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東風(fēng)·閑情”譯文及注釋
譯文
水面輝映著美麗的晚霞,船頭紛揚著細細的蘆花。缸中酒有澠水那么多,天邊的山色美如畫,寬闊的秋江上有一片海鷗棲息的江沙。如果要問哪里是我家,紅樹掩映中有柴門的那間屋子就是啦。
注釋
雙調(diào):宮調(diào)名。元曲常用宮調(diào)。
沉醉東風(fēng):曲牌名。南北曲兼有。此為北曲,屬雙調(diào)。
酒似澠:酒像澠水那么多?!蹲髠鳌ふ压辍罚骸坝芯迫鐫疲腥馊缌??!睗扑?,古河名,在山東省臨淄縣西門,今已淤塞。
那搭:那里,那一帶。
“沉醉東風(fēng)·閑情”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小令,抒寫的是作者游宴后邀朋乘舟晚歸時的情景,是作者描寫自然風(fēng)光、表現(xiàn)閑適放逸生活情調(diào)的代表作。小令前五句寫景,以濃墨重彩由遠及近、由面及點、由實及虛地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境界恢宏的秋江晚霞圖;最后兩句是寫人,通過作者與友人的對話表現(xiàn)其歸隱生活的愜意。全曲語言通俗而不乏文采,筆調(diào)輕松而富于情韻。
首二句“鋪水面輝輝晚霞,點船頭細細蘆花”,形象地寫出了時間、地點。蘆花在秋天開放,這是一個霞光明麗的秋天的傍晚。“水面”“船頭”“蘆花”三者組合在一起,表現(xiàn)了江南水鄉(xiāng)的地方色彩。這二句字面沒有寫人,然而抒情主人公已在其中,他的目光由遠而近,在船頭停住,所以說:“鋪水面輝輝晚霞,點船頭細細蘆花?!薄拜x輝”“細細”是仔細觀察體會的結(jié)果,因為細,所以蘆花下垂,所以會點著船頭,他看得那么細,那么有味,可見其心緒之恬靜悠逸。
次三句“缸中酒似繩,天外山如畫,占秋江一片鷗沙”,再由近而遠,描繪山水。這三句也沒有寫人,而又句句寫人,——原來這位抒情主人公正坐在船中喝酒,所以有這時間、這心情去欣賞遠近景物?!熬扑茲啤?,極言酒之多,還夠他慢慢喝的,他就由遠及近、由近及遠地觀賞景物。他看了水面晚霞、船頭蘆花之后,便放目望去,遠山隱約可見,在寬闊的江面上有一片棲息水鷗的沙渚。山水如此淡雅閑靜,這是把抒情主人公的心態(tài)物化了。遠近上下的景物全由“我”將其連綴組合成一個整體畫面,并且是物“我”交融的。
最后二句“若問誰家是俺家,紅樹里柴門那搭”以自問自答作結(jié)。這“紅樹”“柴門”所在的地方,從抒情主人公的視線看,當(dāng)是在鷗沙附近的秋江之畔,而且也只有這樣畫面才完整,色調(diào)濃淡相襯而又和諧,與首二句相應(yīng)而圓合。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至此才直寫人物,自道府第,看來他也有點憋不住了,饒有趣味。
因陳鐸作曲,化用前人的較多,故常被論家指斥,或謂其“曲多蹈襲(《曲苑·雨村曲話》),或說他“所為散套,既多抄襲,亦少才情”(何良俊《四友齋曲說》),而對他精通聲韻協(xié)律合樂的制曲藝藝術(shù)卻是一致公認(rèn)的。即便批評他“多抄襲”的何良俊也不得不肯定他在聲韻藝術(shù)方面的成就:“字句流麗,可入弦索?!度坊ā芬婚?,頗稱作家?!?《四友齋曲說》)顧啟元則更為概括地對此作了肯定:“陳鐸為指揮,善詞曲,又善謔。”(《客座曲話》)這二“善”當(dāng)然僅是從制曲藝術(shù)而言的,并完全扣住了曲的特點和陳鐸的獨到之處。陳鐸確實是善謔的,如上舉諸曲,都具有程度不同的謔味,而在《滑稽余韻》集中更是比比皆是,真可謂竭盡揶揄調(diào)侃之能事。
總之,盡管陳鐸有“蹈襲”之病,而作為講究聲韻必須合律的散曲藝術(shù)而言,人以“能手”“樂王”稱之,適得其所,而廣泛而又生動地反映明弘治正德間社會生活面貌的《滑稽余韻》集更屬他人所無,前人都充分肯定了他所作出的貢獻。汪廷訥曰:“曲雖小技乎,摹寫人情,藻繪物采,實為有聲之畫……金元作者尚矣。于昭代,獨北面陳大聲氏?!漤崌?yán),其響和,其節(jié)。詞秀而易晰,音諧而易按。言言蒜酪,更復(fù)擅場,借使騷雅屬耳,擊節(jié)賞音。里人聞之,亦且心醉?!?《刻陳大聲全集序》)曹學(xué)佺曰:“其所著有《梨云》《可雪》《月香》《納錦郎》諸稿,而《滑稽余韻》……則又妙極俳諧,令人絕倒。大都流麗清圓,豐藻綿密,事盡而思不乏趣,言淺而情彌刺骨?!?《汪昌朝精訂陳大聲集序》)
創(chuàng)作背景
陳鐸家居金陵,世襲指揮使,為人倜儻,淡泊名利,且不拘禮法,為官期間,“身厭紫袍”,因不與朝廷做事,受到魏國公徐達的斥罵,遂辭官歸隱。此曲當(dāng)為陳鐸歸隱之后所作。他對林泉風(fēng)致是真的向往與追慕,因此才寫下了這頗具陶氏遺風(fēng)的隱逸曲作。
陳鐸簡介
明代·陳鐸的簡介

明淮安府邳州人,家居南京。字大聲,號秋碧。正德中世襲指揮。工詩善畫,尤善散曲,山水仿沈周。有同名雜劇、傳奇《納錦郎》,又有散曲集《秋碧樂府》及《香月亭詩》。
...〔? 陳鐸的詩(2篇)〕猜你喜歡
過小孤山大孤山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dāng)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羅絡(luò)其上,如寶裝屏風(fēng)。是日風(fēng)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自數(shù)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tài)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于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fā)揮,自當(dāng)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勝。舟過磯,雖無風(fēng),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微雨,復(fù)以小艇游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云,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風(fēng)云騰涌,急系纜。俄復(fù)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晚抵江州。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軍節(jié)度,今為定江軍。岸土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一日阻風(fēng)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