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司馬遷的詩 > 滑稽列傳

      滑稽列傳

      [兩漢]:司馬遷

      孔子曰:“六藝于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太史公曰:“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嗚,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于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人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赍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甌窶滿篝,污邪滿車,五谷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齊威王乃益赍黃金千溢,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悅,置酒后宮,召髡賜之酒。問曰:“先生能飲幾何而醉?”對曰:“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聞乎?”髡曰:“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若親有嚴客,髡帣韝鞠,侍酒于前,時賜馀瀝,奉觴上壽,數起,飲不過二斗徑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見,卒然相覩,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斗徑醉矣。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以諷諫焉。齊王曰:“善。”乃罷長夜之飲,以髡為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嘗在側。


      “滑稽列傳”譯文及注釋

      譯文

      孔子說:“六藝對于治國的作用是一致的。《禮》用來節制人們的行為,《樂》用來啟發和諧的感情,《書》用來敘述史事,《詩》用來表達情思,《易》用來演繹神妙的變化,《春秋》用來闡發微言大義。”太史公說:天道是那樣廣闊,難道還不大嗎?說話隱約委婉而切中事理,也可以解除紛擾。

      淳于髡是齊國的“招女婿”。個子不到七尺,辭令機智善辯,幾次出使諸侯國,從沒有受過屈辱。齊威王在位時喜歡隱語,愛恣意作樂整夜唱酒,陷在里面不理朝政,把國事托付給卿大夫。官吏們怠工腐化,諸侯國一起來犯,齊國即將危亡,就在朝夕之間了,左右沒有一個敢諫諍的。淳于髡用隱語來勸說:“國內有一只大鳥,棲息在大王的宮庭里,三年不飛也不鳴叫,大王可知道這鳥是為什么?”威王說:“這鳥不飛則罷,一飛就直沖云天;不鳴叫則罷,一鳴叫就震驚世人。”于是上朝召集各縣令縣長七十二人,獎勵了一個,處死了一個,重振軍威出戰。諸侯國一時震驚,都歸還了侵占齊國的土地。從此聲威盛行三十六年。這事記在《田敬仲完世家》中。

      齊威王八年,楚國對齊國大舉進攻。齊王派淳于髡到趙國去請救兵,帶上贈送的禮品黃金百斤、車馬十套,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系在冠上的帶子全都斷了。齊王說:“先生嫌它少嗎?”淳于髡說:“怎么敢呢?”齊王說:“那你的笑難道有什么可說的嗎?”淳于髡說:“剛才臣子從東方來,看見大路旁有祭祈農事消災的,拿著一只豬蹄,一盂酒,禱告說:‘易旱的高地糧食裝滿籠,易澇的低洼田糧食裝滿車,五谷茂盛豐收,多得裝滿了家。’臣子見他所拿的祭品少而想要得到的多,所以在笑他呢。”于是齊威王就增加贈禮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一百套。淳于髡辭別動身,到了趙國。趙王給他精兵十萬,戰車一千乘。楚國聽到消息,連夜撤兵離去。

      齊威王大為高興,在后宮辦了酒席,召見淳于髡賞他喝酒。問道:“先生能喝多少才醉?”回答說:“臣子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威王說:“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其中奧妙能聽聽嗎?”淳于髡說:“在大王面前賞酒,執法官在旁邊,御史在后邊,髡心里害怕跪倒喝酒,不過一斗已經醉了。如果家父來了嚴肅的客人,髡用袖套束住長袖,彎腰跪著,在前邊侍候他們喝酒,不時賞我點多余的清酒,我舉起酒杯祝他們長壽,起身幾次,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如果朋友故交,好久沒見面了,突然相見,歡歡喜喜說起往事,互訴衷情,喝到大概五六斗就醉了。如果是鄉里間的節日盛會,男女坐在一起,酒喝到一半停下來,玩起六博、投壺,自相招引組合,握了異性的手不受責罰,盯著人家看也不受禁止,前有姑娘掉下的耳飾,后有婦女丟失的發簪,髡私心喜歡這種場面,喝到大概八斗才有兩三分醉意。天色已晚,酒席將散,酒杯碰在一起,人兒靠在一起,男女同席,鞋兒相疊,杯盤散亂,廳堂上的燭光熄滅了,主人留住髡而送走其他客人。女子的薄羅衫兒解開了,微微地聞到一陣香氣,當這個時刻,髡心里最歡快,能喝到一石。所以說酒喝到頂就要做出亂七八糟的事,樂到了頂就要生悲,世上所有的事都是這樣。”說的是不能到頂,到頂就要走下坡路的道理,用來諷諫的。齊威王說:“說得好!”就停止了通宵達旦的喝酒,用淳于髡擔任諸侯主客的職務。王室宗族舉辦酒宴,淳于髡常在一旁陪飲。

