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傳
皇甫謐著一本高士傳,朝那(今甘肅省靈臺縣朝那鎮)人,青年時代,即勤于學習,以著述為務,對經史各家均有研究,著有《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玄晏春秋》等,表現了他在文、史方面的才華。現存的《高士傳》分上、中、下三卷,采堯、舜、夏、商、周、秦、漢、魏古今八代之士,立91傳,其中《長沮桀溺》、《魯二徵士》一傳記2人,《四皓》一傳記4人,共記96人。
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一作宏祖,號霞客)經34年旅行,寫有天臺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游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余萬字游記資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重要的價值。
明賢集
《名賢集》是我國古代對兒童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的蒙學教材之一,具體作者不詳,從內容上分析,是南宋以后儒家學者撰輯。它匯集了孔、孟以來歷代名人賢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間流傳的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治學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諺語,有些還滲透了佛、道兩教的因果報應等思想,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啟人心智之句。
司馬法
《司馬法》是我國古代重要兵書之一。大約成書于戰國初期。據《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記載:“齊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司馬法》流傳至今已兩千多年,亡佚很多,現僅殘存五篇。但就在這殘存的五篇中,也還記載著從殷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古代作戰原則和方法,對我們研究那個時期的軍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曹子建集
曹子建集目錄收錄較完整的詩歌有80余首,一半以上為樂府詩體。《曹子建集》共有十卷,收錄了曹植的詩文辭賦。其中卷一至卷四為賦,卷五為詩,卷六為樂府,卷七為頌、贊、銘,卷八為章、表、令,卷九為文、詠、序、書、誄、哀辭,卷十為論、說。據《四庫全書提要》的統計,共有賦四十四篇、詩七十四篇、雜文九十二篇。
茶經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此書是關于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辟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漢族茶文化的發展。
文昌孝經
《文昌孝經》是道家從自身的自然宇宙觀出發,指出人的自然生命承載體的可貴,父母生育子女受盡辛苦,養育子女耗盡心血,子女應該體恤孝敬父母,并以此道推己及人,由此不但保全自身天性,還可以獲得上天賜福科舉成功,乃至證果得道,是一部很具有道家特色的弘揚孝道的典籍。
龍文鞭影
《龍文鞭影》原名《蒙養故事》,是中國古代非常有名的兒童啟蒙讀物,最初由明人蕭良有編撰,后來楊臣諍進行了增補修訂。龍文是古代一種千里馬的名稱,它只要看見鞭子的影子就會奔跑馳騁。作者的寓意是,看了這本《龍文鞭影》,青少年就有可能成為“千里馬”。《龍文鞭影》主要是介紹中國歷史上的人物典故和逸事傳說,四字一句,兩句押韻,讀起來抑揚頓挫,瑯瑯上口。它問世后,影響極大,成為最受歡迎的童蒙讀物之一。
老殘游記
《老殘游記》,清末中篇小說,是劉鶚 (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的代表作,小說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殘的游歷為主線,對社會矛盾開掘很深,尤其是他在書中敢于直斥清官(清官中的酷吏)誤國,清官害民,獨具慧眼地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貪官更甚。同時,小說在民族傳統文化精華提煉、生活哲學及藝術、女性審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樂景物描寫等多方面皆達到了極其高超的境界。
隋唐演義
《隋唐演義》的整體結構以史為經,以人物事件為緯,以隋煬帝、朱貴兒、唐明皇、楊玉環的“兩世姻緣”為“大框架”,自隋文帝起兵伐陳開始,到唐明皇從四川還都去世而終,記說了隋唐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作者是(清)褚人獲。全書共一百回,六十六萬五千字。 是一部具有英雄傳奇和歷史演義雙重性質的小說。以隋末農民起義為故事背景,講述隋朝覆滅與大唐建立的一段歷史演義。 《隋唐演義》既是中國古代一部白話小說,也是一部演繹歷史風云、歌頌傳奇英雄的經典之作。
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是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增廣賢文的書名最早見之于明代萬歷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于萬歷年間。后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
中庸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經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終和《大學》、《論語》、《孟子》并稱為“四書”。宋、元以后,《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提出的“五達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盡性”等內容,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有重要影響。
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是中國古代的著名兵書,也是《孫子兵法》后“孫子學派”的又一力作。《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作者為孫臏,傳說他是孫武的后代,在戰國時期生于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陽谷、鄄城一帶),曾和龐涓一塊兒學習兵法。
尚書
《尚書》又稱《書》、《書經》,是一部多體裁文獻匯編,長期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但是清華簡證明傳世的《尚書》部分(偽《古文尚書》部分)為偽書。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內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發布的政令。 29條名句
聲律啟蒙
《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瑯瑯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匯、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見韻味。這類讀物,在啟蒙讀物中獨具一格,經久不衰。明清以來,如《訓蒙駢句》、《笠翁對韻》等書,都是采用這種方式編寫,并得以廣泛流傳。 1條名句
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家吳兢著的一部政論性史書。全書十卷四十篇,分類編輯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與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時的問題,大臣們的爭議、勸諫、奏議等,以規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軍政思想,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它是中國開明封建統治的戰略和策略、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
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是明代小說家許仲琳所寫的一篇小說。主要以姜子牙輔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討伐商紂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闡教、截教諸仙斗智斗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說和神話。有姜子牙、哪吒、楊戩等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以姜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