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簡介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華陰人(今陜西華陰)人,生于隋京師長安,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麼。隋文帝楊堅、獨孤皇后的次子,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開通永濟渠、通濟渠,加修邗溝、江南運河),營建東都洛陽,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因為濫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縊殺。唐朝謚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謚閔皇帝,其孫楊侗謚為世祖明皇帝?!度逶姟蜂洿嫫湓?0多首。
〔? 楊廣的詩文(44篇)楊廣的名句(0條)〕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楊廣生于大興(今陜西西安),史書稱:“美姿儀,少聰慧”。在北周時因父楊堅的功勛,被封為雁門郡公。
開皇元年(581年)封為晉王,官拜柱國、并州總管,時年十三歲。后又授任武衛(wèi)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等。
屢有戰(zhàn)功
開皇八年(588年)冬天,隋朝興兵平南朝的陳,剛二十歲的楊廣是領銜的統(tǒng)帥,真正指揮全軍的是高颎,在前線作戰(zhàn)的是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平陳后,進駐建康,殺掉了陳叔寶的奸佞之臣及寵妃張麗華,封存府庫,將陳叔寶及其皇后等人帶返隋京。班師后,楊廣晉封太尉。平陳之后因為隋朝政策有所偏差,江南各地叛亂。
此后,楊廣亦屢立戰(zhàn)功。開皇十年(590年),他奉命赴江南任揚州總管,與楊素一起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亂,楊素后封越國公。
楊廣從并州改鎮(zhèn)揚州,在鎮(zhèn)守江南期間為穩(wěn)定叛變局勢頗有成效、政績突出。同時他表現(xiàn)得作風簡樸、不好聲色、禮賢下士、謙恭謹慎,由此贏得了朝野贊頌和隋文帝夫婦的歡心。開皇末年,隋文帝夫婦和皇太子楊勇的矛盾爆發(fā),楊廣趁機而入爭奪儲位,博得了文獻皇后和右仆射楊素的支持。開皇二十年(600年),隋文帝廢黜長子楊勇,立次子晉王楊廣為皇太子。同年,突厥進犯,楊廣率軍出靈武,卻沒有俘獲而返回。楊廣即帝位后,以早年的軍旅生涯為基礎,對高句麗、吐谷渾和突厥發(fā)動了戰(zhàn)爭。
登基為帝
據《資治通鑒》載,在仁壽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臥病在床,楊廣于是寫信給楊素,請教如何處理隋文帝后事和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誤將楊素的回信送至了隋文帝手上。隋文帝大怒,隨即宣楊廣入宮,要當面責問他。正在此時,宣華夫人陳氏也哭訴楊廣在她來途中意圖非禮她,使隋文帝頓悟,拍床大罵:“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急忙命人傳大臣柳述、元巖草擬詔書,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為太子。楊廣得知后將柳述、元巖抓入獄,并讓右庶子張衡入隋文帝寢殿侍疾并將隋文帝周圍的侍從打發(fā)走。不久隋文帝便駕崩。
唐代人馬總在《通歷》中記載隋文帝被張衡“血濺屏風”,而趙毅在《大業(yè)略記》中記載隋文帝被張衡毒死。
不過初唐趙毅筆記《大業(yè)略記》記載容華夫人蔡氏為仁壽宮變女主角。楊廣“因色弒父”這種說法也被諸多近代史學家質疑,仁壽宮變也成為疑案。
楊廣繼位后,假傳隋文帝遺囑,逼迫楊勇自盡,將楊勇處死。還有親弟蜀王楊秀被他誣陷使用巫蠱詛咒隋文帝及幼弟漢王楊諒,被剝奪官爵貶為庶民軟禁于內侍省,后與諸子一起被軟禁,不得與妻子相見。
其弟漢王楊諒以討楊素為名,在并州起兵,楊廣派楊素鎮(zhèn)壓,楊諒降后被幽禁至死。此后不久,楊廣為翦除了對帝位的威脅,聽從云定興建議,于大業(yè)三年(607年)3月4日,誅殺侄兒長寧王楊儼、又把剩余的侄兒(楊勇諸子)安城王楊筠、安平王楊嶷、襄城王楊恪、高陽王楊該、建安王楊韶、潁川王楊煚、楊孝寶、楊孝范貶到嶺南,在路途中全部被處死。又處死了隋朝功臣宇文弼、賀若弼、高颎等人。
大隋盛世
大業(yè)元年(605年),營建東都,歷時十個月,每月征調民夫二百萬人。
東都在舊洛陽城之西,規(guī)模宏大,周長五十余里,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宮城是宮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處所在地。外郭城有居民區(qū)一百余坊,另有豐都市、大同市、通遠市等三大市場。
楊廣在營建東都的同時,又下令開鑿大運河,造龍舟等各種船數(shù)萬艘,他游江都時所乘龍舟高四十五尺,闊五十尺,長二百尺,上有四層樓,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房一百二十間,下層為內侍居處。隋朝大運河以都城洛陽為中心,分為三大段,南抵余杭(杭州),北達涿郡(北京),全長2700公里。中段包括通濟渠與邗溝。通濟渠北起洛陽,東南入淮水。邗溝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陽(今江蘇淮安),南達江都(今揚州)入長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長江南岸之京口(今鎮(zhèn)江),南通余杭(今浙江杭州)。北段名永濟渠,南起洛陽,北通涿郡(今北京城西南)。
