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大伾山詩”譯文及注釋
暫無譯文及注釋提交譯文
“登大伾山詩”鑒賞
賞析
這是明代哲學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王守仁早年的詩作,以至于在王守仁詩集中尋訪不到,然而《登大伾山》詩碑還矗立在大伾山頂禹王廟西側,大字行楷,詩襯字,字映詩,顯得渾然一體,正可謂“翩翩然鳳翥而龍蟠”,清雋磅礴之氣撲面而來。書法勁拔,神采蒼秀,字里行間猶如黃河之水浪濤洶涌,觀后令人激動不已。他雖善書法,但正如明代書畫家徐渭所說:“古人論右軍(指王羲之)以書掩人,新建先生(指守仁)乃不然,以人掩其書。”就是說,由于其他方面的名氣太大了,結果把他的善書之名掩蓋掉了。因此,《登大伾山詩》雖然是王守仁早年詩作,但是從書法價值和文學價值兩方面來看,不愧為“詩書雙璧”。
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浚縣名宦王越死于甘州軍中。消息傳到北京后,皇上很傷心,特意輟朝一日以示哀悼。1499年,新科進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靈柩回浚縣安葬。在此期間,王守仁曾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伾山來拜謁。來到了大伾山。登山攬勝,他有感而發,寫下了《登大伾山詩》。寫詩的時間正如詩碑上落款是“己未仲秋朔”。這在《傳習錄》上還有演繹性的記載說“先生未第時嘗夢威寧伯遺以弓劍。是秋欽差督造威寧伯王越墳,馭役夫以什伍法,休食以時,暇即驅演‘八陣圖’。事竣,威寧家以金帛謝,不受;乃出威寧所佩寶劍為贈,適與夢符,遂受之。”看來,王陽明登第之前已經和王越神交久矣,夢中贈劍,一個軍事家剛剛逝去,另一個年輕軍事家隨即登場,這是大明王朝不幸中之千載幸事。
《登大伾山詩》為七言律詩。首聯“曉披煙霧入青巒,山寺疏鐘萬木寒”,不蔓不枝,直奔主題,即點明了登山之意,又用洗練簡潔的筆法描寫了登大伾山的初步感受。年輕的陽明先生,在公務之余,也許對大伾山這座“禹貢”名山向往已久,正所謂“高山仰之,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而今有了機會,于是天剛拂曉,詩人就和二三友人朝大伾山迤邐而來。據《水滸傳》作者描述,古時候的大伾山方圓很廣,古木參天,是一個幽僻的隱居之處,因此走在崎嶇的山路上,穿云破霧,大有游仙的感覺,只是遠遠望見縈繞在乳白色晨霧中的黛綠的山巒,感覺很近,走起來卻很遠。這對抱著極大興趣和幻想的詩人來說,反而更有誘惑力,于是一個“披”字用的好,不僅在煙霧中穿行,還有披荊斬棘努力前行的精神。山中寺廟的悠揚鐘聲從遠處傳來,也許還有悠揚梵唄傳來,鐘聲而形容為“疏”,可謂神來之筆,以動襯靜,動靜有致,使人覺得這深秋的大伾山幽靜深邃,寒意濃濃。這一聯寫煙寫樹,寫山寫人,寫聲音寫色彩,虛實相生,可謂納須彌于芥子,很有概括性。
頷聯“千古河流成沃野,幾年沙勢自風湍”,是詩人在山腰高處的遠眺,也許是熟悉山川地理的詩人的感慨和暢想。浚縣古稱黎陽,在明代有“賽江南”之稱,流傳的諺語說:“從南京到北京,都比不上浚縣城。”可見明朝時浚縣山下平疇千里“參差十萬人家”的富庶面貌。詩人了解歷史,不由得感慨:亙古長流的滔滔黃河雖然在宋代已經改道,卻給黎陽留下肥沃的土地,這大自然的饋贈,是需要幾世幾年的修行才會降臨的福祉。風湍沙勢,沃野千年,包含著深沉的感慨和悠遠的懷古之情。南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讀《登大伾山詩》的頷聯兩句,讀者不禁要和詩人一起神與物游,思接千載了。
頸聯“水穿石甲龍鱗動,日繞峰頭佛頂寬”。隨著晨霧的消散,旭日的東升,詩人一行涉溪跨澗,繼續興致勃勃地登山。大伾山山勢陡峭,巉巖遍布,可是也碧水潺湲。詩人看著清澈的溪水在層層疊疊的青石之間跳躍奔流,不禁覺得這好像一條巨龍盤亙在山腰,鱗光閃動,躍躍欲飛了呢。這時候,峰回路轉,已經到了山頂。大伾山山頂開闊平坦,簡直是佛祖布道的天然道場。更何況,大伾山東面有面東而坐俯瞰黃河古道的“鎮河將軍”大石佛,大石佛開鑿于五代后趙時期,是中國北方最早最大的石佛,可以說整個青山,半是巍然佛像,山的絕頂,已然所謂“佛頂”。這時候,朝陽噴薄而出,霞光萬道,沐浴著這神奇的山林,禮佛的虔誠神圣和江山壯麗的豪情油然升騰,在年輕的王守仁心頭翻滾。古人讀書,目的在于“修、齊、治、平”,致君堯舜,兼濟天下,做一番豐功偉績以便流傳千古彪炳史冊。作為年輕有為的新科進士,受君王厚愛和重托來為國之長城王越治喪,應該感到無尚榮耀。登高懷遠,是中國古詩的永恒主題之一,也是中國古代詩人的傳統思維。詩人們每逢登高,大多要懷鄉思人,感念故國,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悲傷,更何況“秋,士悲也”,在這樣一個冷落的時節,涌上詩人心頭,訴諸詩人筆下的更多的是悲慨。尾聯“宮闕五云天北極,高秋更上九霄看”。詩人已經登山絕頂,這時候他并沒有翹首南望故鄉,而翻滾的思緒,徑直奔向了遙遠的北京城。好像在那目之所及之處,五彩祥云籠罩的正是皇家宮闕,作為受命于天子而又不辱使命的欽差,他在這深秋季節,在這九霄高處,眷念的是國家重托,思索的更多的是深沉的歷史。這兩句詩,還充溢著詩人對人生、對仕途的信心與激情。“宮闕五云天北極,高秋更上九霄看。”前句講,登上大伾山向北方遙望,似見五彩祥云正繚繞于皇宮之上,后一句則闡釋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人生哲理。王守仁寫作《登大伾山詩》時,正值氣盛志滿之時,眼前物,天外景,胸中意,無不誘發作者昂揚的斗志與飽滿的政治激情。
