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東風·閑情”譯文及注釋
譯文
水面輝映著美麗的晚霞,船頭紛揚著細細的蘆花。缸中酒有澠水那么多,天邊的山色美如畫,寬闊的秋江上有一片海鷗棲息的江沙。如果要問哪里是我家,紅樹掩映中有柴門的那間屋子就是啦。
注釋
雙調:宮調名。元曲常用宮調。
沉醉東風:曲牌名。南北曲兼有。此為北曲,屬雙調。
酒似澠:酒像澠水那么多。《左傳·昭公十二年》:“有酒如澠,有肉如陵。”澠水,古河名,在山東省臨淄縣西門,今已淤塞。
那搭:那里,那一帶。
“沉醉東風·閑情”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小令,抒寫的是作者游宴后邀朋乘舟晚歸時的情景,是作者描寫自然風光、表現閑適放逸生活情調的代表作。小令前五句寫景,以濃墨重彩由遠及近、由面及點、由實及虛地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境界恢宏的秋江晚霞圖;最后兩句是寫人,通過作者與友人的對話表現其歸隱生活的愜意。全曲語言通俗而不乏文采,筆調輕松而富于情韻。
首二句“鋪水面輝輝晚霞,點船頭細細蘆花”,形象地寫出了時間、地點。蘆花在秋天開放,這是一個霞光明麗的秋天的傍晚。“水面”“船頭”“蘆花”三者組合在一起,表現了江南水鄉的地方色彩。這二句字面沒有寫人,然而抒情主人公已在其中,他的目光由遠而近,在船頭停住,所以說:“鋪水面輝輝晚霞,點船頭細細蘆花。”“輝輝”“細細”是仔細觀察體會的結果,因為細,所以蘆花下垂,所以會點著船頭,他看得那么細,那么有味,可見其心緒之恬靜悠逸。
次三句“缸中酒似繩,天外山如畫,占秋江一片鷗沙”,再由近而遠,描繪山水。這三句也沒有寫人,而又句句寫人,——原來這位抒情主人公正坐在船中喝酒,所以有這時間、這心情去欣賞遠近景物。“酒似澠”,極言酒之多,還夠他慢慢喝的,他就由遠及近、由近及遠地觀賞景物。他看了水面晚霞、船頭蘆花之后,便放目望去,遠山隱約可見,在寬闊的江面上有一片棲息水鷗的沙渚。山水如此淡雅閑靜,這是把抒情主人公的心態物化了。遠近上下的景物全由“我”將其連綴組合成一個整體畫面,并且是物“我”交融的。
最后二句“若問誰家是俺家,紅樹里柴門那搭”以自問自答作結。這“紅樹”“柴門”所在的地方,從抒情主人公的視線看,當是在鷗沙附近的秋江之畔,而且也只有這樣畫面才完整,色調濃淡相襯而又和諧,與首二句相應而圓合。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至此才直寫人物,自道府第,看來他也有點憋不住了,饒有趣味。
因陳鐸作曲,化用前人的較多,故常被論家指斥,或謂其“曲多蹈襲(《曲苑·雨村曲話》),或說他“所為散套,既多抄襲,亦少才情”(何良俊《四友齋曲說》),而對他精通聲韻協律合樂的制曲藝藝術卻是一致公認的。即便批評他“多抄襲”的何良俊也不得不肯定他在聲韻藝術方面的成就:“字句流麗,可入弦索。《三弄梅花》一闋,頗稱作家。”(《四友齋曲說》)顧啟元則更為概括地對此作了肯定:“陳鐸為指揮,善詞曲,又善謔。”(《客座曲話》)這二“善”當然僅是從制曲藝術而言的,并完全扣住了曲的特點和陳鐸的獨到之處。陳鐸確實是善謔的,如上舉諸曲,都具有程度不同的謔味,而在《滑稽余韻》集中更是比比皆是,真可謂竭盡揶揄調侃之能事。
總之,盡管陳鐸有“蹈襲”之病,而作為講究聲韻必須合律的散曲藝術而言,人以“能手”“樂王”稱之,適得其所,而廣泛而又生動地反映明弘治正德間社會生活面貌的《滑稽余韻》集更屬他人所無,前人都充分肯定了他所作出的貢獻。汪廷訥曰:“曲雖小技乎,摹寫人情,藻繪物采,實為有聲之畫……金元作者尚矣。于昭代,獨北面陳大聲氏。……其韻嚴,其響和,其節。詞秀而易晰,音諧而易按。言言蒜酪,更復擅場,借使騷雅屬耳,擊節賞音。里人聞之,亦且心醉。”(《刻陳大聲全集序》)曹學佺曰:“其所著有《梨云》《可雪》《月香》《納錦郎》諸稿,而《滑稽余韻》……則又妙極俳諧,令人絕倒。大都流麗清圓,豐藻綿密,事盡而思不乏趣,言淺而情彌刺骨。”(《汪昌朝精訂陳大聲集序》)
創作背景
陳鐸家居金陵,世襲指揮使,為人倜儻,淡泊名利,且不拘禮法,為官期間,“身厭紫袍”,因不與朝廷做事,受到魏國公徐達的斥罵,遂辭官歸隱。此曲當為陳鐸歸隱之后所作。他對林泉風致是真的向往與追慕,因此才寫下了這頗具陶氏遺風的隱逸曲作。
陳鐸簡介
明代·陳鐸的簡介

明淮安府邳州人,家居南京。字大聲,號秋碧。正德中世襲指揮。工詩善畫,尤善散曲,山水仿沈周。有同名雜劇、傳奇《納錦郎》,又有散曲集《秋碧樂府》及《香月亭詩》。
...〔? 陳鐸的詩(2篇)〕猜你喜歡
暗香·送魏句濱宰吳縣解組分韻得闔字
縣花誰葺。記滿庭燕麥,朱扉斜闔。妙手作新,公館青紅曉云濕。天際疏星趁馬,簾晝隙、冰弦三疊。盡換卻、吳水吳煙,桃李靚春靨。
風急。送帆葉。正雁水夜清,臥虹平帖。軟紅路接。涂粉闈深早催入。懷暖天香宴果,花隊簇、輕軒銀蠟。更問訊、湖上柳,兩堤翠匝。
南樓中望所遲客
杳杳日西頹,漫漫長路迫。
登樓為誰思?臨江遲來客。
與我別所期,期在三五夕。
圓景早己滿,佳人猶未適。
即事怨睽攜,感物方凄戚。
孟夏非長夜,晦明如歲隔。
瑤華未堪折,蘭苕已屢摘。
路阻莫贈問,云何慰離析?
搔首訪行人,引領冀良覿。
晚游六橋待月記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奉使登終南山
常愛南山游,因而盡原隰。
數朝至林嶺,百仞登嵬岌。
石壯馬徑窮,苔色步緣入。
物奇春狀改,氣遠天香集。
虛洞策杖鳴,低云拂衣濕。
倚巖見廬舍,入戶欣拜揖。
問性矜勤勞,示心教澄習。
玉英時共飯,芝草為余拾。
境絕人不行,潭深鳥空立。
一乘從此授,九轉兼是給。
辭處若輕飛,憩來唯吐吸。
閑襟超已勝,回路倏而及。
煙色松上深,水流山下急。
漸平逢車騎,向晚睨城邑。
峰在野趣繁,塵飄宦情澀。
辛苦久為吏,勞生何妄執。
日暮懷此山,悠然賦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