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八脈考
奇經八脈是指十二經脈之外的八條經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奇者,異也。因其異于十二正經,故稱“奇經”。它們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對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起著溢蓄、調節作用。
管子
《管子》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匯編,內容很博大,大約成書于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內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道家著作,當時有86篇﹐今本實存76篇﹐其馀10篇僅存目錄。《管子》一書的思想,是中國先秦時期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法。
將苑
《將苑》是中國古代一部專門討論為將之道的軍事著作,又稱《諸葛亮將苑》、《武侯將苑》、《心書》、《武侯心書》、《新書》、《武侯新書》等。此書宋代稱《將苑》,明代始改稱《心書》,如《經籍志》;或《新書》,如陶宗儀《說郛》;也有稱《將苑》的,如《百川書志》。《漢魏叢書》雖于書名題作《心書》,而篇章標題中間有《新書》字樣。現存版本中,這幾種稱謂都有,核其內容,雖有所差別,但基本上是一致的,是同書異名。
幽明錄
《幽明錄》,亦作《幽冥錄》《幽冥記》,是一本神奇怪異的志怪小說集,為南朝宋宗室劉義慶集門客所撰,30卷,原書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中輯得二百六十五則。書中所記鬼神靈怪之事,變幻無常,合于此意,故取此名。書中有不少故事與《列異傳》《搜神記》《搜神后記》相同。
百戰奇略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作為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而問世,這無論是在宋以前或是宋以后,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從其產生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并一再刊行,廣為流傳。
龍文鞭影
《龍文鞭影》原名《蒙養故事》,是中國古代非常有名的兒童啟蒙讀物,最初由明人蕭良有編撰,后來楊臣諍進行了增補修訂。龍文是古代一種千里馬的名稱,它只要看見鞭子的影子就會奔跑馳騁。作者的寓意是,看了這本《龍文鞭影》,青少年就有可能成為“千里馬”。《龍文鞭影》主要是介紹中國歷史上的人物典故和逸事傳說,四字一句,兩句押韻,讀起來抑揚頓挫,瑯瑯上口。它問世后,影響極大,成為最受歡迎的童蒙讀物之一。
三遂平妖傳
《三遂平妖傳》是中國古典小說名著之一,屬于神魔小說,作者為羅貫中,后有馮夢龍增補版本。羅氏此書,吸取和繼承了宋元以來有關記述王則起義的史料、民間傳說、小說故事以及見于某些筆記小說中的神異故事來加以融合、整理而寫成的。舊刻二十回本的《三遂平妖傳》極為少見,迄今國內僅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有此書一部。
陰符經
《陰符經》又稱《黃帝陰符經》與《混元陽符經》相配,論涉養生要旨、氣功、房中等方面。關于成書有人說黃帝,有人說是戰國時的蘇秦,近代學者多認為其成書于南北朝。 作為一部高度精煉的道教經書,《黃帝陰符經》正如其他許多具有理性精神之道教學者所撰之作品一樣,不是簡單因襲易學義理派的言辭,而是運用其義理思維,以《易》通《老》,演述“神仙抱一之道”、“富國安人之法”、“強兵戰勝之術”,全書以隱喻論述養生,愚者不查謂兵法權謀等說或謂蘇秦之“太公陰符之謀”皆離旨甚遠。如道教《純陽演正孚佑帝君既濟真經》,通篇全部以軍事術語寫成,不知者初見會認定是一篇兵書。 因此李筌、張果老、朱熹等人曾先后為《陰符經》作注。朱熹雖然認為其偽但認為“非深于道者不能作”。 《陰符經》舊題黃帝撰,所以也叫做《黃帝陰符經》。因而有題稱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等注解。這一說,最不合理。宋黃庭堅說:“《陰符經》出于唐李筌。熟讀其文,知非黃帝書也”,“又妄托子房、孔明諸賢訓注,尤可笑。惜不經柳子厚一掊擊也”。好事者說黃帝撰經,并且假托太公、張良等作注,這些都是顯明的依托古人說法,不可置信。自唐李筌為《陰符經》作注,以后累朝均不乏好事者步其后塵,迨至晚清,《陰符經》注解本已不下百余種,今僅存于明《正統道藏》的便有二十四種。注解雖多,但眾說紛紜,見解蕪雜。
焦氏易林
《焦氏易林》又名《易林》,十六卷,西漢焦延壽撰。《四庫全書》將之列于“子部術數類”。易林源自于《周易》,每一卦各變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變四千零九十六卦。《易經》共有卦爻辭450條,《易林》有4096占卦變之辭,卦爻辭較之增加十倍之多,各系以文辭,皆四言韻語。《易林》的作者未定,一般有四種說法:焦延壽,崔篆,許峻,明代學者顧炎武以為東漢后期著作。
棋經十三篇
《棋經十三篇》是宋朝時出現的一部在我國圍棋發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著作。《棋經十三篇》的價值,首先在于它的系統性。我國古典圍棋理論,從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經班固《弈旨》、馬融《圍棋賦》等,到了敦煌寫本《棋經》和王積薪的《十訣〉,才逐漸開始系統化。但真正建立起一個體系的,還要算《棋經十三篇》。這標志著我國古典圍棋理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陶淵明集
《陶淵明集》,梁昭明太子蕭統搜集陶淵明遺世作品,編為《陶淵明集》七卷,錄一卷,并為之作:《陶淵明傳》、《陶淵明集序》。陶淵明雖寫過一些膾炙人口、久誦不衰的辭賦和散文,但其主要成就是在詩歌方面。他歷來都是以一個詩人的身分被載入文學史的。陶淵明的詩歌題材包括:哲理,如《形影神》;贈別,如《與殷敬安別》、《贈羊長史》等;家訓,如《命子》、《責子》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田園詩和詠懷、詠史詩。
隋唐演義
《隋唐演義》的整體結構以史為經,以人物事件為緯,以隋煬帝、朱貴兒、唐明皇、楊玉環的“兩世姻緣”為“大框架”,自隋文帝起兵伐陳開始,到唐明皇從四川還都去世而終,記說了隋唐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作者是(清)褚人獲。全書共一百回,六十六萬五千字。 是一部具有英雄傳奇和歷史演義雙重性質的小說。以隋末農民起義為故事背景,講述隋朝覆滅與大唐建立的一段歷史演義。 《隋唐演義》既是中國古代一部白話小說,也是一部演繹歷史風云、歌頌傳奇英雄的經典之作。
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李衛公問對
《李衛公問對》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內容相傳為記錄唐太宗和李靖關于軍事問題的問答。全書共分上、中、下 三卷:其中上卷四十問答,中卷三十三問答,下卷二十五問答,凡九十八次問答,約一萬余字。在宋代神宗元豐年間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
后漢書
《后漢書》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龍城錄
《龍城錄》又名《河東先生龍城錄》,中國唐代傳奇小說。《古今說部叢書》本。共二卷,四十三則。舊題柳宗元撰,但歷來學者對此存疑。主要記述隋唐時期帝王官吏、文人士子、市井人物的軼聞奇事。部份內容影響后世小說創作。
花月痕
《花月痕》,清魏秀仁所作小說,魏秀仁,字子安,又字子敦。全書十六卷五十二回,原署名為眠鶴主人撰,棲霞居士評。較早版本為清光緒十四年木刻本、光緒十八年上海圖書集成局的鉛字排印本等。此書流行于清末狹邪小說及鴛鴦蝴蝶派小說浪潮之前,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到狹邪小說的過渡環節,像徐枕亞的《玉梨魂》從小說名字和內容都是學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