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二”譯文及注釋
譯文
舊家度假還沒有多少時日,又要啟程離開老家;當踏上夕陽西下的旅程,眷戀的愁緒又在心中萌發。
盡管一路上春風吹拂,一排排的楊柳綻出新芽;但我此時此刻看到它們,卻幻化成綿延無盡的相思花。
注釋
“日暮”句:1898年,魯迅初次離家去南京投考江南水師學堂時,曾作《戛劍生雜記》,記旅途的心情 說:“行人于斜日將墮之時,暝色逼人,四顧滿目非故鄉之人,細聆滿耳皆異鄉之語,一念及家鄉萬里,老親弱弟必時時相語,謂今當至某處矣,此時真覺柔腸欲斷,涕不可仰。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煙深人語喧。皆所身歷,非托諸空言也?!?/p>
斷腸花:即秋海棠。這里借用斷腸花來比楊柳,使人生出無限離愁。
“別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二”鑒賞
賞析
第二首重點在惜別,因此,依戀之情更加濃重?!斑€家未久又離家,日暮新愁分外加”,是這首詩的主調。回家度假的魯迅,多么想和兩個弟弟多住一些時日。可是,為假期所限,又不得不匆匆離去。這種“還家未久又離家”的心情,在日暮的時刻,尤其感到沉重。這兩句詩直抒胸臆,沒有多作烘托,既見出依戀之心,又有揉腸之感。接著,詩中用生動的形象和動人的情景,再次寫出旅途的惆悵和懷弟的痛楚。它和第一首的不同之處,除了寫不忍離別之外,還在于著重寫了分別路上的特有心情。依依楊柳是說別情不斷。古人有折柳贈別的傳統。詩中寫了楊柳樹就含有這個意思。但是,作者把它放在了路途兩側來寫,一方面是離途之景,一方面又渲染了依依送別之情。這就不是單純地仿古。特別是在寫了“夾道萬株楊柳樹”之后,筆鋒一轉,緊接寫了一個“望中都化斷腸花”的境界,使詩篇更加蕩人心弦。在這個境界里,隨著客船的前行,溪河兩岸的萬株楊柳臆隱退去,家鄉越來越遠,望著望著,在作者的眼中竟然像一片斷腸之花了。以情注景,頗有韻味。
這首詩的開頭兩句雖然思緒萬端,但感情卻很平穩,先寫還家,又寫離家,還家未久,離家卻長;還時欣喜,離時難舍,日將暮而愁更重。但是后兩句卻如奇峰突起,一下構成感情激蕩的高峰,柔腸欲斷,涕不可抑。從藝術表現上看,這首詩的特點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因而深沉含蓄,余味不盡。這種余味,不僅是藝術上的,也是思想上的。這是年輕時的魯迅在抒發“尋求別樣人們”時感到的惆悵,開始詠嘆他目睹的人生和社會。
創作背景
這三首詩,作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署名“戛劍生”,是現存魯迅最早的詩作。魯迅時年二十,在南京陸師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念書。他利用寒假,于這年的陰歷十二月二十六日還家,次年正月二十日回南京,故有“還家未久又離家”之說。 ?
魯迅簡介
近現代·魯迅的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 魯迅的詩(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