當杯,劃船飲酒,寫盡了酒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美好。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每年夏天,都攜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來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傳,傳到誰,誰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時,就飲酒一杯。晚年的歐陽修,自稱有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盤,酒一壺,陶醉其間,怡然自樂。可見歐陽修很愛飲酒。
做太守時,歐陽修對飲酒游山的愛好不減當年,經常帶著吏民出去游玩,在山中野餐,然后喝醉了,迷迷糊糊地看著大家玩樂。據說,《醉翁亭記》的開頭原本花了好多筆墨,描繪滁州四周的山。最后這些描寫被歐陽修改成了“環滁皆山也”5個字,簡練中見雋永,成為散文史上的名句。醉時能與民同樂,醒后能用當世一流的文筆把游玩的過程記錄下來。守舊派的壓制,并沒影響“醉翁”的好心情。
后來,歐陽修又做了潁州(今安徽阜陽)太守。在潁州,他照樣寄情詩酒,自認為過得比在洛陽絲毫不差。后來要告別潁州時,他怕送別的吏民傷心過度,寫詩安慰他們說:“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離聲。”仍是不改詩人酒徒的樂天本性。
歐陽修的官位越來越高,他寫過的歌詞也在社會上越來越流行。傳說,潁州有一位歌妓會唱歐陽修所有的詞。后來歐陽修出使遼國,接待官員請來當地一位歌妓助興,囑咐她好好款待歐陽大人。歌妓只是答應,并不多說話,大家還以為她畢竟是邊遠地方的歌妓,什么都不懂。誰知席間歌妓一開口,唱的竟全是歐陽修的詞。由此也可見歐陽修的詞在當時影響之大。 據傳歐陽修與“外甥女”張氏有染,但雙方并無血統關系,是歐陽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張氏嫁給了歐陽修的堂侄,以后又和家中的仆人私通,事情敗露后,此案在開封府審理。在公堂之上張氏供出和歐陽修有私情。歐陽修百般辯解,最后雖以“查無實據”了事,但在名聲上卻大受影響。他的政敵錢勰也借此攻擊他,最后被朝廷貶到滁州。
皇祐元年(1049年)回朝,先后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已經在京做了高官的歐陽修,又遭受誣陷被貶。命令剛剛下達,仁宗皇帝就后悔了,等歐陽修上朝辭行的時候,皇帝親口挽留說:“別去同州了,留下來修《唐書》吧。”就這樣,歐陽修做了翰林學士,開始修撰史書。 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
作為一位史官,歐陽修把通達的文筆用于修史,格外得心應手。他主持了《新唐書》的修撰,而實際參與寫作的還有很多人。為了防止體例不一,歐陽修負責統籌全稿。當時北宋文壇古文發展得有點過火。大家都愿意寫古文吸引眼球,可沒有足夠的天賦,文章往往會被寫得生僻難懂,看著唬人,其實沒什么實際內容,更談不上藝術價值。其中負責寫列傳的宋祁,就總喜歡用些生僻的字眼。
從年齡、資歷上說,宋祁都是歐陽修的前輩,歐陽修有點不便說他,只好委婉地諷勸。一天早上,歐陽修在唐書局的門上寫下8個字:“宵寐非禎,札闥洪休。”宋祁來了,端詳了半天,終于悟出了是什么意思,笑說:“這不就是一句俗話‘夜夢不詳,題門大吉’嘛,至于寫成這樣嗎?”歐陽修笑道:“我是在模仿您修《唐書》的筆法呢。您寫的列傳,把‘迅雷不及掩耳’這句大白話,都寫成‘震霆無暇掩聰’了。”宋祁聽了,明白歐陽修的意思,不禁莞爾,以后寫文章也平易起來了。
主考禮部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已屆知天命之年的歐陽修做了禮部貢舉的主考官,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文風,錄取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對北宋文風轉變有很大影響。
當時有個文學派別“太學體”,領袖劉幾是一名太學生,最大的特長就是常玩弄古書里的生僻字詞。歐陽修的古文向來是通達平易的,最反對“太學體”的文風。批閱試卷時,歐陽修看到一份試卷,開頭寫道:“天地軋,萬物茁,圣人發。”用字看似古奧,其實很別扭,意思無非是說,天地交合,萬物產生,然后圣人就出來了。歐陽修便就著他的韻腳,風趣而又犀利地續道:“秀才剌(音同“辣”,意為乖張),試官刷!”意思是這秀才學問不行,試官不會錄取!
