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人 > 清代詩人 > 李慈銘

      李慈銘簡介

      李慈銘

      李慈銘(1830~1894)晚清官員,著名文史學家。初名模,字式侯,后改今名,字愛伯,號莼客,室名越縵堂,晚年自署越縵老人。會稽(今浙江紹興)西郭霞川村人。光緒六年進士,官至山西道監察御史。數上封事,不避權要。日記三十余年不斷,讀書心得無不收錄。學識淵博,承乾嘉漢學之余緒,治經學、史學,蔚然可觀,被稱為“舊文學的殿軍”。

      ? 李慈銘的詩文(1篇)李慈銘的名句(0條)

      軼事典故

      考場敗將

      李慈銘稟賦優異,又肯刻苦用功,十幾歲時便能與大人們賦詩酬唱,文名享譽鄉里,名列“越中三少”之一。(其余兩人為王星誠、陳珊士)。但考運不佳,屢試屢挫,先是經落榜四次后,才于二十二歲時考中秀才。后來歷經二十年,十一次落榜,于四十二歲時始中舉人。最后又經過十年,三次落榜,終于在五十二歲考中進士。

      悲喜同日

      李慈銘十四歲時,祖母病重,乃奉雙親之命迎娶大他五歲的表姐馬淑人為妻。本意是要“沖喜”,無奈,婚禮剛完成,祖母便于當天去世。這件憾事始終是李慈銘心中難以排除的陰影,使得他與妻子一直維持著如姐弟一般的感情,更影響了李慈銘日后的感情生活。

      酷好女色

      李慈銘酷好女色。同治五年他就“以四百圓番金購買一歌娘為妾”,光緒初年,他又趁華北大旱,人口價低之際借錢買了兩個妾,其中一個妾就花了白銀一百八十兩。他家里仆役眾多,最窮的時候,他家也“平均常常雇傭仆人三四人,女傭兩人,更夫一名,廚師一名,車夫一名”。雖然“窮困潦倒”卻行必有車。

      清代規定,官員不得嫖妓,但是可以“挾優”,也就是與伶人戲子交往,所以官員交好伶人,成為風習。李慈銘頗好“這一口”,他經常在飲宴時叫伶人來陪,也時到伶人下處去住,梅蘭芳祖父梅蕙仙的入室弟子,人稱“花榜狀元”的京城名伶朱霞芬更是他的至好。

      憾無子嗣

      李慈銘婚后無子,在傳宗接代的壓力下,曾于三十七歲、四十歲、五十九歲時,先后納妾三名,但還是未能生下一子半息。為此,他一直耿耿于懷。到了后來,竟經常流連于風月場所,據說因為常到妓院天下美女都看盡,所以有了雙性戀的傾向。而且還染上了“好男色”之癖。

      嗜書成癖

      李慈銘考運不佳,在官場也不甚得意,收入有限,寄居北京城的費用浩繁,經常舉債度日。但據吳振芝從《越縵堂日記》中所見李慈銘先生收支狀況分析,發現他每月開銷金額中最龐大的費用,竟是買書。在他的日記里,常常記載他到書市瘋狂采購的事跡。買書、讀書、藏書,成為他自幼至老最為自豪快意之事。某年的冬天非常寒冷,李慈銘的錢全部花在古書上。他無錢買煤,他只好在冰冷中顫栗地熬過一天算一天。他熬夜讀書,為求證一事,翻箱倒篋,辛苦非常。他卻興奮地說,“經義悅人,如是如是!”

      耿介直露

      李慈銘具有愛憎分明的強烈個性,對于自己看不慣的人或事情,常不假辭色的當面或即時破口大罵,以致于一些至交好友,如張之洞等,最后都因故宣告決裂。有時他也會在日記中自我檢討,但由于不喜歡俯仰隨人、委曲求全的個性使然,始終不改舊習。不過,他處世雖多有峻厲言行,對于親族,甚至家仆、親友遺孤,則多以溫情相待,可見是一位性情中人。

      官場生涯

      李慈銘的京官生活,呈現一種極為矛盾的狀態:一方面,李慈銘正式收入極低,其他收入來源也不多,所以經常債務纏身,哭窮叫苦。我們看他的日記,其中經常哭窮,什么“比日窮困不堪”,什么“比日窘甚,負債有如牛毛矣”。另一方面,他卻一直追求著與自己的收入水平不相稱的生活方式:住大宅子,用許多仆人,出門必有車馬。

