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萬里圖”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的老家是在岷山以西,可以見到岷江發源之地。
每到春天巴郡、巴東、巴西三郡冰雪漸消,化為江水曲折向東流去。
浩浩蕩蕩的江水向東流奔流萬里,流落的人至今仍漂泊在他鄉。
煙波草色常常使我惆悵,風雨之中哀啼不絕的猿聲讓人愁斷腸。
注釋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岷江、嘉陵江的發源地。
岷江:長冮支流,源出岷山南麓。
三巴:東漢末年,益州牧劉璋分巴郡為永寧、固陵、巴三郡,后又改為巴郡、巴東、巴西三郡,稱為“三巴”。相當于今四川省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東的大部地區。霽,雨雪停止,天氣放晴。
尚他鄉:還在異地作客。
斷腸:形容悲傷到了極點。
“長江萬里圖”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題在《長江萬里圖》上的詩,作者從長江發源地寫起,從而想起家鄉,引出他內心盤結已久的故鄉愁思。家鄉、長江兩種意象相融相生,將游子的思鄉情表現得豐滿深厚,情因景顯,景因情深,清新流暢,自然渾成。
詩人看畫后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家鄉,“我家眠山更西住,正見岷山發源處”。詩人原籍在四川,看到長江后很自然產生一種我住“長江頭”的感情,這里有懷念,也有自詡三四句是寫長江的波瀾壯闊,“三巴春霽雪初消,百折千回向東去。”杜甫詩:“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辟流其間”就是寫此處山川形勝的。“雪初消”意味著江水增長,洶涌澎湃;“百折千回”寫出了水流經之地山勢奇險。這兩句點出了畫題,極寫長江奔騰不息之勢。
接下詩意一轉由寫景而轉向抒情。“江水東流萬里長,人今飄迫尚他鄉。”詩人望著滾滾的長江水由西而東,流經萬里,想到人們為了生活,背井離鄉,也隨著這東流的江水四處飄泊,不禁喟然而嘆。詩中的“人”字也可解作詩人自己,這也是對自己身世命運的感嘆。以東流江水喻離鄉之苦,是因為兩者之間有共同特點,那就是“長”。李白寫的:“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也是抓住了這一特點,可見詩人之間也是有共同感受的。不過李白是與朋友告別,“別意”中雖有憾情,然嘆而不哀。楊基這里寫的卻是異鄉飄泊思念之情,因而它要凄苦得多。
尾聯“煙波草色時牽恨,風雨猿聲欲斷腸。”這是對離愁別恨的更深一層描寫。“煙波草色”、“風雨猿聲”,本是長江兩岸的普通景物,為旅人所常見常聞,然而在詩人的眼中、耳中,卻都變成了牽恨”和“斷腸”的緣由。實際上這是主觀感情給客觀事物鋪上的感情色彩,而這客觀事物反過來又加深了主觀感情的濃度。詩人所寫的正是基于這樣一種心理體驗,而且用了“恨”和“斷腸”這樣的字眼兒,可見它的濃度之深。
這首詩從謀篇構思看,由看畫而想到家鄉,由想到而思念,由思念而感慨,由感慨而痛楚,步步依理,層層加深,可謂層次清晰,自然真切。從表現方法看,既寫景又寫情。寫景時景不離情,如東流江水之與飄泊游子;寫情時情不離景,如離恨之與煙波草色,斷腸之與風雨猿聲。可謂情因景顯景因情深。從語言運用看既無煉字之跡,又欠修飾之功,猶如口語,明白如話,隨意而寫,一氣呵成。可謂清新流暢,自然渾成。
創作背景
南宋畫家夏圭曾畫過一幅《長江萬里圖》,楊基看了這幅畫,想起岷山西的家鄉,家鄉的岷山西為岷江之發源地。詩人觀《長江萬里圖》時是先在圖上找到了家鄉的位置(而岷山當時又被認為是長江的發源地),而后順源頭而下,才將目光投向那瀉千里的滔滔江水的,作者原籍四川后寄居長江下游的吳中地區,故深懷漂泊之感,于是寫下這首詩。
楊基簡介
明代·楊基的簡介

楊基(1326~1378)元末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吳中(今浙江湖州),“吳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張士誠幕府,為丞相府記室,后辭去。明初為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讒奪官,罰服勞役。死于工所。楊基詩風清俊纖巧,其中五言律詩《岳陽樓》境界開闊,時人稱楊基為“五言射雕手”。少時曾著《論鑒》十萬余言。又于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當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倍加稱賞:“吾意詩境荒矣,今當讓子一頭地。”楊基與高啟、張羽、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杰”。
...〔? 楊基的詩(7篇)〕猜你喜歡
玉蝴蝶·漸覺芳郊明媚
漸覺芳郊明媚,夜來膏雨,一灑塵埃。滿目淺桃深杏,露染風裁。銀塘靜、魚鱗簟展,煙岫翠、龜甲屏開。殷晴雷,云中鼓吹,游遍蓬萊。
徘徊。集旟前后,三千珠履,十二金釵。雅俗熙熙,下車成宴盡春臺。好雍容、東山妓女,堪笑傲、北海尊罍。且追陪,鳳池歸去,那更重來。
念奴嬌·登旸臺山絕頂望明陵
登臨縱目,對川原繡錯,如襟接袖。指點十三陵樹影,天壽低迷如阜。一霎滄桑,四山風雨,王氣消沈久。濤生金粟,老松疑作龍吼。
惟有沙草微茫,白狼終古,滾滾邊墻走。野老也知人世換,尚說山靈呵守。平楚蒼涼,亂云合沓,欲酹無多酒。出山回望,夕陽猶戀高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