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簡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謚文成,人稱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學(xué)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其學(xué)術(shù)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王守仁(心學(xué)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xué)創(chuàng)始人)、孟子(儒學(xué)集大成者)、朱熹(理學(xué)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
〔? 王守仁的詩文(12篇)王守仁的名句(0條)〕人物生平
生而不凡
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個顯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氣質(zhì)。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云”,并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云樓”。出生后,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弊娓父鶕?jù)《論語·衛(wèi)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后他就開口說話了。他的父親王華喜愛紹興的山水,才舉家離開余姚,移居紹興。幼年的王守仁,有著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擁有一個非常優(yōu)越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
年少有為
十二歲時,王守仁正式就讀師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并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圣賢的人。當時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英宗正統(tǒng)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賠款求和。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發(fā)誓一定要學(xué)好兵法,為國效忠。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nóng)民起義,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關(guān)、山海關(guān)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jīng)有經(jīng)略四方之志。
娶妻諸氏
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yǎng)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jié)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閑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yǎng)生術(shù),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余姚,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xué),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xué)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沒有發(fā)現(xiàn),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xué)說產(chǎn)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xué)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步入仕途
二十歲時,王守仁第一次參加鄉(xiāng)試,中舉人后,學(xué)業(yè)大有長進。但他越來越喜歡談?wù)撥娛?,并且很會射箭。然而,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內(nèi)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雖然不中狀元,下一次科舉必定會中狀元,試一試為下一次科舉作個狀元賦。”王守仁拿起筆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們都很驚奇他的天賦才能。嫉妒他的人就開始議論說,這個年輕人如狀元及第,必然是目中無人。王守仁二十五歲再次參考科舉,再次落第。他的狀元父親開導(dǎo)他說,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被貶悟道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歲的他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寧伯王越,回朝上疏論西北邊疆防備等八事,隨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決斷囚獄,隨后因病請求歸鄉(xiāng)。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同時,他的父親王華也被趕出北京,調(diào)任南京吏部尚書。
路途中,王守仁被劉瑾派人追殺,偽造跳水自盡躲過一劫。逃過追殺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見父親王華,王華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責(zé)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隨后他踏上路途,來到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qū)。王守仁沒有氣餒,根據(jù)風(fēng)俗開化教導(dǎo)當?shù)厝?,受到民眾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xué)》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lǐng)悟。王守仁認識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守仁謫戍期滿,復(fù)官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知縣。八月,劉瑾被楊一清聯(lián)合宦官張永設(shè)計除去。王守仁隨即被召入京,擔(dān)任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