      從同治十三年起,李慈銘租了一套豪宅,原閩浙總督季文昌的舊邸,這個房子可不一般:“有屋二十余楹,有軒有圃,廣植花木,氣派宏闊。”花園里內有軒翠舫、碧交館、花影廊、小東圃等名勝,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他長年沉醉于宴飲、歌郎、冶游的“上流社會生活”。我們看他的日記,他每個月有一半時間,是在外面大飯店吃飯,“每月有一半以上都有飲宴”,在聲色上更經常大為破費。“光緒三年,他的仲弟在鄉饑餓而死,而他在北京一年之中卻花一百多兩于酒食聲色之征逐。‘余雖窮,酒食聲色之費亦不下百金。通計出門七年以來,寄弟者不過十金耳。”

      所以李慈銘的生活屬低收入高消費類型。李慈銘的這種矛盾生活狀態,第一個原因當然是他收入低微而生性又貪圖享受所致。

      李慈銘官位一直不高,所以收入很低。捐官又掏空了家底,所以家中也無法接濟。但李慈銘的生活品味卻相當高。李慈銘出身地主家庭,早年家中還頗有些田產,從小沒吃過苦,生活相當優裕。所以他一生講究享受,“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他對衣服的講究和在乎遠超過曾國藩,比如這一年閏四月二十五日記:“四月間制珠毛皮小貂袖銀紅江紬袍一領。平生衣服,無此都麗也。以袖甚佳,有承平密致之風,團花繡球,儼然宮體。”此袍雖花去他20兩銀子,但他沒有心疼,反而頗為得意。徐一士說:“慈銘嗟貧,時見于《日記》,而頗講甘美享用。”確實不假。

      李慈銘不但不耐清貧,還看不起那些“不懂享受”的同僚。比如他的同時代人李用清是同治四年翰林。《清史稿》稱此人“安貧厲節”,不收陋規,每出門則徒步奔走,不乘車。眾人皆稱其儉德,李慈銘卻在日記中嘲諷他“一無才能,惟耐苦惡衣食,捷足善走,蓋生長僻縣,世為農氓,本不知人世甘美享用也”。他的價值取向可見一斑。

      第二個原因是李慈銘心態的消沉。李慈銘成名既早,自視極高,以為憑自己的才華,搏取“黃金屋顏如玉”當如探囊取物,不料一生困頓,仕途潦倒,沉浮冷署,對此一直深以為愧。所以李慈銘任戶部司官期多年間,他對職事表現得相當厭倦,甚至“經年不一詣署”,原因是他“羞與少年為伍”,“與俗吏隨波”。他的二十多年京官生涯,基本上是在失望、懶散、憤世嫉俗、牢騷滿腹中度過的。所以干脆就縱情詩酒,以消塊磊。李慈銘因境遇不順,“口多雌黃”,“性善罵”,“持論苛刻”,愛批評當時官場種種丑態,對“同時名流,無不極口謾罵,不留余地”。 因此獲得了“敢言”的稱號,被人目為清流。史稱他“不避權要,當面折人、議論臧否”。然而雖然痛恨官場腐敗,李慈銘對升官其實一樣熱衷。光緒十四年(1888)簡放各省學政,他事先也四處活動,做了許多工作,結果沒有成功。光緒十六年終于補授山西道監察御史后,他“敢言”的鋒芒就大為收斂。門生攀增祥說“牢騷漸平,欲有所陳,尚未封上,但談時政,不事搏擊”。

      李慈銘為官之初,也曾矜尚名節,“嘗自訂七例自勉:一不答外官,二不交翰林,三不禮名士,四不齒富人,五不認天下同年,六不拜房薦科舉之師,七不婚壽慶賀”。但他遠未能踐行自己的諾言。李慈銘一方面在日記中深刻嘲諷那些“曲計攀援”以求外官饋贈之人。另一方面,他自己就是一個“曲計攀援”的高手。光緒七年春,他就曾至賢良寺投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以近日窘甚,冀其隨例有酬應也。”這次李“饋別,敬十二金,犒使二千”。

      李慈銘一生謀得的最大一筆“饋贈”,是生涯最后幾年擔任“天津問津書院北學海堂山長”所獲的每年一千一百余兩束修,這是他京官生涯后幾年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的基本保障。“天津問津書院北學海堂山長”其實只是一個掛名,一年不需要到天津跑幾次,束修卻如此豐厚,原因很簡單:這其實是李鴻章送給他的“封口費”。蓋李鴻章深知李慈銘之善罵,更自知自己身處高層政治矛盾的中心,很容易被清流們抓住小辮子不放,所以他傾力結好李氏。這筆封口費效果不錯,雖然李慈銘雖恣睢放縱,“任情善罵”,但在晚清清流皆競相痛罵李鴻章之時,他卻從來不開口,“慈銘在言路,不劾李鴻章。”