在這次考試中,歐陽修也看到一份較好的答卷,文章語言流暢,說理透徹。歐陽修估計是自己學生曾鞏的,這種文風需要鼓勵,但畢竟是“自己人”,不好取第一,就把這份卷子取成第二。結果試卷拆封后,才發現這份卷子的作者是蘇軾。與蘇軾一同被歐陽修錄取的,還有他的弟弟蘇轍,以及北宋文壇上的一批重要人物。歐陽修以其卓越的識人之明,為北宋朝廷及整個文學史做了一份突出的貢獻。
蘇軾考中進士后,給歐陽修寫了一封感謝信。歐陽修稱贊蘇軾文章寫得好,說讀著他的信,“不覺汗出”,感覺自己也該避讓這后生三分。他對蘇軾獎掖有加,蘇軾也沒有辜負歐陽修的期許,最終成為繼歐陽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化巨人。歐陽修晚年,還經常拿出自己年輕時寫的文章來修改。夫人心疼地規勸道:“這么大歲數了,還費這個心。難道還是小孩子,怕先生罵你嗎?”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后生笑。”這種文學史意識和認真的態度,成就了一代文學巨匠。
放榜的時候,那些寫“太學體”而自高自大的考生發現自己居然沒有被取中,紛紛鬧事,甚至有人說要到街上截住歐陽修痛打。但皇帝充分相信歐陽修的人品和判斷力,給予了他極大的支持。歷史也最終證明了歐陽修的正確,北宋文風自此一振。就連“太學體”的領袖劉幾,也改過自新,更名劉輝,重新參加考試,并獲取了功名。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庚戊,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兼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嘉祐五年(1060年),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后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請求外任,不準。此后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準。
晚年生活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對青苗法有所批評,且未執行。熙寧三年(1070年),除任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此年改號“六一居士”。
熙寧四年(1071年)六月,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今安徽阜陽)。
熙寧五年閏七月二十三日(1072年9月22日),歐陽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歲。八月,獲贈太子太師。
熙寧七年(1074年)八月,獲賜謚號“文忠”。
熙寧八年(1075年)九月,安葬于開封府新鄭縣旌賢鄉。
元豐三年(1080年)十二月,特贈太尉。
元豐八年(1085年)十一月,加贈太師,追封康國公。
紹圣三年(1096年)五月,再追封兗國公。
崇寧三年(1104年),改封秦國公。
政和三年(1114年),改封楚國公。
軼事典故
科舉之路
歐陽修的科舉之路可謂坎坷。1023年和1026年兩次參加科舉都意外落榜。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舉,歐陽修就試開封府最高學府國子監。同年秋天,歐陽修參加了國子監的解試,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1030年,歐陽修再次參加禮部組織的春闈,歐陽修名列第一。同年3月11日,由宋仁宗趙禎主持的封建社會最高等級的考試——殿試在崇政殿舉行。3月14日,殿試放榜,歐陽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據歐陽修同鄉時任主考官晏殊后來對人說,歐陽修未能奪魁,主要是鋒芒過于顯露,眾考官欲挫其銳氣,促其成才。
“琴論家”
歐陽修一生不僅喜歡彈琴、聽琴、藏琴,而且喜歡寫琴詩琴文,以記琴聲與琴事、以論琴意與琴理,深得琴中趣。從歐陽修現存的詩文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一個作為琴人的歐陽修,而且可以看到一個作為琴論家的歐陽修。
“醉翁”
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寫下了他的名篇《醉翁亭記》。歐陽修喜好酒,他的詩文中亦有不少關于酒的描寫。一首《漁家傲》中采蓮姑娘用荷葉當杯,劃船飲酒,寫盡了酒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美好。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每年夏天,都攜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來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傳,傳到誰,誰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時,就飲酒一杯。晚年的歐陽修,自稱有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盤,酒一壺,陶醉其間,怡然自樂。可見歐陽修與酒須臾不離。
“千古伯樂”
歐陽修對有真才實學的后生極盡贊美,竭力推薦,使一大批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名垂后世,堪稱千古伯樂。不但包括蘇軾、蘇轍、曾鞏等文壇巨匠,還包括張載、程顥、呂大鈞等曠世大儒的出名與歐陽的學識、眼光和胸懷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滿天下,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都得到過他的激賞與推薦。“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門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攜而名揚天下。
風流丑聞
據傳歐陽修與“外甥女”張氏有染,但雙方并無血統關系,是歐陽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張氏嫁給了歐陽修的堂侄,以后又和家中的仆人私通,事情敗露后,此案在開封府審理。在公堂之上張氏供出和歐陽修有私情。歐陽修百般辯解,最后雖以“查無實據”了事,但在名聲上卻大受影響。他的政敵錢勰也借此攻擊他,最后被朝廷貶到滁州。
歐陽修妻子的堂弟蔣宗孺犯了事,遭到彈劾,蔣本來希望歐陽修能幫自己開脫一下,歐陽修卻上書要求盡快處理。蔣對此恨恨不已,就揭露出歐陽修和大兒媳吳春燕有染。不久還被人告到皇帝那里去了,當時的宋神宗不相信,方才作罷。
