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簡介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北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宋太祖。出生于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涿州。年輕時曾經在少林寺學習武術。948年,投后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后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死后葬于鄭州鞏義宋陵之永昌陵。
〔? 趙匡胤的詩文(1篇)趙匡胤的名句(0條)〕散聞軼事
為人處事
一、宋太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于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范效應,而且深為后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二、與歷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創建的宋朝以其鮮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國文治盛世的頂峰,可謂中國君主專制史上的最開明的一個王朝,因此,盡管宋朝300年的基業中,長期積弱,但在民間卻享有盛譽,并對后世歷代產生深遠影響。
治國手段
趙匡胤雖然登上了皇帝寶座,但他卻不敢高枕無憂。通過這次兵變,他深刻地認識到,武將們在廢立皇帝、改朝換代方面有著非常大的能量。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將的身份和實力去推翻國君,其它將領不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推翻他嗎?想到這里,他不寒而栗。尤其使他感到威脅的,是一些聲望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將,為了防患于未然,趙匡胤決計拿他們開刀。
首先,太祖廢除了殿前都點檢一職,接著就導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喜劇。一日,禁軍大將石守信等奉召來到后花園,太祖設宴相待。酒過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狀,開口說道:“我要不是靠你們出力,到不了這個地步,但做皇帝太艱難了,實在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晚上都不敢安枕而臥啊!”石守信等忙問其故,太祖就說:“這不難知道,誰不想做皇帝呢?”石守信等一聽,驚恐萬狀,紛紛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不然!”太祖斷然說道,“你們雖無異心,然而倘若你們部下希求富貴,一旦以黃袍加你之身,盡管你不想做皇帝,能辦到嗎?”眾將一聽,都嚇得離席叩頭,請求太祖指示一條“可生之途”。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駒過隙,求富貴者,不過想多積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免遭貧乏而已。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出守地方,方多買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不可動的產業,同時多買些歌兒舞女,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再同你們結為婚姻之家,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不很好嗎?”眾將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齊下拜說道:“陛下關心臣等,真可謂生死而肉骨啊!”第二天都稱病職。太祖大喜,安排他們到地方做節度使。趙匡胤幾杯美酒,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大將專軍權的問題,被譽為“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成為千古佳話。
其他
1.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個翰林學士,名叫王著,原是后周的臣子,這時喝醉了酒,思念故主,當眾喧嘩起來。群臣大驚,都為他捏一把汗。太祖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風后面大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眾大哭,思念周世宗,應當嚴懲。太祖說:“他喝醉了。在世宗時,我和他同朝為臣,熟悉他的脾氣。他一個書生,哭哭故主,也不會出什么大問題,讓他去吧。”
2.趙匡胤有一次乘駕出宮,經過大溪橋時,突然飛來一支冷箭,射中黃龍旗。禁衛軍都大驚失色,太祖卻拍著胸膛說:“謝謝他教我箭法。”不準禁衛去搜捕射箭者。以后果然也就沒事了。
3.邯鄲一趙姓大戶人家,人稱趙員外。趙員外家境殷實,樂善好施,五代十國混戰時期,南征北戰的趙匡胤,戰傷累累,一次征戰邯鄲,戰傷加上傷寒病襲身,暈死在邯鄲火磨廟,幸被趙員外和家人救起,好生照料,尤其是趙家秘制的酥魚和酥魚湯,滋補強身,趙匡胤半個月恢復如常人,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開封府黃袍加身,登基做了皇帝后,念念不忘趙員外的救命之恩,親派嫡系大將石守信豪修趙府大院,官賜三品。趙匡胤多次提起,沒有趙員外,就沒有大宋江山。