王守仁簡介
明代·王守仁的簡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謚文成,人稱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
...〔? 王守仁的詩(12篇)〕猜你喜歡
喜達行在所三首
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
眼穿當落日,心死著寒灰。
霧樹行相引,蓮峰望忽開。
所親驚老瘦,辛苦賊中來。
愁思胡笳夕,凄涼漢苑春。
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
司隸章初睹,南陽氣已新。
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
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
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靜千官里,心蘇七校前。
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興年。
左仲郛浮渡詩序
江水既合彭蠡,過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壽春、合肥以傅淮陰,地皆平原曠野,與江淮極望,無有瑰偉幽邃之奇觀。獨吾郡潛、霍、司空、龍眠、浮渡,各以其勝出名于三楚。而浮渡瀕江倚原,登陟者無險峻之阻,而幽深奧曲,覽之不窮。是以四方來而往游者,視他山為尤眾。然吾聞天下山水,其形勢皆以發天地之秘,其情性闔辟,常隱然與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萬物者,乃能得其意焉。今以浮渡之近人,而天下注游者這眾,則未知旦暮而歷者,幾皆能得其意,而相遇于眉睫間耶?抑令其意抑遏幽隱榛莽土石之間,寂歷空濛,更數千百年,直寄焉以有待而后發耶?余嘗疑焉,以質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將往游焉,他日當與君俱。”余曰:“諾。”及今年春,仲郛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迨其歸,出詩一編,余取觀之,則凡山之奇勢異態,水石摩蕩,煙云林谷之相變滅,番見于其詩,使余光恍惚有遇也。蓋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耶?
昔余嘗與仲郛以事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須,下北江,過鳩茲,積虛浮素,云水郁藹,中流有微風擊于波上,發聲浪浪,磯碕薄涌,大魚皆砉然而躍。諸客皆歌乎,舉酒更醉。余乃慨然曰:“他日從容無事,當裹糧出游。北渡河,東上太山,觀乎滄海之外;循塞上而西,歷恒山、太行、大岳、嵩、華,而臨終南,以吊漢,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攬西極,浮江而下,出三峽,濟乎洞庭,窺乎廬、霍,循東海而歸,吾志畢矣。”客有戲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戶輒有難色,尚安盡天下之奇乎?”余笑而不應。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嘗一往,誠有如客所譏者。嗟乎!設余一旦而獲攬宇宙之在,快平生這志,以間執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誰共此哉?
絕命辭
玄云泱郁將安歸兮,鷹隼橫厲鸞徘徊兮。
矰若浮猋動則機兮,叢棘棧棧曷可棲兮。
發忠忘身自繞罔兮,冤頸折翼庸得往兮。
涕泣兮萑蘭,心結愲兮傷肝。
虹霓曜兮日微,孽杳冥兮未開。
痛入天兮鳴謼,冤際絕兮誰語?
仰天光兮自列,招上帝兮我察。
秋風為我唫,浮云為我陰。
嗟若是兮欲何留,撫神龍兮攬其須。
游曠迥兮反亡期,雄失據兮世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