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瓚簡介

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鎮,號云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人。家富,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盡家財,浪跡太湖一帶。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頫影響。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鋒干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等。著有《清閟閣集》。
〔? 倪瓚的詩文(6篇)倪瓚的名句(0條)〕軼事典故
元代山水畫家倪云林愛潔成癖。他的香廁是一座空中樓閣,用香木搭好格子,下面填土,中間鋪著潔白的鵝毛,“凡便下,則鵝毛起覆之,不聞有穢氣也。”潔癖在性問題上都比較謹慎。潔癖和孤高,使這個男人不僅激怒了敵人,也喪失了朋友,作為報復,關于他的死因有多種版本,一說臨終前患痢疾,“穢不可近”,又說是被朱元璋扔進糞坑淹死的。
他的文房四寶有兩個傭人專門負責經營,隨時擦洗。院里的梧桐樹,也要命人每日早晚挑水揩洗干凈。一日,他的一個好朋友來訪,夜宿家中。因怕朋友不干凈,一夜之間,竟親起視察三四次。忽聽朋友咳嗽一聲,于是擔心得一宿未眠。及至天亮,便命傭人尋找朋友吐的痰在哪里。傭人找遍每個角落也沒見痰的痕跡,又怕挨罵,只好找了一片樹葉,稍微有點臟的痕跡,送到他面前,說就在這里。他斜睨了一眼,便厭惡地閉上眼睛,捂住鼻子,叫傭人送到三里外丟掉。
“吳王”張士誠之弟張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畫絹請他作畫,并送了很多金錢。倪瓚大怒曰:“倪瓚不能為王門畫師!”并撕絹退錢。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張士信,被痛打了一頓,倪瓚當時卻噤口不出一聲。事后有人問他,他答道:“一出聲便俗”。倪瓚曾作一詩以述其懷“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令名。”
因他太愛干凈,所以少近女色。但有一次,他忽然看中了一姓趙的歌姬,于是帶回別墅留宿。但又怕她不清潔,先叫她好好洗個澡,洗畢上床,用手從頭摸到腳,邊摸邊聞,始終覺得哪里不干凈,要她再洗,洗了再摸再聞,還不放心,又洗。洗來洗去,天已亮了,只好做罷。后來他因故入獄,到吃飯的時候,卻讓獄卒把碗舉到眉毛那樣高,獄卒問他為什么,他說:“怕你的唾沫噴到飯里。”獄卒大怒,把他鎖到馬桶旁邊,后經人求情方得釋放。
倪瓚有個清秘閣,旁人不讓進。還有一匹白馬,愛護備至。有一次他母親病了,他求葛仙翁看病,葛仙翁要求用白馬來接。那天正下著雨,倪瓚是孝子,只好同意。雨中的白馬弄的一塌糊涂。到了倪家,葛仙翁要求上清秘閣看看。倪瓚只好同意。葛仙翁在清秘閣亂翻一氣,到處吐痰。倪瓚終身不再進清秘閣。
倪本身也是古怪之人,當他寄住在鄒家的時候,鄒先生有個女婿叫金宣伯,這天來拜訪他。倪瓚聞知金宣伯是個讀書人,連鞋子也沒穿好就出來迎接。可當見到他說話長相都很粗魯后,竟然很是憤怒,打了他一巴掌。金宣伯又是慚愧又是忿怒,也不見鄒先生就走了。鄒先生出來后,很是責怪他。倪瓚說:“金宣伯面目可憎,言語無味,我把他罵走了!”
倪瓚好飲茶,特制“清泉白石茶”,趙行恕慕名而來,倪用此等好茶來招待他。趙行恕卻覺得此茶不怎樣。倪生氣道:“吾以子為王孫,故出此品,乃略不知風味,真俗物也。”遂與之絕交。
評價
倪瓚的繪畫開創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畫風,與黃公望、吳鎮、王蒙并稱"元代四大家"。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以淡泊取勝。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多取平遠之景,善畫枯木平遠、竹石茅舍,景物極簡。其畫多以干筆皴擦,筆墨極簡,所謂"有意無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蕭條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瓚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譽極高。明何良俊云:"云林書師大令,無-點塵土。"明代江南人以有無收藏他的畫而分雅俗。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數百年畫壇有很大影響。被評為"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瓚性情清高孤傲,個性迂癖,不事俗務,一生沒做過官。明人搜輯的《云林遺事》中說,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聽到咳嗽聲,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細尋覓,有無痰跡。仆人找不到,假說痰吐在窗外梧桐樹葉上,他就叫趕快把葉剪下,丟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倪瓚還有一傳說:"吳王"張士誠之弟張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畫絹請他作畫,并送了很多金錢。倪瓚大怒,撕絹退錢。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張,被痛打了一頓,倪瓚當時卻噤口不出一聲。事后有人問他,他答道:"一出聲便俗"。倪瓚曾作一詩以述其懷:"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令名。"
江城子 感舊
窗前翠影濕芭蕉。雨瀟瀟。思無聊。夢入故園,山水碧迢迢。依舊當年行樂地,香徑杳,綠苔饒。沉香火底坐吹蕭。憶妖嬈。想風標。同步芙蓉,花畔赤闌橋。漁唱一聲驚夢覺,無覓處,不堪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