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景文
范景文(1587年—1644年),明末殉節官員。字夢章,號思仁,別號質公,河間府吳橋(今屬河北)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官至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宣府,烽火逼京師,眾臣請帝南幸,范景文勸帝“固結人心,堅守待援”,不久崇禎自縊。范景文留下遺書曰:“身為大臣,不能滅賊雪恥,死有余恨?!焙蟾半p塔寺旁的古井自殺。贈太傅,謚文忠。著有《大臣譜》、《戰守全書》。
湛若水
(1466—1560)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并進”,反對“知先行后”,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謚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吳承恩
(1500—1582)明小說家。山陽人,字汝忠,號射陽山人。科舉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后任浙江長興縣丞。恥為五斗米折腰,拂袖而歸,專意著述。自幼喜讀野言稗史、志怪小說,善諧謔,晚年作《西游記》,敘述唐高僧玄奘取經故事。另有《射陽先生存稿》、《禹鼎志》等。
徐有貞
徐有貞(1407~1472)初名珵(chéng),字元玉,號天全,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祝允明外祖父。宣德八年進士,授翰林編修。因謀劃英宗復位,封武功伯兼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后誣告殺害于謙、王文等,獨攬大權。因與石亨、曹吉祥相惡,出任廣東參政。后為石亨等誣陷,詔徙金齒(今云南保山)為民。亨敗,得放歸。成化初,復官無望,遂浪跡山水間。書法古雅雄健,山水清勁不凡,撰有《武功集》。
于謙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錢塘縣人。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后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之變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師,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英宗得歸。天順元年因“謀逆”罪被冤殺。謚曰忠肅。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