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楊銓”譯文及注釋
譯文
腥風血雨磨不掉我當年的豪情壯志,任憑花開花謝革命的決心堅如磐石。
怎想到這大雨的日子我揮淚如雨,又為祖國痛哭失去了一位堅強戰士。
注釋
楊銓:字杏佛,魯迅友人。
舊時:以前。
花開花落:喻世事變化、人事榮枯。兩由之:由,任隨。之,代詞,指花開花落。兩由之,任隨它花開花落去吧。
何期:哪里想到。江南雨:送楊銓入殮時,天正下雨,這里含有悲痛深切、淚如雨下的意思。
斯民:此民,指人民。健兒:指楊銓。
參考資料:
1、葛新.魯迅詩歌譯注:學林出版社,1993年:170頁
2、王能言 陸文彬 韋德榮.近代愛國詩歌名篇賞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205頁
“悼楊銓”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積淀著無限深情的悼念亡友的詩作。在中華民國時期,悼亡,對革命者來說是常事,因而,它也就成了魯迅詩作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和一般性的悼亡之作不同的是,魯迅在此詩中除使用“健兒”一詞外,基本上不涉及被悼念者的身世、人品和才學,而主要是寫詩人自己的心境和感情。
詩的前兩句乍看起來和悼念摯友似無關聯,全然是在寫自己的感受;而就情緒的格調來看,仿佛還不免有些壓抑和低回。“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說明詩人近時的心境不如過去亢奮,已經被壓抑到低沉、麻木的境地,甚至連花開花落、人事榮枯也激不起心中的一點微波和漣漪了。這顯然是反語,是極言壓迫已經超出了可以負荷的程度;只好聽之任之。作者魯迅在《南腔北調集(守常全集)題記》一文中說過:“革命的先驅者的血,現在已經并不希奇了。單就我自己說罷,七年前為了幾個人,就發過不少激昂的空論,后來聽慣了電刑,槍斃斬決,暗殺的故事,神經漸漸麻木,毫不吃驚,也無言說了。我想,就是報上所記的“人山人海”去看梟首示眾的頭顱的人們,恐怕也未必覺得更興奮于看賽花燈的罷。血是流得太多了。”他在《集外集拾遺·上海所感》中又說過“初看見血,心里是不舒服的,不過久住在殺人的名勝之區,則即使見了掛著的頭顱,也不怎么詫異。這就是因為能夠習慣的緣故。”魯迅的這些話;可以印證他的“豪情”之所以銳減完全是因為壓迫無比慘烈、社會極其黑暗的緣故。從藝術的表現角度來講,前兩句感情低回,似現木然,則是一種蓄勢待發、欲揚先抑的手法。作為革命家的魯迅,他決不會對時 勢的變化、斗爭的起伏、革命的成敗以及革命者的生死置之度外, 漠不關心的。1926年,他在抨擊舊軍閥時,曾說過:“人們的痛苦是不容易相通的。因為不易相通,殺人者便以殺人為唯一要道,甚至于還當作快樂。然而也因為不容易相通,所以殺人者所顯示的‘死之恐怖’,仍然不能夠儆戒后來,使人們永遠變作牛馬”(《華蓋集續編·死地》)楊銓死后不久,作者魯迅在寫給友人臺靜農的信中說:“仆生長危邦,年逾大衍,天災人禍,所見多矣,無怨于生,亦無怖于死,即將投我瓊瑤,依然弄此筆墨,夙心舊習,不能改也,惟較之春初,匿亦頗自攝養耳”。既然“無怨于生”、“固亦頗自攝養”;既然“無怖于死”,則舊習不改,“依然弄此筆墨”,決不會被白色恐怖所嚇退,“豪情”也決不會真的減遇,就是減退了,也必當再度煥發。所以在寫給友人的信中他多次表示:“繼楊杏佛而該死之榜,的確有之”,“據聞在‘白名單’中,我也榮獲入選”,但作者卻正義凜然、勇敢無畏地宣告:“只要我還活著,就要拿起筆,去回敬他們的手槍。’’
