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于清19世紀中葉。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曾國藩作為清代著名的理學家、文學家,對書信格式極為講究,顯示了他恭肅、嚴謹的作風。
何典
《何典》是一部用吳方言寫的借鬼說事的清代諷刺小說。成于清嘉慶年間,翻刻于光緒四年(1879年),而真正流傳開來則在1926年。《何典》編著者“過路人”原名張南莊,清代上海人;評者“纏夾二先生”原名陳得仁,清代長洲(今江蘇吳縣)人。一九二六年六月,劉復(半農)將此書標點重印,魯迅曾為作題記(后收入《集外集拾遺》)。
易傳
《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其學說本于孔子,具體成于孔子后學之手。《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系辭傳》上下角、《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為“十翼”。
周書
《周書》,中國歷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成書于貞觀十年(636年)。共50卷,本紀8卷、列傳42卷。本書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另外,清代有同名人物周書。
論語
《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成書于戰國前期,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論語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化書
《化書》,道家著作,唐末五代譚峭撰。共六卷,分道、術、德、仁、食、儉六化,一百一十篇。譚峭繼承老子“有生于無”最后“有”又歸于“無”的思想,認為“道”是萬物變化的根本,全書基本上發揮黃老列莊學說,稟承了傳統道家思想,受列子化、盜天等思想影響頗大。該書還繼承張湛《列子注》所論述的最高哲學“太虛”,亦即虛,謂“太虛一虛也”,“其說多本黃老道德之旨,文筆簡勁奧質”。譚峭的《化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知言
《知言》是中國宋代胡宏的哲學著作,初稿系論學語錄和隨筆札記,后經多次校訂而成書。《知言》原本至明代已不見傳世,明弘治年間新安陳敏政于吳中得舊本,整理編次別為6卷,世間始有刻本,然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傳本《知言》字句舛謬,次序顛倒,多失其真。今所傳版本,有明吳中坊刻本、明刊《諸子萃覽》本、《格致叢書》本、《子書百種》本、清粵雅堂本等。
國語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東游記
《東游記》,又名《上洞八仙傳》、《八仙出處東游記》,共二卷五十六回。作者為明代吳元泰。內容為八仙的神話傳說,記敘鐵拐李、漢鐘離、呂洞賓、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八位神仙修煉得道的過程。龍太子摩揭奪走藍采和的玉版,于是八仙和龍王大戰,最后由孫悟空大敗天兵天將。
北游記
《北游記》,又名《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傳》、《玄帝出身志傳》,是明代余象斗創作的中篇神魔小說,共四卷二十四回。主要講述了真武大帝得道后降妖除魔的故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民俗好尚,也流露出民眾對上層社會、世風世俗的諷刺與不滿。
何博士備論
《何博士備論》是古代軍事著作,屬于中國第一部軍事人物評論集。1卷,28篇(今本缺2篇),北宋武學博士何去非撰。此書宋《遂初堂書目》、《直齋書錄解題》均有著錄,現存明 “穴研齋”抄本、 清《四庫全書》、《浦城遺書》、《指海》等刊本。
尉繚子
《尉繚子》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書。《尉繚子》一書,對于它的作者、成書年代以及性質歸屬歷代都頗有爭議。一說《尉繚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時的隱士,一說為秦始皇時的大梁人尉繚。一般署名是尉繚子。最早著錄于《漢書·藝文志》,書中雜家類著錄《尉繚》29篇,兵形勢家類著錄《尉繚》31篇。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尉繚子》殘簡,說明此書在西漢已流行,一般認為成書于戰國時代。
南北史演義
南北史演義是民國蔡東藩著作的《中國歷代通俗演義》系列書之一。該書敘述了南北朝一百七十年間由分裂到對峙統一的史實,觀點平實,內容豐富,論述有法,用語雅潔,自評自注,理趣兼備,洵為通俗史著的經典。該書取材謹慎,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可以讓人入門民族歷史。漢晉以降,外族漸次來華,雜居內地。嗣是五胡十六國,迭為興替。后來弱肉強食,彼吞此并,輾轉推遷,又把十六國土字,渾合為一大國叫作北魏。后來北魏又起內訌東分西裂,無暇顧及江南.所以江南尚得保全。及東魏改為北齊,西魏改為北周。西土又分作為三分,周最強,齊為次,江南最弱。鼎峙了好幾年,齊為周并,江南但保留十分之二險些兒要盡屬北周了。就中出了一個大丞相楊堅篡了周室,復并江南;既受周禪又滅陳氏,居然統一中原,合并南北。
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是一部系統總結和記述明代傳統學術思想發展演變及其流派的學術史著作。全書一共62卷。《明儒學案》以王守仁心學發端發展為主線,首篇《師說》提綱挈領全書。全書一共記載了有明一代210位學者。 3條名句
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禎十年)。《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于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呻吟語
《呻吟語》是明代晚期著名學者呂坤(1536—1618)所著的語錄體、箴言體的小品文集,刊刻于1593(明萬歷二十一年),時呂坤在山西太原任巡撫。 《呻吟語》是呂坤積三十年心血寫成的著述。全書共分六卷,前三卷為內篇;后三卷為外篇,一共有大約數百則含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語錄筆記。
格言聯璧
《格言聯璧》一書是集先賢警策身心之語句,垂后人之良范,條分縷晰,情給理明。全書主要內容包括學問類、存養類、持躬類、攝生(附)、敦品類、處事類、接物類、齊家類、從政類、惠吉類、悖兇類。所謂是成己成人之寶筏,希圣希賢之階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