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圓·驚回一枕當年夢”譯文及注釋
譯文
當我正在夢中重憶當年美好生活,突然南面渡口,上的漁歌吵醒了我。抬望眼,我只看到重巒疊嶂被云霧遮擋著,眼前的景物已經大變,方知時光荏苒,令人銷魂。
料想從前的宅院應還在,但梧桐枝葉已掩蓋了水井,家門也被楊柳枝遮蓋了。而自己則是一身清閑,無所作為,只能獨自在小船上聽著雨聲,望著夜晚江彼岸漁村的孤寂燈火發呆。
注釋
人月圓:黃鐘宮曲調。句式:上片七五、四四四,下片四四四、四四四,共十一句四韻(第二、五、八、十一句押韻),與詞調全同。但曲調用韻往往較密,三組四字句文多作鼎足對,還是有它的特點。
一枕:一臥。臥下必定躺在枕上,故稱。
漁唱:漁人唱的歌。唐鄭谷《江行》詩:“殷勤聽漁唱,漸次入吳音。”
舊家:從前。宋元人詩詞中常用。宋楊萬里《答章漢直》:“老里睡多吟里少,舊家句熟近來生。”金元好問《石州慢》:“舊家年少,也曾東抹西涂,鬢毛爭信星星卻。”
閑身:古代指無官職的閑居之士。
孤篷:孤舟。
“人月圓·驚回一枕當年夢”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作者浪跡江湖時思念家鄉的作品,描寫南邊渡頭打漁人唱起的歌聲,驚醒了作者的好夢,回想剛才夢中,作者又回到了家鄉,重溫了當年在家中的生活。該小令在濃烈的思鄉情緒中,又流露出一種歲月易逝、老大無成的人生感慨。該小令文筆俊美,結構嚴謹,風格疏淡。
元末散曲多已雅化,近于詞,此曲頗有詞風,語辭清麗,情蘊傷感。另外,這首小令最突出的特點即是其繪畫效果。倪瓚擅長以水墨繪江南景色,其山水畫有簡約、疏談之風。受其畫作影響,這首小令中的“舊家”與“江村”等僅以幾個意象便已成圖,如在目前。
上片借夢境追憶過去之恬靜生活。“驚回一枕當年夢,漁唱起南津”,作者采用倒敘手法,從夢醒后寫起。南邊渡口的漁歌陣陣,驚醒了作者的一場好夢,一個“驚”字寫出了作者的無限惆悵,可見夢中場景令其流連不已。接著“畫屏云嶂”三句,既是再現夢中情景,同時也是作者記憶中的家鄉。“畫屏云嶂”,重巒疊嶂掩映于云霧之間,恍若身處畫中。“池塘春草”, 語出東晉謝靈運的《登池上樓》詩:“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早春的江南充滿生機,正如當年意氣風發的自己。這三句描述極為簡潔,但卻抓住了江南風光之精髓,令人心生憧憬。如此美景,叫人怎能不“銷魂”?
下片寫如今棲身地之孤寂荒涼。作者的思緒從夢中回到故鄉,遙想“舊家”,如今應是“梧桐覆井,楊柳藏門",處處寂寞,沓無人跡。這兩句出自李白詩:“門前五楊柳,井上二梧桐。”(《贈崔秋浦》)此處是反用其意,字里行間透露出對“舊家”的懷念。末三句又無奈地回到現實,自己“閑身空老”,無所作為,空待時光流逝,只能“孤篷聽雨”,坐看“燈火江村”。最后二句以孤篷、雨、燈火和江村為主體,寫作者孤身獨坐,聽雨打篷頂,飄忽間唯見遠處點點漁火搖曳,顯得寂寞悲涼。“閑”“空”“孤”等字,營造了一種孤寂、蒼涼的意境。下片詩句,作者將情感與景物有機交融,幾筆便勾勒出一幅夜雨燈火圖,在想象與現實的交替中,似乎可見作者飄零之現狀。
這首小令以作者夜間被漁歌驚夢作背景,將夢中的美好與當前的現實作對比,表達了對歲月滄桑的慨嘆。這是元末社會動蕩帶給詩人的痛苦經歷。一句“舊家應在”,點破了首句“當年夢”所指的是對從前的幸福田園生活的追憶:“梧桐覆井,楊柳藏門”則是如今落魄的樣子;“閑身空老”及以下兩句,把作者對以往的追憶又拉回到了現實中,表達了對生活的無奈。全篇透露出作者的悲涼與無可奈何的憂慮,將懷念與失望交結在一起,動人心腸。
創作背景
倪瓚晚年棄家避亂,泛舟往來于太湖泖水之間,以繪畫自給。其作品多以追憶往事,緬懷故國為內容,此曲即是晚年遁隱于太湖和三泖之間所作,主要抒發故園之思。
倪瓚簡介
元代·倪瓚的簡介

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鎮,號云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人。家富,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盡家財,浪跡太湖一帶。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頫影響。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鋒干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等。著有《清閟閣集》。
...〔? 倪瓚的詩(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