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元思書”譯文及注釋
譯文
風停,煙霧都消散盡凈,高爽的晴空和山峰是一樣的顏色。乘船隨著江流漂蕩,任憑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時而向東,時而向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山水奇特獨異,天下獨一無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游動的魚和細小的石頭,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急流的水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密而綠的樹,高山憑依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無數山峰。泉水拍打在山石上,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不斷地鳴叫,猿猴千百遍的啼叫不絕。像鳶鳥一樣極力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來。忙于治理社會事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木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好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陽光。
注釋
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
風煙俱凈:煙霧都消散盡凈。風煙,指煙霧。俱,全,都。凈,消散盡凈。
共色:一樣的顏色。共,一樣。
從流飄蕩:乘船隨著江流漂蕩。從,順,隨。
任意東西:情境任憑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時而向東,時而向西。東西,方向,在此做動詞,向東漂流,向西漂流。
自:從。
至:到。
許:表示大約的數量,上下,左右。
獨絕:獨一無二。獨,只。絕,絕妙。
皆:全,都。
縹(piǎo)碧:原作“漂碧”,據其他版本改為此,青白色。
游魚細石:游動的魚和細小的石頭。
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里形容江水清澈見底。
急湍(tuān):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勢急速。
甚箭:“甚于箭”,比箭還快。甚,勝過,超過。為了字數整齊,中間的“于”字省略了。
若:好像。
奔:動詞活用作名詞,文中指飛奔的駿馬。
寒樹: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樹,形容樹密而綠。
負勢競上:高山憑依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負,憑借。競,爭著。上,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這從下文“千百成峰”一語可以看得出來。
軒邈(miǎo):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軒,向高處伸展。邈,向遠處伸展。這兩個詞在這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用。
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無數山峰。
激:沖擊,拍打。
泠(líng)泠作響:泠泠地發出聲響。泠泠,擬聲詞,形容水聲的清越。
好:美麗的。
相鳴:互相和鳴,互相鳴叫。
嚶(yīng)嚶成韻:鳴聲嚶嚶,和諧動聽。嚶嚶,鳥鳴聲。韻,和諧的聲音。
蟬則千轉(zhuàn)不窮:蟬兒長久不斷地鳴叫。則,助詞,沒有實在意義。千轉:長久不斷地叫。千,表示多,“千”與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轉,通“囀”鳥鳴聲。這里指蟬鳴。窮,窮盡。
無絕:就是“不絕”。與上句中的“不窮”相對。絕,停止。
鳶(yuān)飛戾(lì)天:出自《詩經·大雅·旱麓》。老鷹高飛入天,這里比喻追求名利極力攀高的人。鳶,俗稱老鷹,善高飛,是一種兇猛的鳥。戾,至。
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來。息,使……平息,使動用法。
經綸(lún)世務者:治理社會事務的人。經綸,籌劃、治理。世務,政務。
窺谷忘反: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窺,看。反,通“返”,返回。
橫柯(kē)上蔽:橫斜的樹木在上面遮蔽著。柯,樹木的枝干。上,方位名詞作狀語,在上面。蔽,遮蔽。
在晝猶昏:在白天,也好像黃昏時那樣陰暗。晝,白天。猶,好像。
疏條交映: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疏條,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
見:看見。
日:太陽,陽光。
“與朱元思書”鑒賞
創作背景
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亂,官場黑暗。所以不少知識分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與朱元思書》就是吳均融合其情后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書信。
賞析
本文是用駢體寫成的一篇山水小品。一共140多個字。駢文常用四字六字組織,故亦稱“四六文”。但文章又有異于當時一般的駢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駢文形式上的束縛,體現了可貴的突破與創新。
首段是總寫全景,寫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一句“風煙俱凈,天山共色”繪的是遠景,極目遠眺,風停霧散,高爽晴空一塵不染,天山一碧,景象清新而壯闊。這既繪寫景色,又暗點愜意暢游的季節。秋天特有迷人景象深深吸引作者,于是泛舟江上,興致分外盎然。第二句,由遠及近,由景及人,寫的是泛舟情景和暢游心情。“從流飄蕩”,既寫小舟沿江逆水而上的情態,又抒寫心中隨順追趣之情。一中路美景收不盡,只好“任意東西”以飽眼福。第三句進而寫出作者游蹤,統觀“自富陽至桐廬”百來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者由衷贊嘆:沿江奇山異水,天下無與倫比。
第二段先承上寫“異水”。前兩句寫富春江靜態美。江水色澤,青白一片,水流清澈,深可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可以看見魚兒在往來嬉戲,甚至連細小的石子也歷歷在目,足見江水的明靜和、清澈。第三句又轉寫富春江的動態。作者運用兩個比喻,形容江流比射出的箭還快,激浪像駿馬飛奔,真是動人心魂,氣勢不凡。這段只用了三句二十四字,或是正面描繪,或側面烘托,或設喻作譬,就把變幻多姿的景象展現出來。
第三段進而寫山之景。作者用概括而形景的語言寫出那江流險峻的山勢和山中種種奇異的景物,視野從低到高,從點到面。“負勢競上”,視線由低往高移動:“互相軒邈”,視線向遠處發展,視線擴展到座座高山:“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再從局部擴展到整體。“競上”、“互相”、“爭高”,無生命的山,無不奮發向上,這不僅描繪出層巒迭峰種種奇特的雄姿,還寫出觀賞者蕩滌心胸的奇趣,寫了奇特山勢,作者的目光又從整體轉到細部,再次突出山之“奇”,從描寫對象看,寫了泉水、百鳥、鳴蟬、山猿和樹木,但不是突出形象而是從音響和日照角度來寫,寫出聽覺和視覺中新奇的美感,泉水泠泠,清越悅耳,好鳥嚶嚶,和諧動聽;山蟬兒高唱,山猿長啼,也無不令人振奮。山林百間交匯,組成一曲優美交響樂。這一段最后珍兩句寫樹木,跟段首“皆生寒樹”照應,群峰叢樹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給人以欣欣向榮,蓬勃向上感覺,寫樹木繁茂,、虛實結合,正寫“橫柯”、“疏條”,側寫“在晝猶昏”,“有時見日”,運筆手法靈活多變。
這一段描寫山中景物,插入一組議論性偶句“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是作者觀賞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聯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對爭名逐利官場的鄙視,又襯出大自然美景誘人的力量。這里“望峰息心”和“窺谷忘反”中的“谷”既是實指,又是泛指。就實指而言,意謂這名利極力攀上峰巔,熱衷政務而想飛黃騰達者,應窺見面前危險深谷而返,就泛指而言,意謂大自然的偉大會使人流連忘返,平息功名利祿之心。總之,既寫奇景,又抒感概。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山水圖,讓讀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兩岸的“山川之美”。
中心思想
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因而,不少知識分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的一封書信中的一個片段。本文敘述作者乘船桐廬自至富陽途所見,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創造了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后悠然神往,仿佛也親自領略了其間的山水之美;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表現了作者喜愛自然,對社會的不滿情緒。抒發了作者對政治官場的厭倦和對功名利祿的鄙視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
猜你喜歡
核舟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 、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箬篷 一作:篛篷)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晚游六橋待月記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