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詠梅”譯文及注釋
譯文
馬追趕,香微吹,路遙遠,沙籠罩,月淡照,炊煙斜。渡水清徹映照著美艷的梅花。倒垂著的綠枝,深寒的鳳棲在上頭。
鳳棲在寒枝上與綠樹相映。鮮艷梅花映照著透徹的清波。渡口斜煙,蒙著淡月,托著籠沙。遠遠的道上,微微的香氣,追趕著馬兒。
注釋
西江月:詞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詞調。
妍(yán)華:喻梅花美麗姿色。唐·李嶠《東飛伯勞歌》:庭前芳樹朝夕改,空駐妍華欲誰待。
倒綠:即幺鳳,亦名倒掛子。
華妍:同“妍華”。
“西江月·詠梅”鑒賞
賞析
上片,寫梅的生活環境,亦是寫朝云的生活環境。前三句,以七個景物疊印成一幅梅花盛開的背景圖:馬趁,香微,路遠,沙籠,月淡,煙斜,渡波等襯托著梅花開放,鮮艷迷人。“倒綠枝寒鳳桂”,描繪梅的形態,如幺鳳般。朝云自杭州來到惠州,成為一塵不染的詞人的最寵愛的妻妾,詞人對她的情感不言而喻。
下片,寫梅的凋謝,亦是悼念朝云的逝世。開頭二句,寫梅花的盛開,幺風與梅枝同綠。鮮艷的梅花又映照著透明的水波。再一次渲染了梅、幺鳳的青春麗色,即朝云的青春麗色。最后兩句,筆鋒一轉,環境變化,亦用六個景物來襯托著梅花凋謝、朝云英逝的凄涼氣氛:渡口邊呈現著的景象是“斜煙,淡月,籠沙”,還有那“遠路,微香,趁馬”。“微香”二字,特別醒目地告知讀者:梅已謝了,只剩下“微香”,暗示著王朝云也已遠走了,正在“趁馬”進入到另一世界。眷戀之情,盡在不言中。
這首詞是以“梅”格喻朝云。全詞,采用上片尾句字倒行的回文形式,構成了下片的另一情境。詞人沒有直接寫朝云,而是從梅—鳳—人的互喻象征意蘊,渲染了梅的紅葉,風的紅喙,以此襯托出朝云的紅顏。這種文體寫作起來,難度較大,但詞人非常自然地構成了新的意境,塑造了新的形象。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年)十一月,是時,東坡61歲。紹圣三年七月十五日,東坡侍妾朝云去世,他作下兩首梅花詞《西江月》予以悼念,這便是其中一首。 ?
蘇軾簡介
宋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蘇軾的詩(156篇)〕猜你喜歡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
春風嶺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
豈知流落復相見,蠻風蜑雨愁黃昏。
長條半落荔支浦,臥樹獨秀桄榔園。
豈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艷排冬溫。
松風亭下荊棘里,兩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嬌墮砌,月下縞衣來扣門。
酒醒夢覺起繞樹,妙意有在終無言。
先生獨飲勿嘆息,幸有落月窺清樽。
月上海棠·斜陽廢苑朱門閉
成都城南有蜀王舊苑,尤多梅,皆二百余年古木。
斜陽廢苑朱門閉,吊興亡、遺恨淚痕里。淡淡宮梅,也依然、點酥剪水。凝愁處,似憶宣華舊事。
行人別有凄涼意,折幽香、誰與寄千里。佇立江皋,杳難逢、隴頭歸騎。音塵遠,楚天危樓獨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