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瓦匠”譯文及注釋
譯文
東家壁墻才涂好,西舍廳堂又新蓋上瓦,南鄰屋宇又重新修造。擺弄泥漿直到老,數十年辛苦勤勞不間斷。豪門世族的宅第中麇鹿游蕩,高門望族的豪宅長滿野蒿,都不如泥瓦匠的勞動永恒。
注釋
雙調:宮調名。元曲常用宮調之一。
水仙子:曲牌名。入“雙調”,亦入“中呂宮”“南呂宮”。正體四十二字(除襯字外),八句七韻,句式為:七、七、七、五、六、三、三、四。
恰涂交:才涂好。
瓦(wà):(原字上有穴字頭)用瓦蓋屋。
金張第:代指豪門世族之家。金張,漢宣帝時金日磾和張安世。這兩家在漢朝世代顯貴。第,第宅。
王謝宅:代指高門望族。王謝,東晉時期的大士族王導和謝安。后世以之為高門世族的代稱。
手鏝(màn):泥瓦匠涂泥的工具,俗稱“抹子”。
“水仙子·瓦匠”鑒賞
賞析
這首曲子通過對瓦匠辛勤勞作的描寫,寫出瓦匠在勞動中傲視一切、睥睨榮華富貴的高大形象,表現出對勤勞美德的贊美,還蘊含有富貴如云,不如手藝在身穩當,世事滄桑,富貴榮華不足羨之意。全曲純用口語,顯得親切自然,看似淺顯而實富內蘊。
《水仙子·瓦匠》這首散曲,以方言口語用對比手法贊美瓦匠的精神及其卑視權貴以勤奮勞動自豪的崇高志尚,真誠心態躍然紙上。其中頭三句屬聯珠對,由“恰”“初”“重”三字相綰,這位瓦匠忙碌及其對職業的熱愛,一并傳出。接著以“弄泥漿”“數十年”二句加以概括,更見其操守之堅。因此,他對“金張第”“王謝宅”之蔑視,實屬出諸肺腑,極為自然。這二句不乏調侃戲謔之味,益顯其意志彌堅。最后說“都不如手鏝堅牢”,充分抒發了他的自豪感,充分肯定了勞動的價值。此曲和《醉太平·挑擔》均系北調。“北曲以遒勁為主,南曲以婉轉為主,各有不同”(魏良輔《曲律》)。故“曲有兩不雜,南曲不可雜北腔,北曲不可雜南字”(《曲苑·曲律》)。
而在《水仙子·瓦匠》這曲中,“金張第”“王謝宅”二句,與諸前后各句迥然有別,這兩句不僅用典,并且儒雅而有文采了,但有“游麋鹿”“長野蒿”二語雜之,在綺麗中又不乏俗意,柔中有勁,仍不失北調之基因。而正是有了富于變格性的這兩句,不僅強化了內容,并且在藝術上也有變化了,給此曲添了光彩。全曲末三句由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諸句脫化而出,而又不乏新意。
這首曲子著重表現普通勞動者的自豪感,瓦匠是個在勞動中傲視一切、睥睨榮華富貴的高大形象。這首小令以勞動者的口語來表現,顯得格外親切自然,看似淺而實富有內蘊,都經得起咀嚼品味。這首小令還有明白如話的特點。像這樣的小令在《滑稽余韻》集中可說是比比皆是,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這是陳鐸散曲的一大特色。
創作背景
陳鐸以散曲聞名,所著散曲集《滑稽余韻》共集有一百三十六首散曲,全用方言俚語寫成,有寫各種匠人(如《瓦匠》《銀匠》《篾匠》《鏇匠》《木匠》《機匠》《鐵匠》《氈匠》等)的,有寫商販攤鋪的,有寫媒婆、巫婆的,有寫獄吏、地痞的,從各行各業的中下層勞動人民到統治階級的爪牙,充分表現了明弘治正德年間的社會狀況和商業、手工業興旺發達的景象。《水仙子·瓦匠》即為其中之一。
陳鐸簡介
明代·陳鐸的簡介

明淮安府邳州人,家居南京。字大聲,號秋碧。正德中世襲指揮。工詩善畫,尤善散曲,山水仿沈周。有同名雜劇、傳奇《納錦郎》,又有散曲集《秋碧樂府》及《香月亭詩》。
...〔? 陳鐸的詩(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