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壹簡介

趙壹(本名懿,因后漢書作于晉朝,避司馬懿名諱,故作“壹”),約生于漢順帝永建年間,卒于漢靈帝中平年間。東漢辭賦家。字元叔,漢陽西縣(今甘肅天水南)人。體貌魁偉,美須眉,恃才傲物?;浮㈧`之世,屢屢得罪,幾致于死。友人救之,遂作《窮鳥賦》答謝友人相助。并作《刺世疾邪賦》抒發憤懣之氣。一生著賦、頌、箴、誄、書、論及雜文等16篇,今存5篇。
〔? 趙壹的詩文(2篇)趙壹的名句(0條)〕文學地位
《后漢書》本傳說趙壹著賦、頌、箴、誄、書、論及雜文十六篇?!端鍟そ浖尽份d梁有《上計趙壹集》二卷,錄一卷,至隋已佚。而新、舊《唐書》并有著錄。今存賦四篇(兩篇殘),書三通(一篇為殘句)及論文《非草書》。其中《解擯》不以賦名,實亦賦類。據先人所輯,存殘句二十余字。《非草書》一文論草書的產生、特征與在當時的流弊,體現了歷史的觀點和經世致用的思想,是至今仍有啟發意義的學術論文。
趙壹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這首先由于他強烈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鐘嶸《詩品》說:“元叔散憤蘭蕙,指斥囊錢。苦言切句,良亦勤矣?!眲⑽踺d《藝概》說:“后漢趙元叔《窮鳥賦》及《刺世疾邪賦》,讀之知為抗臟之士。惟徑直露骨,未能如屈賈之味馀文外耳?!逼鋵嵨膶W作品有多種不同的風格,聯系東漢末年黑暗腐敗的政治來看,趙壹作品所表現的這種風格,是對“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詩教的一個沖破。清代乾隆年間湖北一位私塾先生讀《刺世疾邪賦》深受感動,在“寧饑寒于堯舜之荒歲月兮,不飽曖于當今之豐年”上面批了“古今同慨”的字樣,被人告發,他和他的家人都被外以極刑。可見趙壹賦的影響與反動統治階級對他痛恨的程度。其次,他的《刺世疾邪賦》是漢賦由鋪采摛文的大賦向抒情的小賦轉變中的代表作,是賦史上政治抒情之作的篇,其對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的批判,對阮籍的《大人先生傳》等有一定影響。禰衡《鸚鵡賦》、曹植的《野田黃雀行》、何遜的《窮鳥賦》都受趙壹《窮鳥賦》的影響;劉宋末年,卞彬每忤蕭道成之旨,“因此擯棄數年,不得仕進,乃擬趙壹《窮鳥》為《枯魚賦》以喻意”。再次,趙壹也是漢代五言詩的重要作家。附在《刺世疾邪賦》后的兩首五言詩,在《古詩二九首》和佚名的古詩(所謂“蘇李詩”)的羈旅愁懷、人生職寄、兒女之情等主題之外,以其對現實的強烈揭露與批判而豐富了漢詩的風格,增加了漢詩思想的亮色。
介紹
趙壹(公元122——196年),字元叔,古漢陽西縣(今甘肅天水市南)人,東漢辭賦家。是東漢時期與書法家敦煌人張芝,思想家鎮原人王符齊名的隴上三大家之一。他體格魁梧,美須豪眉,相貌超群,性格耿介狂傲,舉止獨特,錚錚鐵骨,頂天立地。
漢靈帝光和元年(178年),漢陽郡舉薦趙壹為上郡吏,去京師洛陽匯報情況,接見他的上司是司徒(宰相)袁逢,小小上郡吏見了這么大的官只能“府拜庭中,莫敢仰視”,惟獨趙壹長揖不跪,袁逢屬下勵聲責問“下站者何人,為何不跪?”趙壹跨前一步,理直氣壯地說:“想當年酈食其以長揖禮面見漢王劉邦,現我以此禮面見三公,這有什么不可?”聲如洪鐘,余音回旋,這種獨特的秉性贏得了袁逢的敬重,加之儀表不凡,威風凜凜,袁逢暗暗驚嘆,特意走下廳堂,邀請趙壹上坐,詢問西部事務,趙壹對答如流,袁逢大喜過望曰“小小西縣,竟有如此人才,國之大幸”,并向座中人介紹:“這就是漢陽趙元叔,朝臣沒有一個能超越他的?!边^后,趙壹又拜訪了河南尹羊涉,與之攀談,異常投機,羊涉連嘆相見恨晚。數日,羊涉回訪趙壹,在趙壹獨乘的破車旁席地而坐,開懷暢飲,直至日落西山,才依依相別,極歡而去,盡顯名士風范。從此,趙壹名噪京師,上大夫能以和趙壹結識為幸事?!?/p>
趙壹不僅僅是狂傲,而且才華橫溢超群,所作辭賦語言流暢,樸實典雅,觀點顯明尖銳,其代表作《刺世疾邪賦》表達了對不合理社會制度的強烈不滿,對封建王朝的腐朽及其統治者的昏庸進行了辛辣的憤怒的批判。辭鋒犀利,情緒激烈,痛快淋漓,將他對社會的不滿情緒毫無保留地輸入辭賦之中“寧飲寒于堯舜之荒歲兮,不飽暖于當今之豐年”。這就未免刺中了統治者的要害,得罪了不少阿諛奉承的小人,加之為人狂放不羈,“屢抵罪,幾度死”,得友人相助而幸免。作《群鳥賦》以自識,以述者,以答謝友人。
社會的黑暗骯臟,趙壹連上郡吏也不做了,回鄉“滴汗于黃土,涉足于泥道”,涼州和漢陽郡官府十幾次致禮命聘他出來做官,均被謝絕。其作品被后人結集為《趙壹集》。趙壹的辭賦在漢賦的發展史上獨樹一幟,自成一家,在我國的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刺世疾邪賦
伊五帝之不同禮,三王亦又不同樂。數極自然變化,非是故相反。德政不能救世溷亂,賞罰豈足懲時清濁?春秋時禍敗之始,戰國逾增其荼毒。秦漢無以相踰越,乃更加其怨酷。寧計生民之命?為利己而自足。
于茲迄今,情偽萬方。佞謅日熾,剛克消亡。舐痔結駟,正色徒行。嫗名勢,撫拍豪強。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懾逐物,日富月昌。渾然同惑,孰溫孰涼?邪夫顯進,直士幽藏。
原斯瘼之所興,實執政之匪賢。女謁掩其視聽兮,近習秉其威權。所好則鉆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雖欲竭誠而盡忠,路絕險而靡緣。九重既不可啟,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慾于目前。奚異涉海之失柁,坐積薪而待然?榮納由于閃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橈于勢族,恩澤不逮于單門。寧饑寒于堯舜之荒歲兮,不飽暖于當今之豐年。乘理雖死而非亡,違義雖生而匪存。
有秦客者,乃為詩曰: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順風激靡草,富貴者稱賢。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伊優北堂上,抗髒依門邊。
魯生聞此辭,緊而作歌曰:勢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賢者雖獨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爾分,勿復空馳驅。哀哉復哀哉,此是命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