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又稱《王西廂》、《北西廂》)是元代王實甫創(chuàng)作雜劇,大約寫于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全劇敘寫了書生張生(張君瑞)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仕女紅娘的幫助下,沖破孫飛虎、崔母、鄭恒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全劇體制宏偉,用了五本二十折連演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古代雜劇中是罕見的。該劇情節(jié)引人入勝,形象鮮明生動,文采斐然,極具詩情畫意。
疑龍經(jīng)
《疑龍經(jīng)》舊題亦為"唐楊筠松撰",為唐朝著名地理風水學家楊筠松撰寫。全書分三篇,介紹如何根據(jù)山水地勢尋找龍脈,上篇論干中尋枝,以關(guān)局水口為主,中篇論尋龍到頭,看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論結(jié)穴形勢。
閱微草堂筆記
《閱微草堂筆記》原名《閱微筆記》,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慶三年(1798年)間以筆記形式所編寫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說。在時間上,《閱微草堂筆記》主要搜輯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yīng)、勸善懲惡等當時代前后的流傳的鄉(xiāng)野怪譚,或親身所聽聞的奇情軼事;在空間地域上,其涵蓋的范圍則遍及全中國,遠至烏魯木齊、伊寧、滇黔等地。同時《閱微草堂筆記》有意模仿宋代筆記小說質(zhì)樸簡淡的文風,曾在歷史上一時享有同《紅樓夢》、《聊齋志異》并行海內(nèi)的盛譽。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原名《五代史記》,后世為區(qū)別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稱為新五代史。全書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了自后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后周顯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歷史?!缎挛宕贰纷珜憰r,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等,因此內(nèi)容更加翔實。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故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中國漢代哲學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學著作。《春秋繁露》推崇公羊?qū)W,發(fā)揮“春秋大一統(tǒng)”之旨,闡述了以陰陽五行,以天人感應(yīng)為核心的哲學-神學理論,宣揚“性三品”的人性論、“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的倫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統(tǒng)循環(huán)的歷史觀,為漢代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統(tǒng)治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
萬歷野獲編
萬歷野獲編為明人筆記。三十卷,又有補遺四卷。明沈德符撰。萬歷三十四至三十五年間撰成該書﹐二十卷﹐書名寓“野之所獲”之意﹐四十七年又編成《續(xù)編》十卷(一說十二卷)。德符留心史事﹐頗具特識。該書記述起於明初﹐迄於萬歷末年,內(nèi)容翔實,在明代筆記中堪稱上乘之作。為研究明代歷史重要史料。
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
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起居注。記錄隋末李淵自起兵直到占領(lǐng)長安、正式稱唐帝為止共357天史事的史書。共3卷,唐溫大雅撰。溫大雅為李淵大將軍府記室參軍,他隨軍撰成該書。該書所記史事與《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有出入。
墨子
《墨子》是闡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現(xiàn)存53篇,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學記錄、整理、編纂而成。《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jīng)上》、《經(jīng)下》、《經(jīng)說上》、《經(jīng)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jīng),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
山海經(jīng)
《山海經(jīng)》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戰(zhàn)國中后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jīng)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zhàn)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 , 雜錄《莊》 、 《列》 、 《離騷》 、 《周書》 、 《晉乘》以成者” ?,F(xiàn)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并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渡胶=?jīng)》全書現(xiàn)存18篇,其余篇章內(nèi)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jīng)5篇、海外經(jīng)4篇、海內(nèi)經(jīng)5篇、大荒經(jīng)4篇?!稘h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jīng)和海內(nèi)經(jīng)計算在內(nèi)。山海經(jīng)內(nèi)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chǎn)、藥物、祭祀、巫醫(yī)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焦氏易林
《焦氏易林》又名《易林》,十六卷,西漢焦延壽撰。《四庫全書》將之列于“子部術(shù)數(shù)類”。易林源自于《周易》,每一卦各變?yōu)榱呢?,六十四卦變四千零九十六卦。《易?jīng)》共有卦爻辭450條,《易林》有4096占卦變之辭,卦爻辭較之增加十倍之多,各系以文辭,皆四言韻語?!兑琢帧返淖髡呶炊ǎ话阌兴姆N說法:焦延壽,崔篆,許峻,明代學者顧炎武以為東漢后期著作。
司馬法
《司馬法》是我國古代重要兵書之一。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據(jù)《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記載:“齊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司馬法》流傳至今已兩千多年,亡佚很多,現(xiàn)僅殘存五篇。但就在這殘存的五篇中,也還記載著從殷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些古代作戰(zhàn)原則和方法,對我們研究那個時期的軍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心經(jīng)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也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簡稱《般若心經(jīng)》或《心經(jīng)》,是般若經(jīng)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lǐng)、極為重要的經(jīng)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jīng)。現(xiàn)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小窗幽記
《小窗幽記》作者是陳繼儒。另有新版《小窗幽記》(陸紹珩篡輯)。全書始于醒,終于倩,雖混跡塵中,卻高視物外;在對澆漓世風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雋,其格言玲瓏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問世以來,不脛而走,一再為讀者所關(guān)注,其蘊藏的文化魅力,正越來越為廣大讀者所認識。
列子
列子,戰(zhàn)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后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读凶印酚置稕_虛經(jīng)》,(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據(jù)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孟子集注
孟子集注由朱熹所著,《孟子集注》特色是既借助經(jīng)典詮釋創(chuàng)新哲學體系,又盡量重視古注,追求本義;前者是對時代的呼應(yīng),后者是對經(jīng)典的尊重。由此在詮釋實踐中弱化了“本體”與“方法”的緊張,強化了“原意”與“用心”的統(tǒng)一,發(fā)展了中國特異于西方的詮釋傳統(tǒng)。在中國的經(jīng)學詮釋史上,朱熹的《孟子集注》以注重義理闡發(fā)的創(chuàng)新性哲學詮釋而作為“宋學”的代表,受到追求經(jīng)典本義的后代“漢學”詮釋家的批評與指責?!睹献蛹ⅰ窞槿寮业牡诙ト?-孟子,確立了地位。主張“民重君輕”的孟子被正式確立了亞圣的地位,標志著中國進入了開明專制的時期?!睹献印饭财咂敲陷V及其弟子所著以“仁政”、“王道”為中心的儒學思想體系的集中表達。朱熹所作的《孟子集注》使之身價倍增,從子部一躍而入經(jīng)部,朱熹注攙入了他作為理學家的許多見解,是一部經(jīng)典注本。 《四書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書上升為儒家經(jīng)典的地位以后,諸多注解中最有權(quán)威和影響最大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