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譯文及注釋
譯文
荷芰田田吹過十里清風,如刀漁船撥開蓮葉蕩出荷花叢中。
鵝兒湖北岸暮靄升起湖面漸漸昏暗,漁人背身指著天上幾道火紅彩霞。
注釋
田田:形容荷葉相連、盛密的樣子。
荷芰(jì):出水菱荷的葉與花。
舠(dāo):形似刀的小船。
鵝兒湖:在江蘇高郵縣西。
暝:昏暗。
“即事”鑒賞
賞析
王士禎的山水詩在清代堪稱絕唱,是其神韻風格的典型和標范。然而他的田園詩作品也別具風神。這類作品數量上雖然不及山水詩多,其地位卻不可低估。其實王士禎正是從描繪家鄉的風光起步,開始他的創作道路的,鄉村題材的創作蘊含了漁洋對故鄉山東新城的熱愛和童年生活的追憶。由于這種種原因,他的田園詩往往具有一種虛實相融的特點,景外之意頗多,當然這又成為神韻風格的某種體現了。
全詩純用白描,一般人們稱詩歌的簡筆勾勒為白描,其實白描正可分為泛寫和特寫兩種。
“十里田田荷芰風,漁舠如葉出花中。”是泛寫作者所見之景。時值初夏,湖面一片豐滿碩大的荷葉,中間簇擁著無數清香四溢、亭亭玉立的荷花,一陣風過,荷葉輕擺,仿佛掀起一層厚厚的碧色波浪。“田田”一詞在西漢樂府中就有了,“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除非你親眼見過江南的荷塘,否則難以想像它表現的那種荷葉相連相靠,自在自足的神境。“漁舠如葉出花中。”這句寫湖中的小舟。高高的荷葉隱沒了小船,不駛到近處,根本看不見。詩人用了一個“出”字,它把“蓮花過人頭”的情景生動地表現出來了。
后兩句則是特寫。“鵝兒湖北煙初暝”黃昏時分,暮靄漸漸升起,湖面不覺轉向暝色,此時天空尚殘留著幾縷紅霞,霞光反折下來,湖面籠罩在一片淡淡的紅霧般的折光中。
“背指明霞幾縷紅。”一句寫舟人動作最為傳神,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舟人們正在交談,其中一人用手指著天上幾縷火紅的彩霞。詩人在描寫時,特別點出了動作的方位,意味深長。漁人們在捕魚,并沒有為欣賞彩霞而停手轉身,背著身指是很自然的,這是其一。霞光四映,無處不有,看見身邊的彩光,自可想像天上的彩霞,這是其二。其實漁人們對這幅美景早已熟悉,不用看就知道,知道了還是忍不住要贊美,這是其三。詩人在描寫這個畫面時,對這種生活是太熟悉了,熟悉到默契的程度,所以能抓住這最有韻味的動作,來精確傳神地表現對生活的感受。
創作背景
王士禎二十六歲即公元1660年(順治十七年)時,赴任揚州府推官。在揚州任職五年間,王士禎寫下很多詩詞和游記。本首詩詩就是其在揚州期間所作。
王士禎簡介
清代·王士禎的簡介

王士禎(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謚文簡。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杰出詩人、學者、文學家。博學好古,能鑒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并稱。書法高秀似晉人。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后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馀習,時人誚之為“清秀李于麟”,然傳其衣缽者不少。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于亭雜錄》、《香祖筆記》等,然辨駁議論多錯愕、失當。
...〔? 王士禎的詩(17篇)〕猜你喜歡
滿江紅·題碧梧翠竹送李陽春
一曲清商,人別后、故園幾度。
想翠竹、碧梧風采,舊游何處。
三徑西風秋共老,滿庭疏雨春都過。
看蒼苔、白石易黃昏,愁無數。
嶧山畔,淇泉路。空回首,佳期誤。
嘆舞鸞鳴鳳,歸來遲暮。
冷淡還如西草,凄迷番作江東樹。
且留他、素管候冰絲,重相和。
隔浦蓮近拍·中山縣圃姑射亭避暑作
新篁搖動翠葆,曲徑通深窈。夏果收新脆,金丸落,驚飛鳥。濃靄迷岸草。蛙聲鬧,驟雨鳴池沼。
水亭小。浮萍破處,簾花檐影顛倒。綸巾羽扇,困臥北窗清曉。屏里吳山夢自到。驚覺,依然身在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