“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疑民哭健兒。”筆鋒突然一轉,豪情再度昂奮,更加煥發。蓄勢待發的感情,沖破了前所罕見的大黑暗迸發了出來,在這江南大雨之日,作者也涕淚滂沱地哭吊這位人民的健兒。末二句即融景入情,表達了作者沉痛真摯的感情。一個“又”字,既說明了暗殺革命者的事件的不斷上演,反映國民政府統治下的嚴酷。又說明了前兩句所表達到的“麻木”心情的所由來的原因,前后照應。詩的前后各半部分表現的感情,先抑后揚,又以當前景,融入當時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1933年6月21日。楊銓與魯迅同為上海民權保障同盟執行委員。1933年6月18日被國民政府特務組織暗殺于上海,6月20日在萬國殯儀館大殮。當時,盛傳魯迅也被列入黑名單,闌此友人許壽裳勸他注意安全,不要參加楊銓的葬儀,但魯迅毅然前往。送殮歸來,便寫下這首詩。魯迅簡介
近現代·魯迅的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 魯迅的詩(34篇)〕猜你喜歡
以詩代書答元丹丘
青鳥海上來,今朝發何處?
口銜云錦書,與我忽飛去。
鳥去凌紫煙,書留綺窗前。
開緘方一笑,乃是故人傳。
故人深相勖,憶我勞心曲。
離居在咸陽,三見秦草綠。
置書雙袂間,引領不暫閑。
長望杳難見,浮云橫遠山。
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
寒雞號荒林,山壁月倒掛。
披衣起視夜,攬轡念行邁。
我來夏云初,素節今已屆。
高河瀉長空,勢落九州外。
微風動涼襟,曉氣清余睡。
緬懷京師友,文酒邈高會。
其間蘇與梅,二子可畏愛。
篇章富縱橫,聲價相磨蓋。
子美氣尤雄,萬竅號一噫。
有時肆顛狂,醉墨灑滂沛。
譬如千里馬,已發不可殺。
盈前盡珠璣,一一難柬汰。
梅翁事清切,石齒漱寒瀨。
作詩三十年,視我猶后輩。
文詞愈清新,心意雖老大。
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態。
近詩尤古硬,咀嚼苦難嘬。
初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
蘇豪以氣轢,舉世徒驚駭。
梅窮獨我知,古貨今難賣。
二子雙鳳凰,百鳥之嘉瑞。
云煙一翱翔,羽翮一摧鎩。
安得相從游,終日鳴噦噦。
問胡苦思之,對酒把新蟹。
齊天樂·會江湖諸友泛湖
曲塵猶沁傷心水,歌蟬暗驚春換。露藻清啼,煙夢淡碧,先結湖山秋怨。波簾翠卷。嘆霞薄輕綃,汜人重見。傍柳追涼,暫疏懷袖負紈扇。
南花清斗素靨,畫船應不載,坡靜詩卷。泛酒芳筩,題名蠹壁,重集湘鴻江燕。平蕪未剪。怕一夕西風,鏡心紅變。望極愁生,暮天菱唱遠。
和劉柴桑
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
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懷,挈杖還西廬。
荒涂無歸人,時時見廢墟。
茅茨己就治,新疇復應畬。
谷風轉凄薄,春醪解饑劬。
弱女雖非男,慰情良勝無。
棲棲世中事,歲月共相疏。
耕織稱其用,過此奚所須。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門有車馬客行
門有車馬客,問君何鄉士。
捷步往相訊,果得舊鄰里。
凄凄聲中情,慊慊增下俚。
語昔有故悲,論今無新喜。
清晨相訪慰,日暮不能已。
歡戚競尋敘,談調何終止。
辭端竟未究,忽唱分途始。
前悲尚未弭,后戚方復起。
嘶聲盈我口,談言在我耳。
“手跡可傳心,愿爾篤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