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譯文及注釋
譯文
拄杖站在池塘邊,西風(fēng)拂過,托著殘葉的荷柄微微傾斜。
突然看到這一派秋景蕭瑟中,一枝荷花迎風(fēng)開放。
注釋
西風(fēng):指秋風(fēng)。
“池上”鑒賞
賞析
張光啟生活于明末清初,入清,隱居不仕,享年八十馀。從這首小詩的內(nèi)容來看,寫此詩時(shí),他已是策杖而行的老人,但耳聰目明,身體尚健。
在一個敗荷零落的秋日,詩人拄杖獨(dú)自站在荷塘邊,秋風(fēng)一過,無數(shù)托著殘葉的荷柄隨之鼓斜傾倒。但是,他再舉目遠(yuǎn)望,只見滿目凋零的球景中,卻有一朵新開的荷花突兀的闖進(jìn)了他的視線,他不眼前一亮,心中激動之情不以言表。詩人不說一朵花而說“一枝花”,這表明他注意到的,不只是花朵,而且還有花枝。在眾芳搖落、荷柄斜倒映襯下,挺直的花枝托著鮮花,不僅美艷,而且顯出一種不為環(huán)境所左右的獨(dú)立不羈的精神。詩人直接描畫出的是殘荷中的一枝新花,誰又能說詩人不是在借以歌頌這樣一種不屈不撓、無所畏懼的精神呢?
本詩前后對照鮮明,如果說,讀前兩句詩,我們心中可能生出對詩人老境凄涼的同情,那么,當(dāng)讀到后兩句時(shí),就只有對作者堅(jiān)貞不屈、不折不撓的精神的欽佩之情了。張光啟無意于為自己畫像,但這首小詩卻成了詩人晚年極為生動傳神的一幅小照。
猜你喜歡
田家即事
蒲葉日已長,杏花日已滋。
老農(nóng)要看此,貴不違天時(shí)。
迎晨起飯牛,雙駕耕東菑。
蚯蚓土中出,田烏隨我飛。
群合亂啄噪,嗷嗷如道饑。
我心多惻隱,顧此兩傷悲。
撥食與田烏,日暮空筐歸。
親戚更相誚,我心終不移。
從軍詩五首·其三
從軍征遐路,討彼東南夷。
方舟順廣川,薄暮未安坻。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暉。
蟋蟀夾岸鳴,孤鳥翩翩飛。
征夫心多懷,惻愴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寢,此愁當(dāng)告誰。
身服干戈事,豈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茲理不可違。
過陰山和人韻
陰山千里橫東西,秋聲浩浩鳴秋溪。
猿猱鴻鵠不能過,天兵百萬馳霜蹄。
萬傾松風(fēng)落松子,郁郁蒼蒼映流水。
六丁何事夸神威,天臺羅浮移到此。
云霞掩翳山重重,峰巒突兀何雄雄。
古來天險(xiǎn)阻西域,人煙不與中原通。
細(xì)路縈紆斜復(fù)宜,山角摩天不盈尺。
溪風(fēng)蕭蕭溪水寒,花落空山人影寂。
四十八橋橫雁行,勝游奇觀真非常。
臨高俯視千萬仞,令人凜凜生恐惶。
百里鏡湖山頂上,旦暮云煙浮氣象。
山南山北多幽絕,幾派飛泉練千丈。
大河西注波無窮,千溪萬壑皆會同。
君成綺語壯奇誕,造物縮手神無功。
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
遙思山外屯邊兵,西風(fēng)冷徹征衣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