平定江西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書王瓊對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賞識,在王瓊的推薦下,王守仁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ㄖ荩?、漳(州)等地。
當時,南中地帶盜賊蜂擁四起。謝志山占領(lǐng)橫水、左溪、桶岡,池仲容占領(lǐng)浰頭頭,各自稱王,與大庾的陳曰能、樂昌的高快馬、郴州的龔福全等遙相呼應(yīng),攻占、剽掠各處府縣。而福建大帽山的盜賊詹師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撫文森托病去職。謝志山聯(lián)合樂昌的盜賊奪取大庾,進攻南康、贛州,贛縣主簿戰(zhàn)死。守仁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盜賊的耳目,于是責(zé)問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渾身哆嗦不敢隱瞞,如實坦白。守仁赦免了他們的罪過,讓他們偵探叛軍的情報,守仁因此掌握了盜賊的動靜。隨后他傳檄福建、廣東會兵一處,首先討伐大帽山的盜賊。王守仁用兵“詭異”、獨斷,素有“狡詐專兵”之名。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親自率領(lǐng)精銳在上杭屯兵,假裝撤退,出敵不意進攻,連破四十余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稱,權(quán)力太小,無法命令將士。王瓊上奏,給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從事。七月,進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橫水,破巢八十四,斬殺、俘獲六千多人。戰(zhàn)畢,在橫水設(shè)置崇義縣。隨后師還贛州,討伐利頭的盜賊,斬殺兩千多人。王守仁率領(lǐng)書生和偏裨,蕩平為患數(shù)十年的盜賊,附近的人都驚呼守仁是神。
平定叛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fā)動叛亂。據(jù)說,消息傳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驚不已,只有王瓊卻十分自信地說:“王伯安在江西,肯定會擒獲叛賊。”
當時,王守仁正準備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亂。行至江西吉安與南昌之間的豐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亂的消息,立即趕往吉安,募集義兵,發(fā)出檄文,出兵征討。一開始,王守仁來了個疑兵之計。他深知如果寧王順長江東下,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作為留都的南京丟了,叛軍在政治上就會占有一定的主動,平叛就會有困難。
王守仁平定盜賊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無兵。在江西境內(nèi)的朝廷官吏都來幫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縣士兵,征調(diào)軍糧、制造兵械船只。
王守仁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宸濠,聲稱朝廷派了邊兵和京兵共八萬人,會同自己在南贛的部隊以及湖廣、兩廣的部隊,號稱十六萬,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為爭取時間集結(jié)軍隊,又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yǎng)正勸宸濠發(fā)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給宸濠。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宸濠進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動。
寧王猶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沒有派那么多的兵來,才沿江東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兩城,逼近安慶。而在朱宸濠率兵六萬自九江沿江而下、窺伺南京的時候,王守仁已經(jīng)率領(lǐng)倉促組建的八萬平叛軍,直搗寧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當時有人建議王守仁往救安慶,他不肯,分析說:如果救安慶,與寧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敵人就會乘虛攻我后背,我們腹背受敵;而我們直搗南昌,南昌守備空虛,我們的軍隊銳氣正足,必可一舉而下;寧王必定回救,到時我們迎頭痛擊,肯定會取勝。后來的事實果如王守仁所料。
此時守仁大軍已集結(jié)完畢。宸濠精銳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zhàn),經(jīng)過三天的激戰(zhàn),寧王戰(zhàn)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35天后宣告結(jié)束。
然而,平叛大功卻沒有得到武宗的認同。武宗身邊的佞幸之臣,平時與寧王交往密切,心態(tài)極端復(fù)雜。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將朱宸濠釋放,然后再讓已經(jīng)南巡的武宗親自“擒獲”朱宸濠,以滿足武宗的虛榮心。面對這樣復(fù)雜的情勢,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將朱宸濠交付當時尚屬正直的太監(jiān)張永,然后稱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終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沒有得到朝廷的封賞。直到世宗即位以后,王守仁才加官晉爵。
立院講學(xué)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繼大統(tǒng)的世宗,在對王守仁有過短暫的賞識之后,便對這位非常能干的臣子采取了冷漠的態(tài)度。在世宗即位之際,王守仁因父老請歸,世宗說王守仁有擒賊平亂之大功,正要論功行賞,不許他辭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為南京兵部尚書,不許他推辭,稍后又特許他順路回去探視父親。不久,加封王守仁為新建伯,世襲。
嘉靖元年(1522年),父親王華去世,王守仁回鄉(xiāng)守制。
王守仁于54歲時,辭官回鄉(xiāng)講學(xué),在紹興、余姚一帶創(chuàng)建書院,宣講“王學(xué)”,并在天泉橋留心學(xué)四句教法: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總督兩廣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lǐng)盧蘇、王受造反。總督姚鏌不能平定,于是下詔讓守仁以原先的官職兼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兼巡撫。黃綰借此機會上書爭辯守仁的功績,請賜給他鐵券和歲祿,并敘錄平定寧王叛亂功臣,世宗都答應(yīng)。十二月,守仁軍至思恩,盧蘇、王受早就聽聞了守仁平定盜賊和叛亂,十分害怕,投降了守仁。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廣兵抵達南寧,而盧蘇、王受剛歸降,愿意立功自贖。王守仁于是派遣大臣商議,并命湖廣僉事汪溱、廣西副使翁素、僉事吳天挺及參將張經(jīng)、都指揮謝佩監(jiān)湖廣土兵,襲剿斷藤峽叛軍。此后仍然總督分永順兵進剿牛腸等寨,保靖兵進剿六寺等寨,約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達地點。