      注釋

      六藝:指儒家經典《六經》,即下文列舉的《禮》、《樂》、《書》、《詩》、《易》、《春秋》。

      《禮》:《禮經》。《儀禮》、《周禮》、《禮記》合稱《三禮》。

      《樂》:《樂經》,據唐徐堅《初學記》說:秦朝焚書,《樂經》亡,只剩下《五經》。

      《書》:《書經》,也稱《尚書》,相傳為孔子編訂,記載自帝堯至秦穆公的史料。

      《詩》:《詩經》,相傳孔子刪詩,選三百○五篇成書。

      《易》:《易經》,也稱《周易》。

      《春秋》:根據魯國史料修成的編年斷代史(起于前722年,迄于前481年)。相傳是孔子作。

      天道:我國古代哲學術語,天的法則。恢恢:寬廣貌。

      淳于髡(kūn坤):“淳于”之姓源于周初至春秋的淳于國(今山東安丘縣東北)。

      贅(zhuì綴)婿:舊時男子因家貧賣身給人家,得招為婿者,稱為贅婿。也泛指“招女婿”。

      七尺:周尺比今尺短,七尺大約相當于今1.60米左右。見《鄒忌諷齊王納諫》注。

      齊威王:參見《鄒忌諷齊王納諫》注。隱:隱語,不直接說出本意而借別的詞語來暗示的話。

      卿大夫:周代國王及諸侯的高級臣屬。卿的地位高于大夫,常掌握國政和統兵之權。

      蜚(fēi非):通“飛”。“大鳥三年不飛又不鳴”的隱語,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莊王時伍舉就曾用過。

      令長:戰國秦漢時縣的行政長官名稱。人口萬戶以上的縣稱令,萬戶以下的縣稱長。

      《田完世家》:指《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車馬十駟:指車十乘。古代一車配四馬(駟)為一乘。

      索:盡。

      禳(ráng瓤)田:古代祈求農事順利、無災無害的祭祀活動。

      甌窶(lóu樓):狹小的高地。篝(gōu溝):竹籠。

      污邪:地勢低下、容易積水的劣田。

      赍(jī饑):以物贈人。溢:通“鎰”,古以二十兩為一溢。

      御史:秦以前的御史為史官,漢代御史也有掌糾察、治獄的。司馬遷所指似是后者。

      帣(juàn眷):通“絭”,束衣袖。韝gōu溝):臂套。鞠:彎屈。

      六博:古代博戲,兩人對局,各執黑白棋六子。具體玩法見南宋洪興祖《楚辭補注·招魂篇》引《古博經》。投壺:古代游戲,宴飲時用矢投入一定距離外的酒壺,以投中多少定勝負,負者罰酒。

      曹:游戲時的分組。

      眙:直視。

      薌澤:泛指香氣。薌,五谷的香氣。

      諸侯主客:簡稱“主客”,戰國齊設置的官名,掌諸侯朝聘之事。

      嘗:通“常”。

      “滑稽列傳”鑒賞

      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三年不蜚又不鳴(“蜚”通“飛”)

      諸侯振驚(“振”通“震”,驚恐)

      汙邪滿車(汙同“污”)

      威王大說(說通“悅”)

      卒然相睹(卒通“猝”,突然)

      于是齊威王乃益赍黃金千溢(溢通“鎰”)

      合尊促坐(尊通“樽”)

      髡嘗在側(嘗通“常”)

      二、古今異義

      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

      古義:言談辯捷

      今義:(言語動作)引人發笑

      未嘗屈辱

      古義:折服侮辱

      今義:受到壓迫和侮辱

      百官荒亂

      古義:荒廢混亂

      今義:社會秩序極度不安定

      執法在傍,御史在后

      古義:指監視酒政的人

      今義:執行法令、法律

      私情相語

      古義:個人情感

      今義:私人的交情

      三、一詞多義

      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到(動詞)

      止王之庭???的(動詞)

      淳于髡說之以隱???勸說(動詞)

      笑豈有說乎??說法(動詞)

      威王大說????喜悅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用于判斷句,放在主語后,引出判斷(語氣詞)

      今者臣從東方來?????用于時間詞后,表示“…的時候”(代詞)

      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用于動詞、形容詞后,指代人或事物(代詞)

      奮兵而出??????承接關系連詞

      髡恐懼俯伏而飲?????修飾關系連詞

      歡然道故??????舊的事情

      故曰酒極則亂??????所以(連詞)

