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譯文及注釋
譯文
西塞山連綿起伏,山勢如同從千里之外奔湊而來;它那千里奔騰之勢,伸長江則戛然而止。
秋天的西塞山山中霧氣橫繞,看起來更加雄偉;江水到達狹隘的關口,水流愈加湍急,咆哮不止。
注釋
嵐:山中霧氣。
束:捆縛、捆住,指群山相聚而形成的要隘。
“西塞山”鑒賞
賞析
西塞山在湖北大冶縣東九十里,又名道士洑磯。此山與黃石山相連,基壓江潮,可鎮控長江天險,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劉禹錫著名的《西塞山懷古》,即在此地發思古之幽情,詠千古興亡之事。
開頭兩句,把西塞山描繪得十分雄偉。西塞山連綿起伏,山巒攢聚,遠望若波濤奔馳之狀,山勢如同從千里之外奔湊而來。讀了此句詩,使我們聯想到岑參的詩句: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勢從千里奔”句中的“奔”字,把山勢寫得雄偉、奔放、飛動。西塞山基壓江潮,面臨長江,它那千里奔騰之勢,入長江則戛然而止,“直入江中斷”的“斷”字下得干凈利落。這兩句詩是詠西塞山的名句。《古今地名大辭典》的“西塞山”條即引錄了韋應物的這兩句詩。
“嵐橫秋塞雄”句,“嵐”指山中的霧氣,時至秋日,霧氣橫繞西塞山,氣象氤氳,更增加了西塞山的雄偉。“橫”字加強了山嵐的凝重之氣,“秋”字點出時令。
“地束驚流滿”句,寫出了西塞山下江水的浩蕩和湍急。“束”即束阨,指群山相聚而形成的要隘,用“地束”二字寫西塞山的隘口十分恰切。秋天本來是大水襄陵的季節,西塞山附近因江面變窄,形成一個隘口,江水至此好像受到約束,來勢兇猛,水流湍急,奔騰咆哮。“驚流滿”的“驚”字,寫出了長江的水勢。
此詩僅四句二十字,但把西塞山的雄姿、地勢特點和山下的江水寫得很有氣勢,很有特色,堪稱 一首優秀的山水詩。
韋應物簡介
唐代·韋應物的簡介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 韋應物的詩(11篇)〕猜你喜歡
念奴嬌·過小孤山
長江滾滾,東流去,激浪飛珠濺雪。獨見一峰青崒嵂,當住中流萬折。應是天公,恐他瀾倒,特向江心設。屹然今古,舟郎指點爭說。
岸邊無數青山,縈回紫翠,掩映云千疊。都讓洪濤恣洶涌,卻把此峰孤絕。薄暮煙扉,高空日煥,諳歷陰晴徹。行人過此,為君幾度擊楫。
沁園春·再次韻
混沌鑿開,天險巍巍,東巖峻兮。是云髓凝成,半空高矗,天風吹裂,一線中開。妙出神功,高擎仙界,鳥道疑當太白西。憑高處,見云噓巖腹,鼓舞風雷。
落花香染桃鞋。快闊步青云志壯哉。便萬里孤騫,超人間世,一枝高折,作月中梯。筆蘸天河,手捫象緯,笑傲風云入壯題。摩蒼壁,掃龍蛇醉墨,翔舞徘徊。
左仲郛浮渡詩序
江水既合彭蠡,過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壽春、合肥以傅淮陰,地皆平原曠野,與江淮極望,無有瑰偉幽邃之奇觀。獨吾郡潛、霍、司空、龍眠、浮渡,各以其勝出名于三楚。而浮渡瀕江倚原,登陟者無險峻之阻,而幽深奧曲,覽之不窮。是以四方來而往游者,視他山為尤眾。然吾聞天下山水,其形勢皆以發天地之秘,其情性闔辟,常隱然與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萬物者,乃能得其意焉。今以浮渡之近人,而天下注游者這眾,則未知旦暮而歷者,幾皆能得其意,而相遇于眉睫間耶?抑令其意抑遏幽隱榛莽土石之間,寂歷空濛,更數千百年,直寄焉以有待而后發耶?余嘗疑焉,以質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將往游焉,他日當與君俱。”余曰:“諾。”及今年春,仲郛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迨其歸,出詩一編,余取觀之,則凡山之奇勢異態,水石摩蕩,煙云林谷之相變滅,番見于其詩,使余光恍惚有遇也。蓋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耶?
昔余嘗與仲郛以事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須,下北江,過鳩茲,積虛浮素,云水郁藹,中流有微風擊于波上,發聲浪浪,磯碕薄涌,大魚皆砉然而躍。諸客皆歌乎,舉酒更醉。余乃慨然曰:“他日從容無事,當裹糧出游。北渡河,東上太山,觀乎滄海之外;循塞上而西,歷恒山、太行、大岳、嵩、華,而臨終南,以吊漢,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攬西極,浮江而下,出三峽,濟乎洞庭,窺乎廬、霍,循東海而歸,吾志畢矣。”客有戲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戶輒有難色,尚安盡天下之奇乎?”余笑而不應。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嘗一往,誠有如客所譏者。嗟乎!設余一旦而獲攬宇宙之在,快平生這志,以間執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誰共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