當時,叛軍聽聞明軍檄湖廣土兵抵達,均逃匿深險之中;又聽聞盧蘇、王受歸降,王守仁進駐南寧,故以為王守仁以散遣諸兵布陣,于是防備弛緩。至此,湖廣兵皆偃旗臥鼓馳馬抵達,與明軍一同突進,四面夾擊。叛軍大敗,于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據(jù)險結(jié)寨。官軍攀木緣崖仰攻,并隨后連連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擊斷藤峽。隨后王守仁密檄諸將移兵剿仙臺等賊,分永順兵、保靖兵各自進剿,約定在五月十三日抵達巢穴。叛軍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圍困的大軍打敗,潰軍為副將沈希儀斬殺。至此,斷藤峽叛軍幾乎全盡。
病逝歸途
平亂后,王陽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還鄉(xiāng),推薦勛陽巡撫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復(fù)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時(1529年1月9日8時)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余縣境內(nèi))舟中。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fù)何言!”喪過江西境內(nèi),軍民都穿著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寧王叛亂封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隆慶時追贈新建侯,謚文成。萬歷十二年從祀于孔廟。
影響
政治家
王守仁一生仕途坎坷,先后擔(dān)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后因得罪劉瑾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不久被劉瑾追殺,王守仁升至瀘州縣令,后升至南京刑部主事,此后屢次升遷,歷任考功司郎中,正德七年,再升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九年,改鴻臚寺卿。正德十一年,兵部尚書王瓊舉薦王守仁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在平定寧王叛亂之后,被封為新建伯,隆慶時期追封為侯爵,兼南京兵部尚書,后總督兩廣。王守仁因軍功是明朝第二個封爵的文官。
軍事家
王守仁被稱為“大明軍神”,一生軍功卓越。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為禍江西三年之久的民變禍亂。次年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fā)動叛亂,迅速占領(lǐng)南康、九江,并計劃兵取南京,進而北上。時任南贛巡撫王守仁用巧計迷惑叛軍,并趁寧王后方空虛攻占南昌,最終在鄱陽湖決戰(zhàn)中效仿“赤壁之戰(zhàn)”擊敗叛軍,擒獲朱宸濠父子及李士實、劉養(yǎng)正、王綸等人,戰(zhàn)爭為期僅四十三天。晚年又率軍平定了兩廣藤峽盜亂,在歸途中病逝。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軍事功績,是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王守仁將去福建剿匪時(無大量軍隊),所率部隊行軍剛到豐城,寧王朱宸濠突然舉兵叛亂。因此王守仁積極備戰(zhàn),調(diào)配軍糧,修治器械,然后發(fā)出討賊檄文,公布寧王的罪狀,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當時,王守仁最為擔(dān)心者,就是寧王朱宸濠揮師東下,占領(lǐng)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寧王就有了稱帝的資本,同時也占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滅了。王守仁虛張聲勢,利用假宣傳假情報,城中擾亂寧王的視線,逼他做出錯誤的判斷,以為各路大軍已經(jīng)組成合圍態(tài)勢。同時使用反間計,命人攜蠟丸潛入南昌,使寧王猜疑自己部下的進攻南京策略。寧王果然上當,有半個月時間猶豫觀望、不知所措,沒敢發(fā)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這一時機,做好了防守南京的準備,使寧王欲攻南京,已無可能。
七月,寧王率六萬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王守仁這時已經(jīng)調(diào)集了八萬大軍(主要為各地民兵與農(nóng)民),對外號稱三十萬。王守仁召集部下問應(yīng)如何退敵。有人指出應(yīng)該急救安慶,王守仁說:“現(xiàn)在九江、南康已經(jīng)被敵軍占領(lǐng),如果我們越過南昌跨江救援安慶,就會腹背受敵?,F(xiàn)在南昌空虛,我軍銳氣正盛,可以一舉攻破。敵軍聽說南昌失守,定會回師來救,這時我們在鄱陽湖迎擊他,肯定能取得勝利。” 由于先前進行大量宣傳工作,謊稱有大量軍隊攻城,南昌竟然不攻自破,停了兩日,王守仁便派諸將分五路迎擊回援南昌的寧王大軍。四路分兵迎進,一路設(shè)伏。交戰(zhàn)以后,寧王大軍很快腹背受敵,被分割成幾部分,后又中了埋伏,慘遭大敗,潰逃退守八字腦地區(qū)。寧王眼觀局勢不妙,急忙調(diào)九江、南康的精銳部隊出擊,王守仁派幾路大軍迎戰(zhàn)并取南康。
這一仗打得相當激烈,是關(guān)鍵的一戰(zhàn)。官軍一度退卻,王守仁部將伍文定立即斬殺了后退之人,命令諸軍一決死戰(zhàn)。最后終于打敗了敵人,敵軍退保樵舍地區(qū),將大船結(jié)成方陣,寧王拿出金銀珠寶犒賞將士,沖鋒賞千金,負傷百金,要求他們死力一搏。
但寧王軍隊的方陣(曹操用過的“連舟為方陣”)被王守仁看出破綻,他決定仿效赤壁之戰(zhàn),放火燒船。第二天,寧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開“早朝”會議,王守仁大軍殺到,用小船裝草,迎風(fēng)縱火,燒毀了寧王的副船,王妃婁氏以下的宮人以及文武官員們紛紛跳水。寧王的旗艦擱淺,不能行動,倉促間換乘小船逃命,被王陽明的部下追上擒獲,寧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階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軍攻陷,寧王之亂全面平息,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時間。王守仁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后來,明武宗以“總督軍務(wù)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之化名出征,江彬意欲不軌,挑唆武宗與寧王打一仗并親自俘獲。王陽明對宦官張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明這樣做會死更多人。最后協(xié)調(diào)結(jié)果是:讓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寧王讓皇帝俘虜,高興一下。可見武宗之昏庸。