4.趙匡胤雖是一員武將,卻很喜愛讀書,常手不釋卷。他跟從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時,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說,他用幾輛車運載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財寶。世宗派人去檢查;車中卻只有幾千卷書籍。世宗問他:“你是武將,要書有什么用!”趙匡胤回答說:“我沒有好的計謀貢獻給陛下,只能多讀些書以增加自己的見識。”趙匡胤稱帝后,也很尊重和重用讀書人。有一次,他遇到一個疑難問題,問宰相趙普,趙普回答不出。再問讀書人,學士陶轂、竇儀準確地回答出了,趙匡胤深有體會地說:“宰相須用讀書人!”對于讀書不多的文臣武將,趙匡胤也總是鼓勵他們要多讀書,以彌補自己的不足,趙普正是在他的鼓勵下才變得手不釋卷的。趙匡胤用人不問資歷。他一方面命令臣下要注意選拔有才能而缺少資歷的人擔當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隨時留心內外百官,見誰有什么長處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記在本子上。每當官位出缺,他就翻閱本子,選用適當的人去擔任。這又使臣下都致力于提高自己。 趙匡胤頗有膽略。在他稱帝之初,節度使的勢力很盛,驕橫難制。有一天,趙匡胤將他們召來,授給他們每人一把佩劍,一副強弓,一匹駿馬,然后他也單身上馬,不帶衛士,和這些節度使一起馳出皇宮。到了固子門的樹林之中,又與他們一起下馬飲酒。飲了幾杯酒以后,趙匡胤突然對他們說:“這里僻靜無人,你們之中誰想當皇帝的,可以殺了我,然后去登基。”這些節度使都被他的這種氣概鎮住了,一個個拜伏在地,戰栗不止,連稱“不敢,不敢”。趙匡胤再三詢問,他們嚇得只是埋頭不語。趙匡胤就訓斥他們說:“你們既然要我做天子,就應當各盡臣下的職責,今后不準再驕橫不法,目無天子!”節度使們都三呼萬歲,表示順從。
5.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后回師進入汴京皇宮時,見宮妃抱著一個嬰兒,就問是誰的兒子。回答說是周世宗子。當時,范質、趙普、潘美都在一旁,趙匡胤問他們怎么處理。趙普等回答說:“應該除去,以免后患。”趙匡胤說:“我接人之位,再要殺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這嬰兒送給潘美撫養,以后也沒再問起過,潘美也一直沒有向太祖提起這嬰兒。這嬰兒成人后,取名惟吉,官至刺史。
6.陳橋驛在陳橋和封丘(均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處)之間。趙匡胤兵變時,陳橋守門官閉門防守,不放趙匡胤軍通過。趙匡胤只得轉道封丘,封邱守門官馬上開門放行。趙匡胤即帝位后,反而晉升了陳橋守門官的官職,稱贊他忠于職守,并斥責封丘守門官臨危失職,將他斬首。
7.趙匡胤喜歡在后園彈鳥雀。一次,一個臣子聲稱有緊急國事求見,趙匡胤馬上接見了他。趙匡胤一看奏章,不過是很平常的小事,甚為生氣,責問他為什么要說謊。臣子回答說:“臣以為再小的事也比彈鳥雀要緊。”趙匡胤怒用斧子柄擊他的嘴,打落了他的兩顆牙齒。臣子沒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齒置于懷中。太祖怒問道:“你拾起牙齒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說:“臣無權告陛下,自有史官會將今天的事記載下來。”太祖一聽,頓然氣消,知道他是個忠臣,命令賜賞他,以示褒揚。
遺訓
趙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說為鐵塊上)刻下留給子孫的遺言,宋朝歷任皇帝在即位時,都必須拜讀這份遺訓;不過,這份遺訓至為機密,除了特定宮中人士之外,甚至連宰相都不知道。后來金朝打敗宋朝,占領皇宮時,才發現這份文件的存在。遺訓記載的內容有下列三點:
(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于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從柴家子孫與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舊黨爭當中失勢的官員并沒有被殺,還可能會隨著政局的演變由罷黜而回到中央這兩點就可以證明。趙匡胤溫厚的個性透過這個石碑遺訓,表現在整個宋王朝的政治上。
死亡謎案
斧聲燭影
趙匡胤靠“陳橋兵變”建立了大宋王朝,然后南征北戰、苦心經營,眼瞅著自己的地盤越來越大,天下一統的局面馬上就要形成,他卻在自己事業最鼎盛的時候,莫名其妙地駕崩了。按照封建王朝的慣例,這老皇帝死了,接他位子的一般都是他的兒子,大兒子趙德昭已經二十九歲了,也算是個壯漢了,接老爸的位子完全沒問題。但是趙匡胤死后第二天,大臣們卻發現坐上皇帝寶座的不是趙匡胤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這趙光義就是后來的宋太宗。
公元976年10月,太祖病倒,一切軍政人事都委托趙匡義代理。趙匡義白天處理朝政,晚上去萬歲殿探望兄長。癸丑日傍晚,天上下著大雪,趙匡義還在御書房批閱奏章。一個太監急匆匆地趕來傳旨,說皇上召他快快去萬歲殿。他連忙趕去,只見趙匡胤在床上氣喘急促,朝著他一時講不出話來,只是睜大眼望著門外,不知是什么意思。趙匡義命令在床邊侍候的太監退出。太監們在門外遠處站著,只聽見殿內似乎是太祖在和趙匡義說什么話,聲音隱約,時斷時續,難以聽清。過了一會兒,又見殿內燭光搖曳著映在墻上,時明時暗,象是趙匡義在躲閃著什么。接著有斧子戳地的聲響,繼而是太祖激動的聲音:“你好好去做!”這時,趙匡義跑到門口傳呼太監即速去請皇后,皇子前來。皇后、皇子趕來之時,太祖已經死去。據此,后人有種種猜疑,有的說趙匡義進殿后,趁太祖昏睡時去挑逗在旁陪侍的太祖妃子費氏。太祖醒來,見狀大怒,拋出斧子去擊趙匡義,趙匡義閃開,斧子戳地;有的說太祖覺得有鬼纏身,趙匡義替他舞斧驅鬼,所以有斧子著地之聲;有的認為是趙匡義謀殺太祖。至今這燭影斧聲仍為千年疑案。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自北宋開始,就已經有人懷疑趙光義是通過謀殺親哥手段上臺的,其中最著名的說法就是“斧聲燭影”謎案。那這“斧聲燭影”到底是怎么回事?趙匡胤究竟是壽終正寢還是被謀害的?
