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許州”譯文及注釋
譯文
池塘里流著清水,垂柳罨覆著平野。到處一片翠綠,滿眼都是生機。
使人覺得仿佛胡須眉毛都被染綠了,一路蟬聲陪伴我走過許州。
注釋
許州:今河南許昌。
決決:流水聲。陂(bēi)塘:池塘。
罨(yǎn):覆蓋。平疇:平整的田地。
行人:出行人。此處指自己。
“過許州”鑒賞
鑒賞
過許州時,詩人身處綿延百里的柳蔭道中,碧青的池水,翠綠的垂楊,周圍一片綠色,他甚至覺得連自己的胡須、眉毛也被這美好的景色染綠了,這使他感到十分賞心悅目。而一路知了的歡快叫聲,更增添了他的愉悅之情,使他非常輕松地在不知不覺中過了許州。
這首詩無論是寫自然景物,還是寫自己的真情實感,都是些類乎村夫野老之語從心底自然流出,沒有絲毫雕琢痕跡。但只要靜氣按節,密詠恬吟,就會涵濡深悟其妙,真可謂是“語淡而味終不薄”。第一句“到處陂塘決決流”,是從聽覺角度寫池塘美妙的流水聲。“決決”,流也,見《廣雅釋訓》,王念孫疏證:“《說文》:‘決,行流也。’重言之則曰‘決決’;‘決決’,水貌也。”韋應物的《縣齋詩》有“決決水泉動”之句,范成大的《喜雨詩》有“流渠決決繞幽居”之句。詩人用“決決”一詞來攀寫潺潺的流水聲,不僅窮其聲音,而且形神畢現,那種水流的狀態,如一群孩童你追我逐,如幾十只鴨子爭相戲水,嘩嘩的水聲和歡聲笑語相互融合,那的確是一幅非常絢麗的圖畫。而后兩句詩動靜結合,情景交融,是詩,也是畫,足以引人揚首展眉、心曠神怡。末尾一句,表達了詩人輕快的心情,聽著蟬聲好像忘掉了旅途的勞累。
創作背景
沈德潛在朝期間,他的詩深受乾隆皇帝的賞識,這一特殊地位使他的詩論和詩作,曾風靡一時,影響頗大。詩人路過許州(北周于穎川郡置許州,即今河南許昌),風光宜人,詩興勃發,寫下《過許州》一首。 ?
沈德潛簡介
清代·沈德潛的簡介

沈德潛(1673~1769 )字確士,號歸愚,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詩人。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科,乾隆四年(1739)成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為葉燮門人,論詩主格調,提倡溫柔敦厚之詩教。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但少數篇章對民間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歸愚詩文全集》。又選有《古詩源》、《唐詩別裁》、《明詩別裁》、《清詩別裁》等,流傳頗廣。
...〔? 沈德潛的詩(3篇)〕猜你喜歡
摸魚兒·詠蟲
古墻陰、夕陽西下,亂蟲蕭颯如雨。西風身世前因在,盡意哀吟何苦。誰念汝。向月滿花香,底用凄涼語。清商細譜。奈金井空寒,紅樓自遠,不入玉箏柱。
閑庭院,清絕卻無塵土,料量長共秋住。也知玉砌雕欄好,無奈心期先誤。愁謾訴。祇落葉空階,未是消魂處。寒催堠鼓。料馬邑龍堆,黃沙白草,聽汝更酸楚。
代扶風主人答
殺氣凝不流,風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遠,游子彌不歡。
依然宿扶風,沽酒聊自寬。
寸心亦未理,長鋏誰能彈。
主人就我飲,對我還慨嘆。
便泣數行淚,因歌行路難。
十五役邊地,三四討樓蘭。
連年不解甲,積日無所餐。
將軍降匈奴,國使沒桑乾。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
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
鄉親悉零落,冢墓亦摧殘。
仰攀青松枝,慟絕傷心肝。
禽獸悲不去,路旁誰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靜波瀾。
老馬思伏櫪,長鳴力已殫。
少年興運會,何事發悲端。
天子初封禪,賢良刷羽翰。
三邊悉如此,否泰亦須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