文學(xué)家
王陽明的文學(xué)成就也很高,但往往被其事功、哲學(xué)所掩蓋。《古文觀止》中收錄有王陽明的名篇《瘞旅文》、 《教條示龍場諸生》?!端膸烊珪分杏性u論曰:“守仁勛業(yè)氣節(jié),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蓖蹶柮髟缒曜髟娍桃馇蠊ふ砟耆跁芾?。王世貞《書王文成集后》評:“伯安之為詩,少年有意求工,而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盡舉而歸之道,而尚為少年意象所牽,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負若兩得?!?/p>
書法家
王陽明在書法上亦可稱為明代大家。作品以行草為主。王陽明將心學(xué)融入書法,豐富了中國的書法理論。
哲學(xué)家
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diào)“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nèi)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guān)系上,強調(diào)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xiàn)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王守仁留有三本傳世之作《傳習(xí)錄》、《陽明全書》(即《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門人所輯)、 《大學(xué)問》?!洞髮W(xué)問》被認為是王陽明最重要的哲學(xué)著作。陽明學(xué)在現(xiàn)代中國仍有廣泛影響?,F(xiàn)代新儒學(xué)的開山祖師之一熊十力,及其弟子牟宗三都繼承并發(fā)展了陽明學(xué)。著名學(xué)者徐梵澄經(jīng)過幾十年對中國,印度,歐洲思想研究以后,在晚年也對陸王心學(xué)贊譽有加。中國大陸的當代學(xué)者蔣慶也對陽明贊譽有加(見《政治儒學(xué)》一書)。后陽明學(xué)通過余姚老鄉(xiāng)朱舜水傳至日本,日本近代的著名軍事家東鄉(xiāng)平八郎,為王陽明學(xué)說所折服,隨身腰牌上刻有七字"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心學(xué)是日本近代快速崛起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指引。
蔣中正也是王陽明學(xué)說的信徒,并因此將臺北草山改名為陽明山。陽明學(xué)逐漸演化成了七個流派:江右學(xué)派,南中王門學(xué)派,粵閩王門學(xué)派,北方王門學(xué)派,楚中王門學(xué)派,浙中王門學(xué)派(左派),陰陽左派(泰州學(xué)派)。
在知與行的關(guān)系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fā),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說。王守仁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如果只是自稱為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確實的按照所知在行動,知和行是同時發(fā)生的。他的目的在于“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北京交通大學(xué)、東北大學(xu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xué)把它作為校訓(xùn)的一部分。
王守仁經(jīng)歷過百死千難的人生體驗,在五十歲時提出猶如畫龍點睛般的學(xué)說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xué)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人性本善,良知現(xiàn)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懼,所謂“慎獨”(獨處時猶如在大庭廣眾前,言行、思想均合乎禮儀),“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沒有絲毫不善夾雜,“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使心靈不受任何染污,這樣良知自能百發(fā)百中。王陽明解釋說:“夫心之本體,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靈覺,所謂良知也。君子戒懼之功,無時或間(間斷),則天理長存,而其昭明靈覺之本體,自無所昏蔽,自無所牽擾,自無所歉餒愧怍,動容周旋而中禮(合乎禮節(jié)),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斯乃所謂真灑落矣。是灑落生于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于戒慎恐懼之無間(間斷)。孰謂敬畏之心反為灑落累(牽累)耶?
象祠記
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于予。予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薄靶轮玻尉雍??”曰:“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而不敢廢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于唐,而猶存于今;壞于有鼻,而猶盛于茲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烏,而況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則祀者為舜,非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驁桀者豈少哉?而象之祠獨延于世,吾于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澤之遠且久也。
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于舜也?《書》不云乎:“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則已化而為慈父。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進治于善,則不至于惡;不抵于奸,則必入于善。信乎,象蓋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斯蓋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dǎo)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見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于其位,澤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諸侯之卿,命于天子,蓋《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歟?
