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春色醉巴陵”譯文及注釋
譯文
美麗的春色陶醉了巴陵,樓外欄桿突出于洞庭湖中。
洞庭湖氣吞三楚江水,山則遙接九嶷,顯出無限的青蒼。
空闊的湖面仿佛魚龍變化,娉婷的君山就像湘妃顯靈。
什么人在這深夜吹笛呢?可惜江風迅疾,煙雨彌漫無法看清。
注釋
岳陽樓:湖南岳陽縣城西門樓,正對洞庭湖,遠望君山,自唐以來為有名的游覽勝地,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據傳舊址是三國時吳將魯肅訓練水師的閱兵臺,始建于東吳黃武二年(223年)。唐開元四元(716年),中書令張說貶岳州,在魯肅原閱兵臺興工造閣,才定名岳陽樓。此后,岳陽樓幾經興發,當地官員屢加修繕,才使中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岳陽樓幸存至今。
巴陵:即今湖南省岳陽市。
闌干:同“欄桿”。
落洞庭:是說樓外欄桿突出于洞庭湖中。
三楚:古代楚地頗廣,一說自今蘇北沛縣以西至河南南部、湖北北部為西楚,自蘇北徐州以東、南至揚州、蘇南一帶為東楚,大江之南自江西南昌至湖南長沙等地為南楚。
九疑:九疑山,又名蒼梧山,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南。
“空闊”句:形容洞庭湖景色奇異,氣象萬千。魚龍,古代戲(雜技)的一種。
嬋娟:儀態美好的樣子。
帝子:指湘江女神湘夫人。本為帝堯二女,舜妻,隨舜南巡,沒于湘水,因為湘夫人。
靈:神。
冥冥:煙雨彌漫,看不清楚的樣子。
“岳陽樓·春色醉巴陵”鑒賞
賞析
這首詩首聯點題,寫了巴陵山的春色,也寫出了岳陽樓的氣勢;頷聯寫湖景,水與山皆視野開闊,氣勢磅礴;頸聯前句想象洞庭魚龍變幻,著眼于自然,后句追思帝子神靈,著眼于神話;尾聯寫詩人陶醉于湖光山色中,樂而忘返,且運用神奇的典故,借助疑問句式,把讀者引向一個詭異惝恍的境界。全詩以樂景開始,以愁意結局,急轉收束,余味如笛音,悠悠不盡。
首聯從大處落筆,寫洞庭湖的無邊春色。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有云:“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睂懙氖乔锞啊罨P下所展現的,卻是巴陵春色濃如酒,因而更加容光煥發,楚楚動人的景象?!瓣@干落洞庭”緊承上句,說春色縱橫,充溢于洞庭湖面,寫出了樓上人與湖中景互相契合的意趣,與首句一氣呵成。
頷聯山、水分敘。水則氣吞三楚見出湖面的遼闊;山則遙接九嶷,顯出無限的青蒼。寥寥二語,便將洞庭湖及其周圍環境勾畫出來。“水吞三楚白”之“吞”,與杜甫“吳楚東南拆”之“坼”,孟浩然“波撼岳陽城”之“撼”,堪稱異曲同工?!吧浇泳乓汕唷保粋€“接”字,寫出洞庭湖的深遠幽緲,橫無際涯。
因為說到九嶷山,便自然想起傳說中南巡死于此地的舜,以及舜亡后沒于湘水的娥皇、女英。楊基抓住了這一特點,以空靈之筆寫出頸聯二句:“空闊魚龍舞,娉婷帝子靈?!笨臻煹亩赐?,魚龍潛躍,氣象萬千,詩人因此給洞庭的山山水水籠上了一層迷人的神話般的色彩。
何人夜吹笛,風急雨冥冥”這結尾兩句純系想象之詞,似實而幻,隱約中又辟一靈境。范仲淹說的“朝暉夕陽,氣象萬千”,在楊基的詩中,則用浪漫的詩情和富有神韻的筆調把它表現出來了。同時,這最后兩句又隱約包含著一點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所說的遷客騷人之感。聯系到楊基入明以后短短幾年間一貶河南,二貶鐘離,三被免于江西任上的經歷,則此時雖然起復,但胸中恐怕也不會毫無芥蒂了,故而有此感。
此詩在明人五律中可稱佳作。詩通篇筆墨都是為洞庭湖的“氣象萬千”圖形傳神,堪稱是一首真正的山水詩。特別是詩人寫景虛實結合,實景摹其形態,虛景傳其神韻,而且好像有意與前賢比試似的,也用五言律詩來寫?!睹髟妱e裁》稱其“五言射雕手”洵非虛譽。全詩以樂景開始,以愁意結局,急轉收束,顯出了詩人深厚的功力。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寫于公元1374年(洪武七年)春末。楊基于洪武初年兩任兩黜,公元1373年(洪武六年)重新起用而奉使湖廣,詩即其紀游之作。
楊基簡介
明代·楊基的簡介

楊基(1326~1378)元末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吳中(今浙江湖州),“吳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張士誠幕府,為丞相府記室,后辭去。明初為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讒奪官,罰服勞役。死于工所。楊基詩風清俊纖巧,其中五言律詩《岳陽樓》境界開闊,時人稱楊基為“五言射雕手”。少時曾著《論鑒》十萬余言。又于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當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倍加稱賞:“吾意詩境荒矣,今當讓子一頭地。”楊基與高啟、張羽、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杰”。
...〔? 楊基的詩(7篇)〕猜你喜歡
河墅記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連亙數州,其奇偉秀麗絕特之區,皆在吾縣??h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園林池沼之勝。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間,群山逶邐,溪水瀠洄,其中有徑焉,樵者之所往來。數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奧,巖石之間,茂樹之下,有屋數楹,是為潘氏之墅。余褰裳而入,清池洑其前,高臺峙其左,古木環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疇蒼莽,遠山回合,風含松間,響起水上。噫!此羈窮之人,遁世遠舉之士,所以優游而自樂者也,而吾師木崖先生居之。
夫科目之貴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艷羨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適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滿天下三十年,亦嘗與諸生屢試于有司。有司者,好惡與人殊,往往幾得而復失。一旦棄去,專精覃思,盡究百家之書,為文章詩歌以傳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間者求賢之令屢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猶然山澤之癯,混跡于田夫野老,方且樂而終身,此豈徒然也哉?
小子懷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過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為記之。
從登香爐峯詩
辭宗盛荊夢,登歌美鳧繹。
徒收杞梓饒,曾非羽人宅。
羅景藹云扃,沾光扈龍策。
御風親列涂,乘山窮禹跡。
含嘯對霧岑,延蘿倚峰壁。
青冥搖煙樹,穹跨負天石。
霜崖滅土膏,金澗測泉脈。
旋淵抱星漢,乳竇通海碧。
谷館駕鴻人,巖棲咀丹客。
殊物藏珍怪,奇心隱仙籍。
高世伏音華,綿古遁精魄。
蕭瑟生哀聽,參差遠驚覿。
慚無獻賦才,洗污奉毫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