      夜引兵而去?????????退(動詞)

      六博投壺,相引為曹????????邀請(動詞)

      淳于髡說之以隱???????用(介詞)

      以諷諫焉?????????來(目的連詞)

      以髡為諸侯主客?????把(介詞)

      四、詞類活用

      于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使…上朝(使動用法)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使…吃驚(使動用法)

      先生少之乎??????????????????認為…少(意動用法)

      五、特殊句式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判斷句)

      淳于髡說之以隱??????(狀語后置)

      侍酒于前???(狀語后置)

      止王之庭?????(省略句)

      賜酒大王之前???????(省略句)

      解析

      《史記·滑稽列傳》記了淳于髡、優孟、優旃三人的故事,但對三人活動的年代,記載了有明顯的矛盾和錯誤。如說淳于髡是齊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時人,優孟是楚莊王(前613前591年在位)時人,優旃是秦時人,秦亡(前206年)后歸漢,數年而卒。可是原傳卻又說淳于髡后百余年有優孟,優孟后二百余年有優旃。這是太史公的疏忽。本篇只選了淳于髡的傳。

      “滑稽”一詞的古義與今義并不全同。古義有多義性,屈原在《楚辭·卜居》中使用它帶著貶義,有圓滑諂媚的意思;司馬遷在《滑稽列傳》里使用它帶著褒義,有能言善辯,善用雙關、隱喻、反語、婉曲等修辭手法的意思。這兩種意義與今義都不盡相同,但又都有語義發展上的相承關系。

      司馬遷簡介

      兩漢·司馬遷的簡介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司馬遷的詩(26篇)

      猜你喜歡

      陰飴甥對秦伯

      先秦左丘明

      十月,晉陰飴甥會秦伯,盟于王城。

      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不憚征繕以立圉也。曰:‘必報仇,寧事戎狄。’君子愛其君而知其罪,不憚征繕以待秦命。曰:‘必報德,有死無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國謂君何?”對曰:“小人戚,謂之不免;君子恕,以為必歸。小人曰:‘我毒秦,秦豈歸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歸君。貳而執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懷德,貳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納而不定,廢而不立,以德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

      改館晉侯,饋七牢焉。


      展喜犒師

      先秦左丘明

      齊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師。使受命于展禽。

      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于敝邑,使下臣犒執事。”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侯曰:“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太師職之。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齊侯乃還。


      釋秘演詩集序

      宋代歐陽修

      予少以進士游京師,因得盡交當世之賢豪。然猶以謂國家臣一四海,休兵革,養息天下以無事者四十年,而智謀雄偉非常之士,無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販,必有老死而世莫見者,欲從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為人,廓然有大志,時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無所放其意,則往往從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顛倒而不厭。予疑所謂伏而不見者,庶幾狎而得之,故嘗喜從曼卿游,欲因以陰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與曼卿交最久,亦能遺外世俗,以氣節相高。二人歡然無所間。曼卿隱于酒,秘演隱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為歌詩以自娛,當其極飲大醉,歌吟笑呼,以適天下之樂,何其壯也!一時賢士,皆愿從其游,予亦時至其室。十年之間,秘演北渡河,東之濟、鄆,無所合,困而歸,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見其盛衰,則予亦將老矣!

      夫曼卿詩辭清絕,尤稱秘演之作,以為雅健有詩人之意。秘演狀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習于佛,無所用,獨其詩可行于世。而懶不自惜,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無所向。聞東南多山水,其巔崖崛峍,江濤洶涌,甚可壯也,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將行,為敘其詩,因道其盛時以悲其衰。

      慶歷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廬陵歐陽修序。


      游俠列傳序

      兩漢司馬遷

      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于世云。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無可言者。及若季次、原憲,閭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茍合當世,當世亦笑之。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廩,伊尹負于鼎俎,傅說匿于傅險,呂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災,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義,已享其利者為有德。”故伯夷丑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躋暴戾,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于世,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浮沉而取榮名哉!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茍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于當世,不同日而論矣。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勢激也。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聲施于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捍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宗強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豪暴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


      上梅直講書

      宋代蘇軾

      軾每讀《詩》至《鴟鸮》,讀《書》至《君奭》,常竊悲周公之不遇。及觀《史》,見孔子厄于陳蔡之間,而弦歌之聲不絕,顏淵、仲由之徒,相與問答。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顏淵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爾多財,吾為爾宰。”夫天下雖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樂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貴,有不如夫子之貧賤。夫以召公之賢,以管蔡之親,而不知其心,則周公誰與樂其富貴?而夫子之所與共貧賤者,皆天下之賢才,則亦足以樂乎此矣。

