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僧朝美”譯文及注釋
譯文
駕舟泛海出入洪波之中,巨大的鯨魚涌起溟海浪濤。
百川翻滾龍舟飛馳,在長鯨的噓吸之下全被吞沒。
此中還有竟然不死的人,反而探得了明月之珠。
明珠價高為宇宙之冠,漏出些許光輝便照耀江湖。
凌駕超越于金縷之衣,在明珠面前全無光彩。
誰人識得如此之寶?私下暗笑有您我這樣的狂夫。
了然于心不必再說些什么,各自保重勤勉我們目身吧。
注釋
朝美:僧人名。
水客:駕舟泛海音。
長鯨:即鯨魚,因身巨長,故稱。
龍舟:刻有龍飾的大舟。
傾:竭盡,全。
金縷褐:金縷織成的衣服。
了心:了然于心。
黃金軀:喻指身體生命的珍貴。
“贈僧朝美”鑒賞
賞析
《贈僧朝美》是李白在天寶(公元742—759)末年游宣州(今安徽宣城縣一帶)時,贈僧人朝美的一首詩。
李白自從天寶三載(公元744)辭京還山之后,就一直未再回到朝中。在長安的一年多時間里,他目睹了唐玄宗荒淫誤國,李林甫、楊國忠等權奸把持朝政,敗壞朝綱,眼看大唐王朝一天天地走下坡路,大唐江山就要毀于昏君群小之手,麗他卻被奸人讒毀,在朝中無法容身,唐玄宗只是把他看作是一個點綴升平的御用文人,使得他的報國之志無從施展。他既不能違心從俗,向權奸屈服,就只好潔身自好,高蹈遠引了。于是他毅然辭京還山,離開朝廷這個黑自不分,是非顛倒的污濁世界,到廣闊的天地中去尋找他干凈的樂土,自由的世界。他唱道:“嚴陵不從萬乘游,歸臥空山釣碧流。自是客星辭帝座,元非太白醉揚州。”(《酬崔侍御》)在他漫游各地的十多年中,多與道士僧人交往,過著閑云野鶴般的浪游生活。道家老莊的遺世獨立的精神、陶冶了他自由的性格;
佛教玄遠的意趣,深邃的哲理,啟發著他的詩情,釋散了他內心久抑的痛苦。他在宗教這塊方外之地上,尋找到了他疲憊困苦心靈的暫時憩息之地。與他前期積極進取、熱衷功名的思想相反,他后期的思想在環境的逼迫與老莊佛學思想的影響下,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他從入世轉向出世,從熱衷功名到主動拋棄功名。他自覺地與統治者決裂,退出朝廷,走向山林,與隱士為朋,以僧道為友,經常與他們一起吟詩品畫,談玄論道。《贈僧朝美》這首詩,就是他與僧人的談玄論禪之作。
李白簡介
唐代·李白的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李白的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李白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李白的詩(143篇)〕猜你喜歡
養魚記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對非非堂。修竹環繞蔭映,未嘗植物。因洿以為池,不方不圓,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縱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風而波,無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潛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憂隘而娛窮獨也。
乃求漁者之罟,市數十魚,童子養之乎其中。童子以為斗斛之水不能廣其容,蓋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怪而問之,且以是對。嗟乎,其童子無乃嚚昏而無識矣乎!予觀巨魚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魚游戲乎淺狹之間,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養魚記。
滿江紅·屈指興亡
屈指興亡,恨南北、黃圖消歇。便幾個、孤忠大義,冰清玉烈。趙信城邊羌笛雨,李陵臺上胡笳月。慘模糊、吹出玉關情,聲凄切。
漢宮露,梁園雪。雙龍逝,一鴻滅。剩逋臣怒擊,唾壺皆缺。豪杰氣吞白鳳髓,高懷眥飲黃羊血。試排云、待把捧日心,訴金闕。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
丁酉歲,吾北征。出自薊門,歷觀燕之舊都,其城池霸異,跡已蕪沒矣。乃慨然仰嘆。憶昔樂生、鄒子,群賢之游盛矣。因登薊丘,作七詩以志之。寄終南盧居士。亦有軒轅之遺跡也。
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臺。
應龍已不見,牧馬空黃埃。
尚想廣成子,遺跡白云隈。
南登碣石阪,遙望黃金臺。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悵已矣,驅馬復歸來。
王道已淪昧,戰國競貪兵。
樂生何感激,仗義下齊城。
雄圖竟中夭,遺嘆寄阿衡。
秦王日無道,太子怨亦深。
一聞田光義,匕首贈千金。
其事雖不立,千載為傷心。
自古皆有死,徇義良獨稀。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伏劍誠已矣,感我涕沾衣。
大運淪三代,天人罕有窺。
鄒子何寥廓,漫說九瀛垂。
興亡已千載,今也則無推。
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黃金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