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鴻
梁鴻,字伯鸞,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人,生卒年不詳,約漢光武建武初年,至和帝永元末年間在世[1] 。少孤,受業(yè)太學,家貧而尚節(jié)介。學畢,牧豕上林苑,誤遺火延及他舍。鴻悉以豕償舍主,不足,復為傭以償。歸鄉(xiāng)里,勢家慕其高節(jié),多欲妻以女,鴻盡謝絕。娶同縣孟女光,貌丑而賢,共入霸陵山中,荊釵布裙,以耕織為業(yè),詠詩書彈琴以自娛。因東出關(guān),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章帝(肅宗)聞而非之,求鴻不得。乃改復姓運期、名耀、字侯光,與妻子居齊、魯間。終于吳。
楊惲
楊惲(?—前45),西漢家。字子幼,漢族,西漢華陰(今屬陜西)人,宣帝時曾任左曹,后因告發(fā)霍氏(霍光子孫)謀反有功,封平通侯,遷中郎將。神爵元年(前61)升為諸吏光祿勛,位列九卿。其父楊敞曾兩任漢宣帝時丞相,其母司馬英是著名史學家兼文學家司馬遷的女兒。其文章《報孫會宗書》被后人認為頗有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的風格。
息夫躬
西漢河內(nèi)河陽人,字子微。少為博士弟子,治《春秋》。哀帝時召待詔,以誣告東平王云祝詛,擢為光祿大夫、左曹給事中,封宜陵侯。眾畏其口,見之側(cè)目。建平四年建言恐嚇匈奴之策,為丞相玉嘉、左將軍公孫祿等反對。元壽元年免官,寄居丘亭,被告發(fā)懷怨祝詛,下獄死。
劉秀
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3月29日),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末年,海內(nèi)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tǒng)的劉秀在家鄉(xiāng)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quán)公開決裂,于河北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應玚
(?—217)三國魏汝南人,字德璉。應劭從子。以文章見稱。曹操征為丞相掾?qū)佟^D(zhuǎn)平原侯庶子,后為五官中郎將文學。為“建安七子”之一。曹丕稱其才學足以著書。卒于疾疫。有輯本《應德璉集》。
趙壹
趙壹(本名懿,因后漢書作于晉朝,避司馬懿名諱,故作“壹”),約生于漢順帝永建年間,卒于漢靈帝中平年間。東漢辭賦家。字元叔,漢陽西縣(今甘肅天水南)人。體貌魁偉,美須眉,恃才傲物。桓、靈之世,屢屢得罪,幾致于死。友人救之,遂作《窮鳥賦》答謝友人相助。并作《刺世疾邪賦》抒發(fā)憤懣之氣。一生著賦、頌、箴、誄、書、論及雜文等16篇,今存5篇。
辛延年
辛延年 (公元前220~?年待考),著名秦漢詩人。 作品存《羽林瑯》一首,為漢詩中優(yōu)秀之作。始見于《玉臺新詠》,《樂府詩集》將它歸入《雜曲歌辭》,與《陌上桑》相提并論,譽為“詩家之正則,學者所當揣摩”。
劉端
劉端(前165年—前107年),漢景帝劉啟之子,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后,封膠西王。史載劉端“為人賊戾,又陽痿,一近婦人,病數(shù)月,有所愛幸少年,以為郎。郎與后宮亂,端禽滅之,及殺其子女”。劉端在位四十七年去世,終于因沒有兒子繼承王位,封國廢除,封地并入朝廷,成為膠西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