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風水洞作”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地、水、風、火從來都是所在充滿的,這里風水絕佳,又有什么可疑的呢!這是故意讓我寫詩贊美的吧。各種幽雅的花香氣四溢,飄到了整個山澗、山谷之中,潭中秋天的水草似乎在隨風起舞,水面上漾起細小而成圈的波紋。
洞中清美的泉水要是借給盧仝泡茶喝,他一定會覺得兩腋習習生風,有飄飄欲仙之感,這樣,恐怕他連天仙都不會戀慕了。還煩請流水把我送回家。高峰上只剩下將要落山的太陽,草叢中的露水已經沾濕了我的衣裳。
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唐教坊曲。原用以歌詠水仙,故名。又名《雁兒歸》、《瑞鶴仙令》等。雙調小令,平韻格。
風水洞:《詩集》王文誥注引《杭州圖經》:“洞去錢塘縣舊治五十里,在楊村慈巖院。洞極大,流水不竭,洞頂又有一洞,清風微出,故名曰風水洞。”
四大:佛教以地、水、火、風為四大。認為此四者廣大,能產生出一切事物和道理。
寒藻:指秋天的水藻。淪漪(戶衣):《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chún)兮,河水清且淪漪。”淪,細小而成圈的水紋。漪,語氣詞。
玉川:唐詩人盧仝(tóng),號玉川子。兩腋:.兩邊胳肢窩。盧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云:“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憑:煩請。
“臨江仙·風水洞作”鑒賞
賞析
上片著重寫風水洞中清美的境界。開頭兩句緊扣題目中“風水”二字落筆,以議論領起全詞:“四大從來都遍滿,此間風水何疑!”這是用佛家的眼光觀照自然,是對“風水洞”之所以得名的一種詮釋。毫無疑問,這是詞人接受了佛家宇宙觀的一種體現。詞人仿佛接觸到了“源頭活水”由此獲得了創作的靈感:“故應為我發新詩。”而后著力寫詞人在風水洞發現的別具美感的景物:“幽花香澗谷,寒藻舞淪漪。”這兩句扣住了風水洞“流水不竭”、“清風微出”的特點,結合著詞人的視覺感受和嗅覺感受,寫出了一個藏嬌蘊秀、清美絕人的境界,多少也帶有“妄意覓桃源”(《風水洞二首和李節推》詩)的思想傾向。
下片自抒所感,并寫出出洞后所見。“借與玉川生兩腋,天仙未必相思。”這兩句是想象,是夸張,實際上表達了對風水洞中“水”的極度贊賞,又很有幽默感。以下轉到寫出洞歸來。“還憑流水送人歸”一句,承上轉下,點出一個“歸”字,而且運用擬人手法,把“流水”以至風水洞都寫得富有人情味,詞人此行的滿足和快樂也就見于言外了。篇末兩句承上“歸”字,寫歸途中的景物“層巔余落日,草露已衣。”詞人通過景物描寫,表明己到了傍晚時分,詞人白天在風水洞逗留的時間之長,就可想而知了。倘若仔細品味,夕露“沾衣”的話興許還另有一層深意在。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五首》之三中描寫了自得其樂的勞動生活,后半首寫道:“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該詞在模山范水與紀游之外,還隱隱流露出超脫的審美趣味以及對人生自由境界的追求。
全詞由游覽而至生出歸田園的意向,結尾處意蘊深厚,既是情緒流程的歸宿,也是詞人的終生追求。寫景、抒情、議論都是詩歌創作中常見的表現方法,該詞將寫景、抒情、議論結合了起來,也可以說是詞的詩化的一個具體表現。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八月,蘇軾游風水洞,被風水洞的美景所吸引,作該詞描敘游覽的經歷和感受。 ?
蘇軾簡介
宋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蘇軾的詩(156篇)〕猜你喜歡
念奴嬌·登旸臺山絕頂望明陵
登臨縱目,對川原繡錯,如襟接袖。指點十三陵樹影,天壽低迷如阜。一霎滄桑,四山風雨,王氣消沈久。濤生金粟,老松疑作龍吼。
惟有沙草微茫,白狼終古,滾滾邊墻走。野老也知人世換,尚說山靈呵守。平楚蒼涼,亂云合沓,欲酹無多酒。出山回望,夕陽猶戀高岫。
從軍詩五首·其三
從軍征遐路,討彼東南夷。
方舟順廣川,薄暮未安坻。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暉。
蟋蟀夾岸鳴,孤鳥翩翩飛。
征夫心多懷,惻愴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寢,此愁當告誰。
身服干戈事,豈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茲理不可違。
游媚筆泉記
桐城之西北,連山殆數百里,及縣治而迤平。其將平也,兩崖忽合,屏矗墉回,嶄橫若不可徑。龍溪曲流,出乎其間。
以歲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積雨始霽,溪上大聲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樅、槐、楓、栗、橡,時有鳴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援石而登,俯視溶云,鳥飛若墜。
復西循崖可二里,連石若重樓,翼乎臨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識,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樹,蔭數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書其上,曰:“媚筆之泉”。泉漫石上,為圓池,乃引墜溪內。左丈學沖于池側方平地為室,未就,要客九人飲于是。日暮半陰,山風卒起,肅振巖壁榛莽,群泉磯石交鳴,游者悚焉,遂還。
是日,姜塢先生與往,鼐從,使鼐為記。
高陽臺·將反魏塘疏香女子亦以次日歸吳下置酒話別離懷惘惘
暗水通潮,癡云閣雨,微陰不散重城。留得枯荷,奈他先作離聲。清歌欲遏行云住,露春纖、并坐調笙。莫多情,第一難忘,席上輕盈。
天涯我是飄零慣,任飛花無定,相送人行。見說蘭舟,明朝也泊長亭。門前記取垂楊樹,只藏他、三兩秋鶯。一程程,愁水愁風,不要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