在教育制度上,楊廣開創(chuàng)科舉制,發(fā)展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的方法,增置進士科??婆e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終止,為古代中國的育才政策有很大的貢獻。政治上,他為了打破由關隴集團壟斷仕途的局面,重用了虞世基、裴蘊等南方集團官員。
軍事上,在即位前曾參與與突厥、契丹之戰(zhàn)事,皆有所獲。大業(yè)五年(609年),他親征平定吐谷渾,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楊廣親征吐谷渾后,又下詔征天下兵進攻高句麗。大業(yè)八年,隋軍出動一百一十三萬人,敗于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及平壤城(今屬朝鮮)下。次年再發(fā)兵圍攻遼東城。這時,在黎陽倉督運軍糧的楊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亂”,便乘機起兵反隋。楊廣被迫從遼東撤軍。楊玄感敗亡后,楊廣下令追究,共殺三萬余人,流徙六千余人。大業(yè)十年(614年),楊廣第三次發(fā)兵進攻高句麗,因隋末農民起義已遍及全國,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后只好議和收兵。大業(yè)十一年(615年),楊廣依例北巡長城,始畢可汗率兵將其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楊廣派人向始畢之妻、隋義成公主求救,義成公主遣使告知始畢“北邊有急”,加上隋朝援軍相繼抵達,始畢在九月撤圍而去。
民變四起
楊廣年年出巡,曾三游揚州,兩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每次出游都大造離宮。仁壽四年(604年)十一月,他為了開掘長塹拱衛(wèi)洛陽,調發(fā)今山西、河南幾十萬農民;次年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使丁男多達兩百萬人;自大業(yè)元年(604年)至大業(yè)六年(610年),開發(fā)各段運河,先后調發(fā)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諸郡的農民和士兵三百多萬人;大業(yè)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以東修長城,兩次調發(fā)丁男一百二十萬,役死者過半。總計十余年間被征發(fā)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平均每戶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慘象。
楊廣為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宮殿苑囿、離宮別館。其中著名的有顯仁宮、江都宮、臨江宮、晉陽宮、西苑等。西苑在洛陽之西,周圍二百余里,苑內有人工湖,周圍十余里,湖內有山,堂殿樓觀,布置奇巧,窮極華麗。隋煬帝常在月夜帶宮女數(shù)千人騎馬游西苑,令宮女在馬上演奏《清夜游》曲,弦歌達旦。煬帝游江都時,率領諸王、百官、后妃、宮女等一、二十萬人,船隊長達二百余里,所經州縣,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揮霍浪費的情況十分嚴重。
大業(yè)七年(611年),王薄率領民眾在長白山(今山東章丘東北)起義,隋末民變終于爆發(fā)。劉霸道、孫祖安、張金稱、竇建德等紛紛率領農民百姓起義,農民起義軍力量迅速發(fā)展而日益壯大起來。
大業(yè)九年(613年),農民起義不僅遍及山東、河北等地,而且發(fā)展到全國范圍。在大業(yè)九年上半年,平原、靈武、濟北、濟陰、北海等地均爆發(fā)農民起義,迅速高漲起來的農民起義給隋朝統(tǒng)治階級以沉重打擊。同年六月,楊玄感于黎陽起兵反抗楊廣,隋朝大軍從遼東撤回,向楊玄感展開攻擊,楊玄感的起兵很快失敗了,楊玄感自殺。隋朝殘酷鎮(zhèn)壓農民起義,擊敗盧明月、張金稱、高士達、劉元進,坑殺農民起義軍。而翟讓瓦崗寨、竇建德、杜伏威、林仕弘等農民起義軍則屢次擊敗隋朝大軍,發(fā)展壯大。楊廣想用血腥屠殺的恐怖政策恐嚇人民,反而使更多的人民參加到農民起義軍中去,“所在蜂起”,“官軍不能討,以至隋亡”。農民起義發(fā)展為全國規(guī)模。楊廣妄圖遏止起義力量發(fā)展,下令各地郡縣、驛亭、村塢筑城堡,將民眾遷往城堡中居住,于近處種田,以圖控制。他不愿正視農民起義蓬勃發(fā)展的現(xiàn)實,身邊的佞臣也不以實情相告,謊稱造反的農民“漸少”。
身死國滅
大業(yè)十二年(616年)七月,楊廣從洛陽去江都。次年四月,李密率領的瓦崗軍逼圍東都,并向各郡縣發(fā)布檄文,歷數(shù)楊廣十大罪狀。
大業(yè)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淵在晉陽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長安,擁立楊侑為皇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
楊廣在江都卻越發(fā)荒淫昏亂,命王世充挑選江淮民間美女充實后宮,每日酒色取樂;又引鏡自照,預感末日將到,銳意盡失的楊廣晚年常引鏡自照,對蕭后和臣下說:“好頭頸,誰當斫之!”
