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柳吳興何山”譯文及注釋
譯文
參加宴會的人心中別離之情深深,在何山山麓擺下送行的酒宴。
青青的參差披拂的薇草綿綿延延,一直到水邊一直蔓延到山澗。
輕輕飄浮的云朵連著遠處的峰巒,細絲一樣的小雨潤濕山巒。
房檐上水鳥在靜靜地棲息,窗紗上螢蟲在不停地飛舞。
你這就要隨著水流去到遠方,我也要跟著清風歸去。
注釋
王孫:猶言公子,此處泛指參加宴會的人。
畿:此處指何山山麓。
逶迤:伸展綿延的樣子。
參差:薇高矮不齊的樣子。
遠岫:遠處的峰巒。
“同柳吳興何山”鑒賞
賞析
作品前二句敘事,在敘事中推出題旨,表明惜別之意。首句的“王孫”猶言公子,此處泛指參加宴會的人。“重離別”既是將行者之感,亦是送行者之情。并且“重離別”三字已暗點題中“送”字。次句從主人落筆,因重遠別,故置酒餞行,點出題中“集”字。“峰之畿”點題中“何山”。“畿”,疆也,限也,此處指何山山麓。隨后,詩人描繪了“峰之畿”的景色。
“逶迤”為伸展綿延之貌,寫草由近而遠,青翠無邊;“參差”寫薇高矮不齊之狀。寫薇亦是寫草,草亦含薇。前者橫向延伸,后者向高處生長,姿態各異。這些草與薇由山麓伸向澗中、川上,直與游子離去之路相接,似乎草亦含情。“逶迤”二句由山寫到草而及于川;“輕云”二句則由山向上寫到云。云與遠處峰巒連綴在一起。“沐”是潤濕之意,因是“細雨”,故稱“沐”。且“細雨”又與“輕云”相合。
“檐端”二句寫山間廬舍之景。這廬舍即置酒聚會之處。天色將晚,水禽息,野螢飛,寫出環境清幽美好,令人流連忘返。“水禽”與前面“川上”相呼應;“野螢”也與“峰之畿”相印合。唯獨在此環境中才有這禽與螢。且禽息而戀巢,螢飛猶繞窗,都表現出一種依戀之態。《古詩十九首》中有“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之句,寫出馬和鳥對家鄉乃至與家鄉有關物的依戀。此詩中的禽與螢既點綴出環境的清幽,同時也表達出重土慎遷之意。這幾句寫草、云、雨、禽、螢,其實也是寫人。這里的一切都與人同其情愫,都隱約與人的重離別的心態相應。
末二句直接寫劉余杭上路及作者的感受。“隨綠波”指乘舟離去。一個“遠”字,明寫劉余杭舟行,暗寫詩人久立岸邊,目送征帆。“逐清風”則寫出主人因劉余杭離去而產生的孤寂之感,這又與首句的“重離別”相呼應。全詩主旨在惜別,卻不直接寫離愁,而是在敘事、寫景中浸透了“重離別”之意,使得作品的意境委婉深致、耐人尋味。
猜你喜歡
送應氏二首
其一
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
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垣墻皆頓擗,荊棘上參天。
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
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
游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
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
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
其二
清時難屢得,嘉會不可常。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親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陽。
中饋豈獨薄?賓飲不盡觴。
愛至望苦深,豈不愧中腸?
山川阻且遠,別促會日長。
愿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
蝶戀花·春江暖漲桃花水
陳浩然招游觀音山,宴張氏樓。徐姬楚蘭佐酒,以琵琶度曲。郯云臺為之心醉。口占戲之。
春江暖漲桃花水。畫舫珠簾,載酒東風里。四面青山青似洗,白云不斷山中起。
過眼韶華渾有幾。玉手佳人,笑把琶琶理。枉殺云臺標內史,斷腸只合江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