      軾七八歲時,始知讀書,聞今天下有歐陽公者,其為人如古孟軻、韓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從之游而與之上下其議論。其后益壯,始能讀其文詞,想見其為人,意其飄然脫去世俗之樂,而自樂其樂也。方學為對偶聲律之文,求斗升之祿,自度無以進見于諸公之間。來京師逾年,未嘗窺其門。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禮部,執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軾不自意,獲在第二。既而聞之,執事愛其文,以為有孟軻之風,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為之先容,非親舊為之請屬,而向之十余年間聞其名而不得見者,一朝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茍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有大賢焉而為其徒,則亦足恃矣。茍其僥一時之幸,從車騎數十人,使閭巷小民聚觀而贊嘆之,亦何以易此樂也。 傳曰:“不怨天,不尤人。”蓋“優哉游哉,可以卒歲”。執事名滿天下,而位不過五品。其容色溫然而不怒,其文章寬厚敦樸而無怨言,此必有所樂乎斯道也。軾愿與聞焉。


      孔子世家贊

      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論貴粟疏

      兩漢晁錯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時有軍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寧;歲孰且美,則民大富樂矣。


      象祠記

      明代王守仁

      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于予。予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而不敢廢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于唐,而猶存于今;壞于有鼻,而猶盛于茲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烏,而況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則祀者為舜,非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驁桀者豈少哉?而象之祠獨延于世,吾于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澤之遠且久也。

      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于舜也?《書》不云乎:“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則已化而為慈父。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進治于善,則不至于惡;不抵于奸,則必入于善。信乎,象蓋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斯蓋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見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于其位,澤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諸侯之卿,命于天子,蓋《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歟?

      吾于是蓋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然則唐人之毀之也,據象之始也;今之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終也。斯義也,吾將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


      諫逐客書

      先秦李斯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邳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縱,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泰山 一作:太山)


      答蘇武書

      兩漢李陵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遠托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勤勤,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

      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韋韝毳幕,以御風雨;羶肉酪漿,以充饑渴。舉目言笑,誰與為歡?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與子別后,益復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并為鯨鯢;身負國恩,為世所悲。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恩,長為蠻夷之域,傷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負陵心區區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志,顧國家于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轍復茍活。左右之人,見陵如此,以為不入耳之歡,來相勸勉。異方之樂,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前書倉卒,未盡所懷,故復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五將失道,陵獨遇戰,而裹萬里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強胡之域;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陵也不才,希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矣。匈奴既敗,舉國興師。更練精兵,強逾十萬。單于臨陣,親自合圍。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馬之勢,又甚懸絕。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決命爭首。死傷積野,余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當此時也,天地為陵震怒,戰士為陵飲血。單于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而賊臣教之,遂使復戰,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眾,困于平城。當此之時,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況當陵者,豈易為力哉?而執事者云云,茍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于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沬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仇,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竊慕此耳。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漢與功臣不薄。”子為漢臣,安得不云爾乎?昔蕭樊囚縶,韓彭葅醢,晁錯受戮,周魏見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讒,并受禍敗之辱,卒使懷才受謗,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舉,誰不為之痛心哉?陵先將軍,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徒失貴臣之意,剄身絕域之表。此功臣義士所以負戟而長嘆者也。何謂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遭時不遇,至于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也。蠻貊之人,尚猶嘉子之節,況為天下之主乎?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子尚如此,陵復何望哉?且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欲使遠聽之臣望風馳命,此實難矣,所以每顧而不悔者也。陵雖孤恩,漢亦負德。昔人有言:“雖忠不烈,視死如歸。”陵誠能安,而主豈復能眷眷乎?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還向北闕,使刀筆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復望陵。

      嗟乎子卿,夫復何言?相去萬里,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幸謝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無恙,勿以為念。努力自愛,時因北風,復惠德音。李陵頓首。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久久|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裸体艺术| 亚洲∧v久久久无码精品|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男人的天堂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ww亚洲ww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影视一区二区| 亚洲免费闲人蜜桃| 亚洲一区二区久久| 色婷五月综激情亚洲综合| 亚洲另类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精品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成人满18免费网站| 亚洲爽爽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五月午夜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一区区二区在线| 亚洲色爱图小说专区|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影视|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亚洲第一页在线视频|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按摩|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青青| 亚洲自偷自偷偷色无码中文| 国产亚洲A∨片在线观看| 亚洲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影视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国产欧美色欲| 亚洲Av无码国产情品久久| 国产亚洲一区区二区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麻豆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 |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日久生情| 亚洲18在线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