楊廣晚年,既沒有像陳后主那樣做個長城公,也沒有把帶在身邊的毒藥派上用場。大業(yè)十四年(618年)三月,楊廣見天下大亂,已心灰意冷,無心回北方,命修治丹陽宮(今南京),準備遷居那里。從駕的都是關中衛(wèi)士,他們懷念家鄉(xiāng),紛紛逃歸。這時,虎賁郎將元禮等,與直閣裴虔通共謀,利用衛(wèi)士們思念家鄉(xiāng)的怨恨情緒,推宇文述的兒子宇文化及為首,發(fā)動兵變,楊廣聞變,倉皇換裝,逃入西閣。被叛軍裴虔通、元禮、馬文舉等逮獲,楊廣欲飲毒酒自盡,叛軍不許,遂命令狐行達將其縊弒,時年五十歲。楊廣造成的大亂,是華夏人口銳減到兩百余萬戶。
這個雄心勃勃的帝王,死后連個像樣的棺材也沒有用上,由蕭后和宮人拆床板做了一個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宮的流珠堂下。后陳棱集眾縞素,為楊廣發(fā)喪,備儀衛(wèi),改葬于吳公臺下,衰杖送喪,慟感行路。
楊廣遇弒的消息傳到洛陽,洛陽群臣擁立楊廣之孫越王楊侗為帝,史稱皇泰主,楊侗追謚楊廣為明皇帝,廟號世祖,農民軍領袖竇建德追謚楊廣為閔皇帝,同年,李淵逼迫傀儡楊侑禪讓,建立唐朝,追謚楊廣為煬皇帝。不久,洛陽權臣王世充逼迫楊侗禪讓,隋朝正式滅亡。
唐朝平定江南后,于貞觀五年(631年),以帝禮改葬于雷塘。
文學才華
隋煬帝楊廣愛好文學藝術,曾命臣下將禁中秘閣之書,抄錄副本,分為三等,藏于洛陽觀文殿的東西廂書庫中,又在殿后另筑二臺,聚藏魏以來的書法名畫。
隋煬帝少好學,喜歡詩文。其文初學庾信。為晉王時,召引陳朝舊官、才學之士柳鈇、虞世南等100余人,“以師友處之”(《北史·柳鈇傳》),于是愛好梁陳宮體。由于他曾親歷塞上,遠征遼東,故詩中描寫的自然景物和戎馬生活,也有其實踐基礎。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边@是隋煬帝在西巡時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成為千古名篇?!巴ㄊ讱怏w強大,頗有魏武之風?!焙蟠娜藢λ娖脑u價極高?!盎煲荒媳?,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鄭振鐸評:“(楊)廣雖不是一個很高明的政治家,卻是一位絕好的詩人”,“他雖是北人,所作卻可雄視南士。薛、盧之輩,自然更不易與他逐北。像他的《悲秋》,又像他的《春江花月夜》都是置之梁祖、簡文諸集中而不能辨的。又有‘寒鴉飛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的數(shù)語,曾為秦觀取入詞中,成為絕妙好詞?!蓖醴蛑u隋煬帝《泛龍舟》曰:“神采天成,此雷塘骨少年猶有英氣。”隋煬帝《江都宮樂歌》形式上已經十分接近七律,可謂七律之祖。隋煬帝的詩歌地位不可小視,他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能在百年陳梁詩音靡靡之中,恢復漢民族的詩歌的風骨與精神實屬難得。可以說他開創(chuàng)了“盛唐之音”的輝煌大氣的陽剛之美,“濟蒼生” “安社稷” 一直是盛唐詩歌的重要精神他可謂唐詩之祖?!端鍟そ浖尽分洝稛奂?5卷,《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事跡見《隋書》本紀。
隋煬帝詩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亡國之君,多被毀譽。他“好學,善屬文”,并寫得一手好詩。其中較有名的有《春江花月夜》二首。
隋煬帝開汴渠時曾作《水調歌》,流傳千古。
凡讀過詩文的人,幾乎都知曉唐代張若虛寫有名篇《春江花月夜》,但少有人知道楊廣在張若虛之前早就寫有《春江花月夜》。這詩題原為陳后主所創(chuàng),但原詞早已失傳。楊廣曾以此題作曲。據文獻記載,他在宮中制作了許多新聲樂府,“辭極淫綺”,“哀音斷絕”。但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并非像某些文獻所載“詞無淫蕩”,而是“并存雅體,歸于典制”(《隋書·文學傳序》)。其中許多頗有些剛健的佳句,多數(shù)詩作都很講究對仗和聲韻和諧。并不濃艷,而是雅味正聲。且看他的《春江花月夜》其一: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四句兩聯(lián),特有貫珠之妙。這是本題現(xiàn)存最早的兩首之一。