吾于是蓋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然則唐人之毀之也,據(jù)象之始也;今之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終也。斯義也,吾將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
尊經(jīng)閣記
經(jīng),常道也。其在于天,謂之命;其賦于人,謂之性。其主于身,謂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其應(yīng)乎感也,則為惻隱,為羞惡,為辭讓,為是非;其見于事也,則為父子之親,為君臣之義,為夫婦之別,為長幼之序,為朋友之信。是惻隱也,羞惡也,辭讓也,是非也;是親也,義也,序也,別也,信也,一也。皆所謂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
以言其陰陽消息之行焉,則謂之《易》;以言其紀綱政事之施焉,則謂之《書》;以言其歌詠性情之發(fā)焉,則謂之《詩》;以言其條理節(jié)文之著焉,則謂之《禮》;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則謂之《樂》;以言其誠偽邪正之辨焉,則謂之《春秋》。是陰陽消息之行也,以至于誠偽邪正之辨也,一也,皆所謂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夫是之謂六經(jīng)。六經(jīng)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
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陰陽消息者也;《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詩》也者,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禮》也者,志吾心之條理節(jié)文者也;《樂》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君子之于六經(jīng)也,求之吾心之陰陽消息而時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紀綱政事而時施焉,所以尊《書》也;求之吾心之歌詠性情而時發(fā)焉,所以尊《詩》也;求之吾心之條理節(jié)文而時著焉,所以尊《禮》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時生焉,所以尊「樂」也;求之吾心之誠偽邪正而時辨焉,所以尊《春秋》也。
蓋昔者圣人之扶人極,憂后世,而述六經(jīng)也,由之富家者支父祖,慮其產(chǎn)業(yè)庫藏之積,其子孫者,或至于遺忘散失,卒困窮而無以自全也,而記籍其家之所有以貽之,使之世守其產(chǎn)業(yè)庫藏之積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窮之患。故六經(jīng)者,吾心之記籍也,而六經(jīng)之實,則具于吾心。猶之產(chǎn)業(yè)庫藏之實積,種種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記籍者,特名狀數(shù)目而已。而世之學(xué)者,不知求六經(jīng)之實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響之間,牽制于文義之末,硁硁然以為是六經(jīng)矣。是猶富家之子孫,不務(wù)守視享用其產(chǎn)業(yè)庫藏之實積,日遺忘散失,至為窶人丐夫,而猶囂囂然指其記籍曰:「斯吾產(chǎn)業(yè)庫藏之積也!」何以異于是?
嗚呼!六經(jīng)之學(xué),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說,是謂亂經(jīng);習(xí)訓(xùn)詁,傳記誦,沒溺于淺聞小見,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謂侮經(jīng);侈淫辭,競詭辯,飾奸心盜行,逐世壟斷,而猶自以為通經(jīng),是謂賊經(jīng)。若是者,是并其所謂記籍者,而割裂棄毀之矣,寧復(fù)之所以為尊經(jīng)也乎?
越城舊有稽山書院,在臥龍西岡,荒廢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則慨然悼末學(xué)之支離,將進之以圣賢之道,于是使山陰另吳君瀛拓書院而一新之,又為尊經(jīng)閣于其后,曰:「經(jīng)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归w成,請予一言,以諗多士,予既不獲辭,則為記之若是。嗚呼!世之學(xué)者,得吾說而求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為尊經(jīng)也矣。
元夕二首
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
賴有遺經(jīng)堪作伴,喜無車馬過相邀。
春還草閣梅先動,月滿虛庭雪未消。
堂上花燈諸第集,重闈應(yīng)念一身遙。
去年今日臥燕臺,銅鼓中宵隱地雷。
月傍苑樓燈影暗,風(fēng)傳閣道馬蹄回。
炎荒萬里頻回首,羌笛三更謾自哀。
尚憶先朝多樂事,孝皇曾為兩宮開。
諸門人送至龍里道中二首
蹊路高低入亂山,諸賢相送愧間關(guān)。
溪云壓帽兼愁重,風(fēng)雪吹衣著鬢斑。
花燭夜堂還共語,桂枝秋殿聽躋攀。
相思不作勤書禮,別后吾言在訂頑。
雪滿山城入暮關(guān),歸心別意兩茫然。
及門真愧從陳日,微服還思過宋年。
樽酒無因同歲晚,緘書有雁寄春前。
莫辭秉燭通霄坐,明日相思隔隴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