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晏
(?—497)南朝齊瑯邪臨沂人,字休默,一字士彥。起家宋臨賀王國常侍。歷諸王屬官。后為蕭頤(齊武帝)記室,掌軍旅書翰,參議機密。入齊,為太子中庶子。齊武帝即位,官至吏部尚書,位任親重。武帝死,蕭鸞(齊明帝)謀廢立,晏有佐命功,轉尚書令。明帝立,進號驃騎大將軍,領太子少傅,封曲江縣公。事多專決,內外要職,每與上爭用人。言論常非武帝故事,遭帝疑忌,被殺。
鐘輻
鐘輻,五代后周時金陵(今南京)人。有才學,氣豪體傲。樊若水女,才質雙盛,愛輻之才,結為夫妻。后周時至洛陽應詔試,中甲科第二,得意不還。一夕,夢其妻詩,怨頗深,輻懷愧答一詩曰:“還吳東下過蒲城,樓上清風酒半醒。想得到家春欲暮,海棠千樹欲凋零。”后歸家,則妻已亡數月,遂不仕,隱居鐘山著書守道,壽八十余。鐘輻妻留有《怨詩》一首:“楚水平練如,雙雙白鳥飛。金陵幾多地,一去不言歸。”《全五代詩》收錄之。
李益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后遷河南鄭州。大歷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棄官在燕趙一帶漫游。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于七絕。
西晉·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后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于鄉里。師事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歷任溫縣令、漢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論》十篇,不傳世。其生平見載《華陽國志》、《晉書》。代表作為《陳情表》。
石延年
石延年(994~1041)北宋官員、文學家、書法家。字曼卿,一字安仁。原籍幽州(今北京市一帶)人,后晉把幽州割讓給契丹,其祖舉族南遷,定居于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南)。屢試不中,真宗年間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累遷大理寺丞,官至秘閣校理、太子中允。北宋文學家石介以石延年之詩,歐陽修之文,杜默之歌稱為“三豪”。
張翥
張翥(1287~1368) 元代詩人。字仲舉,晉寧(今山西臨汾)人。少年時四處游蕩,后隨著名文人李存讀書,十分勤奮。其父調官杭州,又有機會隨仇遠學習,因此詩文都寫得出色,漸有名氣。張翥有一段時間隱居揚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為國子助教。后來升至翰林學士承旨。
俞樾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他是現代詩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吳昌碩、日本井上陳政皆出其門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后受咸豐皇帝賞識,放任河南學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試題割裂經義”,因而罷官。遂移居蘇州,潛心學術達40余載。治學以經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可謂博大精深。海內及日本、朝鮮等國向他求學者甚眾,尊之為樸學大師。
曹組
曹組,北宋詞人。生卒年不詳。字元寵。潁昌(今河南許昌)人。一說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曾官睿思殿應制,因占對才敏,深得宋徽宗寵幸,奉詔作《艮岳百詠》詩。約于徽宗末年去世。存詞36首。曹組的詞以"側艷"和"滑稽下俚"著稱,在北宋末曾傳唱一時,淺薄無聊者紛紛仿效。但在南宋初卻受到有識者的批評,甚至鄙棄。一些詞描寫其羈旅生活,感受真切,境界頗為深遠,無論手法、情韻,都與柳永詞有繼承關系。
呂渭老
呂渭老(生卒年不詳),一作呂濱老,字圣求,嘉興(今屬浙江)人。宣和、靖康年間在朝做過小官,有詩名。南渡后情況不詳。趙師岌序其詞云:“宣和末,有呂圣求者,以詩名,諷詠中率寓愛君憂國意。”“圣求居嘉興,名濱老,嘗位周行,歸老于家。”今存《圣求詞》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