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
(1744—1794)江蘇江都人,字容甫。幼孤貧,賴母授讀。少長,游書肆,借閱經史百家書籍,過目成誦,遂為通人。乾隆四十二年拔貢生。以母老不赴朝考。文章以漢魏六朝為則,卓然為清代中葉大家。篤志經學,尤精《周官》、《左氏傳》,兼治諸子。與同鄉王念孫、劉臺拱為友,服膺顧炎武,自許為私淑弟子。曾應湖廣總督畢沅之聘,撰《黃鶴樓銘》等文,傳誦一時。后至杭州文瀾閣掌《四庫全書》,旋卒。有《廣陵通典》、《春秋后傳》、《容甫先生遺詩》、《述學內外篇》。
石延年
石延年(994~1041)北宋官員、文學家、書法家。字曼卿,一字安仁。原籍幽州(今北京市一帶)人,后晉把幽州割讓給契丹,其祖舉族南遷,定居于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南)。屢試不中,真宗年間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累遷大理寺丞,官至秘閣校理、太子中允。北宋文學家石介以石延年之詩,歐陽修之文,杜默之歌稱為“三豪”。
張昪
張昪(992─1077)字杲卿,韓城(今屬陜西)人。南宋初人,作者經歷宋由盛到衰的時代。此詞為作者退居期間所作。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至御史中丞、參知政事兼樞密使,以太子太師致仕。熙寧十年卒,年八十六,謚康節。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范曄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學家,順陽(今河南淅川南)人。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后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后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其中《楊震暮夜卻金》已編入小學教材,《強項令》選入中學教材。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李璟
李璟((916-961年8月12日),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即位后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楚、閩二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國力下降。李璟好讀書,多才藝。常與寵臣韓熙載、馮延巳等飲宴賦詩。他的詞,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不事雕琢,“小樓吹徹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961年逝,時年47歲。廟號元宗,謚號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詩詞被錄入《南唐二主詞》中。
高鼎
高鼎,清代后期詩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鴉片戰爭之后,大約在咸豐年間(1851~1861),其人無甚事跡,其詩也多不合那個時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為他寫了一首有名的有關放風箏的《村居》詩。著有《拙吾詩稿》。
郭麐
郭麐(lín )(1767~1831)字祥伯,號頻伽,因右眉全白,又號白眉生、郭白眉 ,一號邃庵居士、苧蘿長者。江蘇吳江人。著作主要有《靈芬館詩集》(《初集》四卷,《二集》十卷,《三集》四卷,《四集》十二卷,《續集》八卷,《雜著》二卷,《雜著續編》四卷)、《江行日記》一卷、《唐文粹補遺》二十六卷,以及《蘅夢詞》、《浮眉樓詞》、《懺余綺語》各二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