其后才有唐朝張若虛的同題詩《春江花月夜》。但張若虛是擬題作詩,已非原有曲調。如果把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與楊廣的《春江花月夜》相比,可清楚地看出其描寫春江花月夜景是受到本篇啟示的。
從楊廣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其詩歌風格是麗而不艷,柔而不淫,有正言之風,雅語之氣。從他的現(xiàn)存另一首《夏日臨江》亦可看出此風。
夏潭蔭修竹,高岸坐長楓。
日落滄江靜,云散遠山空。
鷺飛林外白,蓮開水上紅。
逍遙有余興,悵望情不終。
張溥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隋煬帝集》中云:“陳隋文哀,帝王有作,與眾同波”。南朝至隋,帝王詩中不作王霸之語,而與民間詩人同一風格,確是一種良好的風氣。楊廣詩風功不可沒。對楊廣的評價將隨著人們認識不斷提高和對歷史背景深入了解,必將還楊廣一個公正的評說的!
陵寢墓地
發(fā)現(xiàn)
2013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qū)一處房地產項目施工時發(fā)現(xiàn)了兩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顯示墓主為隋煬帝楊廣。另一座的發(fā)掘剛剛開始,專家推測墓主很可能是隋煬帝的皇后蕭氏。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專家2013年4月12日在揚州召開論證會,認可了這一論斷。
在已發(fā)掘的一座墓中,出土了銅制的銜環(huán)鋪首,以及金鑲玉腰帶,而表明墓主身份的鐵證則是墓志,銘文清楚寫著“隋故煬帝墓志”等字樣,表明墓主為隋煬帝楊廣。
這兩座墓的占地面積分別只有二三十平方米,遠遠達不到帝陵所應有的規(guī)模和氣勢,更不符合楊廣好大喜功的個性,這主要與他的死因有關。公元618年,隋煬帝巡幸揚州期間,禁衛(wèi)軍發(fā)動兵變,推舉重臣宇文化及為首領,并縊死了楊廣。墓志銘文記載墓主去世時間為“大業(yè)十四年”,即公元618年,與史實相符。
2013年11月16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在揚州組織召開揚州曹莊隋唐墓葬考古發(fā)掘成果論證會,中國考古界權威專家黃景略、徐光翼、王巍、趙輝、劉慶柱、信立祥、焦南峰、付清遠、王學榮等10余人參加了論證會,專家一致確認,揚州曹莊隋唐墓葬為隋煬帝墓,是隋煬帝楊廣與蕭后最后的埋葬之地。
考證
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淵下令將隋煬帝陵遷到雷塘。公元648年,蕭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將其尸骨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正是根據上述史料,專家推測另一座墓的墓主應為蕭皇后。
此前公布的省級文保單位隋煬帝陵,位于邗江區(qū)槐泗鎮(zhèn)槐二村。這種誤判之所以出現(xiàn),在于唐代以后隋煬帝陵漸漸荒蕪,不為人知。清嘉慶年間,大學士阮元經考證認為,今槐二村的一處大土墩為隋煬帝陵,于是出資修復,并囑托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寫墓碑。20世紀80年代以后,該處經過多次整修,成為揚州著名的旅游景點。但此次考古發(fā)現(xiàn),還原了歷史真相,確定了隋煬帝陵墓的真正所在。
步虛詞二首 其一
洞府凝玄液,靈山體自然。俯臨滄海島,回出大羅天。
八行分寶樹,十丈散芳蓮。懸居燭日月,天步役風煙。
躡記書金簡,乘空誦玉篇。冠法二儀立,佩帶五星連。
瓊軒觶甘露,瑜井挹膏泉。南巢息云馬,東海戲桑田。
回旗游八極,飛輪入九玄。高蹈虛無外,天地乃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