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月渡江”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月光照在寬闊的水面上,波光粼粼,眼前一片光亮,船行江面猶如置身仙境,破空而行。
江天隱約模糊吞沒了鎮江金山、焦山和北固山的身影,洪波卷起六朝的千年古音在回蕩。
魚龍等水族潛水的響聲打破這寂靜夜空,牛斗二星轉移,沉沉夜色未央。
長風破浪,瞬間已渡過鎮江,我卻仍心系著那里,情意綿長。
注釋
夜月:即月夜。
金波:指月光照映水面時的波光。
微茫:隱約模糊。三山:江蘇鎮江的金山、焦山和北固山。
六代:即六朝,建都于南京的東吳、東晉、宋、齊、梁、陳。
魚龍:泛指水族。
牛斗:牛宿和斗宿二星。
京口:即鎮江。
楚尾吳頭:楚、吳均為春秋時古國名,鎮江處于兩國交界處,故稱。
“夜月渡江”鑒賞
賞析
此詩寫在鎮江渡江時所見所感,宛如一幅清幽淡遠的月夜渡江圖。首聯直接進入詩題,寫滿天的月色、波濤翻滾的大江和扯滿風帆的行船;頷聯承前景而展開,寫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及聯想;頸聯則展示了水底魚龍和天上星斗的兩幅圖畫;尾聯寫船過鎮江后詩人心中的復雜情感。全詩幾乎都是寫景,只有后一句最后三個字才落實到言情上,但景中都滲透著情感。
首句“萬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白帆十幅,點綴于天空與水面之間。“破空行”三字下得極妙,堪稱神來之筆。水天一色,眼空無物,船行江面猶如天上,置身仙境,和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詩句“春水船如天上坐”意境很相似。
接下來的“微茫欲沒三山影,浩蕩還流六代聲。”兩句承前景而展開,氣象顯得十分雄闊,寫眼中所見,是現實。隨著船行,詩人放眼望去,一切都籠罩在夜幕之中。“欲沒”二字用得準確,寫出夜中景物隱約難辨的特點。對句寫耳中所聞,含有想象成份。這一句不僅寫出了長江的聲勢,也寫出了長江生命。盡管六朝金粉早已蕩滌罄盡,人事幾經滄桑,而長江依然不舍晝夜,流向大海。詩人取杜甫“不廢長江萬古流”之意,含有一種寓意深刻的理趣。
三聯遙應詩題“月夜”,向人們再展示兩幅畫圖:“水底魚龍驚靜夜,天邊牛斗轉深更。”這兩句在寫法上,都是以動襯靜,通過水底魚龍和天上星斗的“驚”和“轉”,暗示夜晚的寧靜,使得兩幅畫面呈現出安謐、和諧之美,蘊含著微觀的“變”與宏觀的“不變”的道理。
尾聯“長風瞬息過京口,楚尾吳頭無限情。”融敘述、寫景、抒情為一體,結得言有盡而意無窮。“長風”一詞,頗受詩家的青睞,不論是在北朝蕭愨的口中,還是在唐代李白的筆下,都是宏圖大志的象征。因此,作者在這里是語兼雙關,既用它形容疾風送舟的快速,又用它表現自身亢奮的心情。而“無限情”三字,則是對這次夜月渡江心態的總概括。
創作背景
本首詩的具體創作年份未詳,應是沈德潛在乾隆朝為官期間(1739—1750年),一次月夜返家、路過鎮江時所作。
沈德潛簡介
清代·沈德潛的簡介

沈德潛(1673~1769 )字確士,號歸愚,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詩人。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科,乾隆四年(1739)成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為葉燮門人,論詩主格調,提倡溫柔敦厚之詩教。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但少數篇章對民間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歸愚詩文全集》。又選有《古詩源》、《唐詩別裁》、《明詩別裁》、《清詩別裁》等,流傳頗廣。
...〔? 沈德潛的詩(3篇)〕猜你喜歡
水龍吟·落葉
曉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國凄涼早。蕭蕭漸積,紛紛猶墜,門荒徑悄。渭水風生,洞庭波起,幾番秋杪。想重涯半沒,千峰盡出,山中路、無人到。
前度題紅杳杳。溯宮溝、暗流空繞。啼螀未歇,飛鴻欲過,此時懷抱。亂影翻窗,碎聲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廬甚處,只應今夜,滿庭誰掃。
滿江紅·翠幕深庭
翠幕深庭,露紅晚、閑花自發。春不斷、亭臺成趣,翠陰蒙密。紫燕雛飛簾額靜,金鱗影轉池心闊。有花香、竹色賦閑情,供吟筆。
閑問字,評風月。時載酒,調冰雪。似初秋入夜,淺涼欺葛。人境不教車馬近,醉鄉莫放笙歌歇。倩雙成、一曲紫云回,紅蓮折。
白洋潮
故事,三江看潮,實無潮看。午后喧傳曰:“今年暗漲潮。”歲歲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師至白洋,陳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見潮頭一線,從海寧而來,直奔塘上。稍近,則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漸近,噴沫濺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無敢后先。再近,則颶風逼之,勢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盡力一礴,水擊射,濺起數丈,著面皆濕。旋卷而右,龜山一擋,轟怒非常,熗碎龍湫,半空雪舞。看之驚眩,坐半日,顏始定。
先輩言:浙江潮頭,自龕、赭兩山漱激而起。白洋在兩山外,潮頭更大,何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