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純甫
(1185—約1231)金弘州襄陰人,字之純。初工詞賦,后治經義。章宗承安二年經義進士。兩次上疏,策宋金戰爭勝負,后多如所料。薦入翰林。宣宗時,不受權相術虎高琪薦擢,以母老為辭,官至京兆府判官。學術文章為后進所宗。中年即無仕進意,旋即歸隱,日與禪僧士子游,以文酒為事。雖沉醉,亦未嘗廢著書。有《中庸集解》、《鳴道集解》等。
蔡琰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初嫁于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并生育了兩個兒子。十二年后,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并將其嫁給董祀。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歷史上記載蔡琰的事跡并不多,但“文姬歸漢”的故事卻在歷朝歷代被廣為流傳。
查文徽
查文徽(885—954)五代南唐大臣。字光慎,歙州休寧(今安徽休寧)人。南唐休寧人。侍后主李煜,官至樞密副使。討伐平建州王延政的時候立了大功,于是升遷為建州留侯。文徽的三代都是做官的,他的兒子元方是建州的觀察判官,他的孫子查道,是宋真宗的龍圖閣侍制。歷仕李升監察御史、李璟諫議大夫、中書舍人、樞密副使、撫州觀察使、工部尚書。攻吳越福州被執,遣還餞以慢性毒酒,十年乃卒。
鄭會
鄭會,字文謙,一字有極,號亦山,貴溪(今屬江西)人。少游朱熹、陸九淵之門。寧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進士。十年,擢禮部侍郎。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史彌遠專政,引疾歸里。卒年八十二。有《亦山集》。已佚。清同治《貴溪縣志》卷八有傳。 鄭會詩,據《全芳備祖》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皮日休
皮日休,字襲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間,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學家、散文家,與陸龜蒙齊名,世稱"皮陸"。今湖北天門人(《北夢瑣言》),漢族。咸通八年(867)進士及第,在唐時歷任蘇州軍事判官(《吳越備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參加黃巢起義,或言“陷巢賊中”(《唐才子傳》),任翰林學士,起義失敗后不知所蹤。詩文兼有奇樸二態,且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新唐書·藝文志》錄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門家鈔》多部。
庾傳素
庾傳素(生卒年里不詳),仕前蜀王建,起家蜀州刺史,累官至左仆射,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天漢元年(九一七),為宦官唐文康所譖,罷為工部尚書;未幾,改兵部。后主王衍即位,加太子少保,復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前蜀亡,降后唐,授刺史。
謝朓
謝朓(464~499年),字玄暉。漢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齊時著名的山水詩人,出身世家大族。謝朓與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初任竟陵王蕭子良功曹、文學,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終尚書吏部郎,又稱謝宣城、謝吏部。東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蕭遙光誣陷,下獄死。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今存詩二百余首,多描寫自然景物,間亦直抒懷抱,詩風清新秀麗,圓美流轉,善于發端,時有佳句;又平仄協調,對偶工整,開啟唐代律絕之先河。
顧夐
顧敻,五代詞人。生卒年、籍貫及字號均不詳。前蜀王建通正(916)時,以小臣給事內廷,見禿鷲翔摩訶池上,作詩刺之,幾遭不測之禍。后擢茂州刺史。入后蜀,累官至太尉。顧夐能詩善詞。 《花間集》收其詞55首,全部寫男女艷情。
劉辰翁
劉辰翁(1233.2.4—1297.2.12),字會孟,別號須溪。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鄉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詩人。 景定三年(1262)登進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活動,為后人留下了可貴的豐厚文化遺產,遺著由子劉將孫編為《須溪先生全集》,《宋史·藝文志》著錄為一百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