      著作褒貶

      《越縵堂日記》是清代很有名的日記,與《翁同龢日記》、王闿運《湘綺樓日記》、葉昌熾《緣督廬日記》齊名,并稱晚清四大日記。早在李慈銘在世時,《越縵堂日記》就被“士友多傳抄之”,同治、光緒間文人圈內甚至有“生不愿做執金吾,惟愿盡讀李公書”之語。李慈銘的日記之所以倍受學界青睞,一方面固然在于李慈銘本人的名望,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日記本身的內容和價值。日記文字達數百萬言,對清咸豐到光緒近四十年間的朝野見聞、人物評述、名物考據、書畫鑒賞、山川游歷以及北京等地的社會風貌等內容均有翔實記述,足資后代學者參考借鑒;日記中記錄了大量的讀書札記,仿《四庫全書總目》之例,撰寫書籍介紹及評論,內容涉及經史百家;日記中還錄有李慈銘本人的詩詞、駢文作品,對于研究作者本人的文學創作頗具參考價值。胡適在他的日記中坦然承認自己重新提起寫日記的興趣是受了《越縵堂日記》的影響。當然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魯迅在《怎么寫(夜記之一)》一文中說道:“《越縵堂日記》近來已極風行了。我看了卻總覺得他每次要留給我一些很不舒服的東西。為什么呢?一是鈔上諭,……二是許多墨涂,……三是早給人家看,鈔,自以為一部著作了。我覺得從中看不見李慈銘的心,卻時時看到一些做作”。越縵堂日記已列入臺灣國中國文教材之一。

      《越縵堂日記》的出版經過極為曲折,前后歷時六十余年。1894年末,李慈銘病逝,遺留日記手稿七十余冊。當時,沈曾植、繆全孫等人曾極力推動將日記付梓,曾經師事李慈銘的樊增祥“以速刻自任,索最后一盒(日記)去,卒未刻”。1919年,在蔡元培、傅增湘、王幼山、王書衡等及學界二十余人的共同捐助下,商務印書館于1920年以《越縵堂日記》為其名影印出版了遺留六十四冊日記稿的后五十一冊。(內容為李慈銘1863~1889年間的日記)。《越縵堂日記》影印出版后,士林爭相一睹為快,譽之為“日記之大觀”、“掌故之淵藪”。魯迅在《三閑集》中說“《越縵堂日記》近來已極風行了”就是當時日記出版后的真實寫照。《越縵堂日記》出版后,蔡元培根據李慈銘的遺愿擬將剩下的十三冊日記(1854~1862年間日記)進行分類節錄出版,后經錢玄同倡議,仍將剩余的十三冊日記按前五十一冊之例于1935年由商務印書館線裝本影印出版。這便是《越縵堂日記補》。而樊增祥帶走的李慈銘暮年的日記手稿(1889~1894年記)則如泥牛入海,音信全無。盡管各時期都有熱心人士呼吁追尋,但始終沒有下落。直到1980年才有幸被發現。這宗重見天日的手稿后由北京燕山出版社于1988年影印行世,名《郇學齋日記》共九冊,至此,李慈銘日記始以完璧面世。

      臨江仙·癸未除夕作

      清代李慈銘

      翠柏紅梅圍小坐,歲筵未是全貧。蠟鵝花下燭如銀。釵符金勝,又見一家春。

      自寫好宜祛百病,非官非隱閑身。屠蘇醉醒已三更。一聲雞唱,五十六年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 中文无码亚洲精品字幕| 亚洲heyzo专区无码综合| 亚洲另类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线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 亚洲乱码日产一区三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66|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另类春色| 亚洲无av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乱子伦|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线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爱AV |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大|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菠萝蜜|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 亚洲av伊人久久综合密臀性色|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亚洲一卡二卡三卡|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 国产精品亚洲自在线播放页码| 亚洲乱人伦中文字幕无码|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亚洲妇熟XXXX妇色黄| 麻豆亚洲av熟女国产一区二| 亚洲日本久久一区二区va| 亚洲JIZZJIZZ妇女|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亚洲|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