介紹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時而孤,有賢母荻桿畫地育教。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進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與尹洙、梅堯臣交游,以詩唱和。后入朝任館閣校勘,范仲淹因事遭貶,他指責諫官高若訥,被貶為夷陵縣令,轉乾德縣令,又復任館閣校勘,進集賢校理、知諫院,任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因事降知滁州,又知揚州、潁州、開封府,后以翰林學士知貢舉,拜樞密副使、參知事先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以太子少師退歸,贈太子太師,謚號文忠。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繼承并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主張文以明道,反對“棄百事不關于心”(《答吳充秀才書》),主張文以致用,反對“舍近取遠”(《與張秀才第二書》),強調文道結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對浮艷華靡的文風。其散文《朋黨論》、《與高司諫書》、《新五代史·伶官傳序》等政論、史論,或針砭時弊,或以古鑒今,其《醉翁亭記》、《秋聲賦》等抒情散文,或寄情山水,或以景抒懷,平易流暢、委婉曲折。蘇洵《上歐陽內翰書》評其文為“紆余委備,往復百折,而條達疏暢,無所間斷。”其詩主要有《食糟民》、《南獠》、《生杳子·無夕》、《畫眉鳥》、《戲答元珍》等,意境別穎,清麗秀美,耐人尋味。葉夢得《石林詩話》有評:“歐陽文忠公詩,始矯昆體,專以氣格為主,故言多平易疏暢。”其詞多寫男女感情,如《踏莎行》(候館梅殘)、《蝶戀花》(庭院深深)、《臨江仙》(柳外輕雷)等,情思深遠,婉轉清麗,與晏殊詞風相近。部分詞作表現了個人志趣抱負,如《采桑子》、《朝中措》(平山欄檻)等。而其《六一詩話》則開歷代詩話之先河,影響深遠。
六一居士傳
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
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屢易其號。此莊生所誚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將見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為此名,聊以志吾之樂爾。”客曰:“其樂如何?”居士曰:“吾之樂可勝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見,疾雷破柱而不驚;雖響九奏于洞庭之野,閱大戰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樂且適也。然常患不得極吾樂于其間者,世事之為吾累者眾也。其大者有二焉,軒裳珪組勞吾形于外,憂患思慮勞吾心于內,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雖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惻然哀之,賜其骸骨,使得與此五物偕返于田廬,庶幾償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復笑曰:“子知軒裳珪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勞矣,又多憂;累于此者既佚矣,幸無患。吾其何擇哉?”于是與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區區不足較也。”
已而嘆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蓋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嘗用于時矣,而訖無稱焉,宜去二也。壯猶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難強之筋骸,貪過分之榮祿,是將違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負三宜去,雖無五物,其去宜矣,復何道哉!”
熙寧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傳。
送曾鞏秀才序
廣文曾生,來自南豐,入太學,與其諸生群進于有司。有司斂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棄之;雖有魁壘拔出之才,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則棄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過反同眾人嘆嗟愛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諉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有司固不自任其責,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責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不幸有司度一失手,則往往失多而得少。
嗚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況若曾生之業,其大者固已魁壘,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棄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進,不罪有司,告予以歸,思廣其學而堅其守。予初駭其文,又壯其志,夫農夫不咎歲而菑播是勤,甚水旱則已;使一有獲,則豈不多邪?
曾生橐其文數十萬言來京師,京師之人無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豈敢求生,而生辱以顧予。是京師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獨予得也。于其行也,遂見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賀余之獨得也。
書懷感事寄梅圣俞
相別始一歲,幽憂有百端。
乃知一世中,少樂多悲患。
每憶少年日,未知人事艱。
顛狂無所閡,落魄去羈牽。
三月入洛陽,春深花未殘。
龍門翠郁郁,伊水清潺潺。
逢君伊水畔,一見已開顏。
不暇謁大尹,相攜步香山。
自茲愜所適,便若投山猿。
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賢。
希深好風骨,迥出風塵間。
師魯心磊落,高談羲與軒。
子漸口若訥,誦書坐千言。
彥國善飲酒,百盞顏未丹。
幾道事閑遠,風流如謝安。
子聰作參軍,常跨跛虎韉。
子野乃禿翁,戲弄時脫冠。
次公才曠奇,王霸馳筆端。
圣俞善吟哦,共嘲為閬仙。
惟予號達老,醉必如張顛。
洛陽古郡邑,萬戶美風煙。
荒涼見宮闕,表里壯河山。
相將日無事,上馬若鴻翩。
出門盡垂柳,信步即名園。
嫩籜筠粉暗,淥池萍錦翻。
殘花落酒面,飛絮拂歸鞍。
尋盡水與竹,忽去嵩峰巔。
青蒼緣萬仞,杳藹望三川。
花草窺澗竇,崎嶇尋石泉。
君吟倚樹立,我醉欹云眠。
子聰疑日近,謂若手可攀。
共題三醉石,留在八仙壇。
水云心已倦,歸坐正杯盤。
飛瓊始十八,妖妙猶雙環。
寒篁暖鳳嘴,銀甲調鴈弦。
自制白云曲,始送黃金船。
珠簾卷明月,夜氣如春煙。
燈花弄粉色,酒紅生臉蓮。
東堂榴花好,點綴裙腰鮮。
插花云髻上,展簟綠陰前。
樂事不可極,酣歌變為嘆。
詔書走東下,丞相忽南遷。
送之伊水頭,相顧淚潸潸。
臘月相公去,君隨赴春官。
送君白馬寺,獨入東上門。
故府誰同在,新年獨未還。
當時作此語,聞者已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