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瘦損、紙鳶風惡。
出自清代:納蘭性德的《茶瓶兒·楊花糝徑櫻桃落》
楊花糝徑櫻桃落。綠陰下、晴波燕掠,好景成擔閣。秋千背倚,風態宛如昨。
可惜春來總蕭索。人瘦損、紙鳶風惡。多少芳箋約,青鸞去也,誰與勸孤酌?
“人瘦損、紙鳶風惡?!?/a>譯文及注釋
譯文
楊花灑落在小路上,櫻桃也紛紛墜落,綠樹蔭下飛燕輕快地掠過瀲滟水波。好景如斯,然而沒有她的相伴,卻也只能是辜負了這春光。想起她昔日背靠著秋千,那綽約風姿神態,仿佛還是昨天。
如今春來盡是蕭瑟意境,也是可惜了。人也漸漸消瘦了,看著討厭的東風吹損了天上的風箏,想起昔日咱們也曾有過多少寫在風箏上的約定與美好記憶,如今卻是徒惹心酸。連青鳥也飛走了,不再回頭,只剩我一個人在此獨飲消愁了。
注釋
糝徑:灑落在小路上。糝,煮熟的米粒,這里是散落的意思。
晴波:陽光下的水波。
風態:猶風姿。宛如:好像,仿佛。
瘦損:消瘦。紙鳶:風箏。
芳箋:帶有芳香的信箋。
青鸞:即青鳥或指女子。
“人瘦損、紙鳶風惡。”鑒賞
賞析
該詞寫離愁別怨。上片寫景,前三句實寫眼前之景,后二句虛寫,寫想象之景。
三四點青苔浮于波上,一兩聲鶯啼鳴于樹下。已暮春時節,櫻桃散漫,柳絮飄揚,風日晴和不夠,須要人意好才算得好景。一句“成擔閣”,人意便隱身于舊夢中。此去經年,斯人不在,便是良辰好景虛設。
同是花開鶯啼、草長鷺飛的時節,因著這“擔閣”二字,都黯然失了顏色。困酣嬌眼的楊花,飄飄搖搖,縈損柔腸;看櫻桃空墜,也無人惜。燕雙飛,猶得呢喃低語,“為憐流去落紅香,銜將歸畫梁”,竟是黛玉葬花的心境一般。庭院深深處,小園香徑下,唯有幽人獨往來。
恍惚間,納蘭似又回初見時刻,他的她,背倚秋千,姣花照水般低頭不語,也有傷春的秀眉微蹙,也東風吹亂云鬢。小山猶可聞琵琶弦上相思意,納蘭呢?相思不知說與誰人聽。寸心間思緒萬千,可容得下這咫尺天涯的天上人間?宛如昨,昨日已棄納蘭而去不可留,今日之日落花獨立多煩憂。
去年昨日此門中,人約黃昏后;今年花依舊,不見去年人。納蘭斜倚秋千,撫著冰涼的秋千索,追憶那些朝朝暮暮。往事淌過心頭,斯人何在?他望向春雁回彩云歸,望向細雨過桃花落,望向角聲寒夜闌珊,只望得一懷愁緒空握。天涯一隅,不知她在那一方可也憑欄憶?淚眼望花,花亦無語,“亂i紅飛過秋千去”。
春如舊,人空瘦。也似當年陸游與唐琬痛作生離,十年邂逅,或晁補之,自號歸來子,心向東籬卻身陷朝野,怕是早存了歸去的心思,也看清楚了這繁華塵世間的過眼云煙?!岸嗲榭偙粺o情惱”,納蘭也想放下那些惱人的多情吧?同是花間杯盞,月下獨酌,太白笑飲“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納蘭卻斂眉低喟“誰與勸孤酌”。
誰勸孤酌?無解。楊花處處,飛燕雙雙,融融春意中泛起心頭的,是吹不去化不開的悲涼。
納蘭性德簡介
清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备挥谝饩?,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納蘭性德的詩(2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