趙匡胤病逝,總歸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自己病死,一個是被他人殺害。我們如果把趙匡胤的死當作一個案子來看待的話,首先要給這個案子定性——到底是病死還是他殺?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得先用排除法,把趙匡胤因病去世的可能性排除掉。
病史
趙匡胤死于開寶九年十月,在駕崩前的一段時間里,史書上沒有留下任何有關他生病的記錄。有的觀眾可能要提問了,皇帝的身體健康情況是個人隱私,根本沒有必要寫到史書上搞得滿世界都知道。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啊,但是我告訴大家,不是這樣的。古代皇帝身邊總是跟著幾個專門記錄他言行的秘書,當然你叫他們史官也可以。這些人一天到晚別的事兒不干,就專門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然后再整理成冊,提供給專門機構存檔。而這之中,記錄皇帝的身體健康情況,是他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古代皇帝的健康情況不是個人隱私,而是典型的公眾事件,但凡有個頭痛腦熱的,往往要在史書上記一筆的;如果身體出現大問題,那還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絕對不能對歷史隱瞞。我們不用看別的王朝的皇帝,我們就拿北宋皇帝說事,趙匡胤之后的太宗、真宗、仁宗,什么時候身體出現問題了,史書上都記得清清楚楚,那史官為什么單單隱瞞趙匡胤的病歷?顯然不合情理。
只看趙匡胤沒有生病記錄還不行,要證明他這一年身體沒問題,我們還要找些旁證。開寶九年三月,趙匡胤跑到西京洛陽去祭祀天地,順便拜祭了祖宗的陵墓,尋訪了自己的故居。并且憑著超群的記憶力,居然準確地找到了自己小時候藏起來的玩具——一匹小石頭馬,四十多年前他怕別人搶去玩,就把這匹石馬埋在家門口的巷子里。四十多年前的事情,還記得清清楚楚,顯然腦子沒有糊涂,各項功能是正常的。
這還不算,他還在拜祭祖宗墳墓的時候,拉弓射箭,給自己選了塊墳地。據史料記載,這一箭竟射出400步的距離,宋朝時期的一步相當于一米半的樣子,趙匡胤射箭的距離如果換算成現在的計量單位,大概有600多米,一里多地,這一箭射得可真不近,沒有相當的膂力,那是絕對辦不到的。從洛陽回到開封后,趙匡胤也沒閑著。六月里,他步行跑到弟弟趙光義家里,看到弟弟家里吃水問題沒解決好,就親自下令在金水河安裝水車,把水直接車到弟弟家里,在工程進行的過程中,他還多次到工地檢查工程進度。七月里,他不僅跑到趙光義家里驗收了一下自來水工程,就在這個月之內,他還到另外一個弟弟趙廷美家里跑了三次。趙匡胤如果有個什么病啊災啊的,他也不可能在開封城最熱的月份里,這么頻繁地到處串門去啊。
最離奇的是,就在趙匡胤駕崩的十多天前,他還高興地專門去視察了京城的部隊,觀看了士兵們的攻城演習。開封城的十月已經不暖和了,他還能在寒冷的條件下去觀摩部隊訓練,沒有一個好身體,這事也是做不來的。
這些證據往桌面上一放,趙匡胤因身體不好而去世的說法就站不住腳了。我們離“斧聲燭影”的真相就更近了一步。
自殺
趙匡胤會自殺嗎?
就算是身體棒棒的,那趙匡胤會不會自殺?這個事情聽起來比較荒謬,但是無論中國還是歐洲,皇帝自殺不是沒有先例。但是為了徹底揭開趙匡胤死亡之謎,我們還是把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拿出來分析一下。
人類自殺的理由千奇百怪,但是有兩個最為常見,第一個是身體出現沒法治療的大病,喪失生活信心,想來想去還是死了比較好過一點。比如初唐大詩人盧照鄰,就是因為身體久病不愈,實在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跳水自殺了。通過上面的分析,趙匡胤是不存在這種情況的,能射箭、能串門、能觀摩軍事演習,那身體絕對差不了。
那另外還有比較常見的一種自殺原因,要么遇到挫折抑郁了,或者現實壓力太沉重了,實在沒有辦法去面對,比如明朝最后一個皇帝崇禎,人家李自成打到家門口了,自己想打打不過,想跑跑不了;古羅馬著名的暴君尼祿,被元老院宣布是“人民公敵”了,是個人就可以抓住他殺了他——曾經的權力、曾經的榮耀,統統被剝奪得一干二凈,神馬都成了浮云了,幸福指數歸零了,干脆吧,自殺。
那趙匡胤在開寶九年的幸福指數怎么樣呢?首先,到這一年,他已經當了十七年的皇帝了,大宋王朝之前的整個五代,共有十三個皇帝,平均在位時間才四年多,和美國大選差不多,這里面還沒有一個做得像他一樣長久,可以說,趙匡胤每多當一天皇帝都誕生了一個新紀錄,他有什么好抑郁的?而且這年正月,南唐后主李煜“垂淚對宮娥”,哭哭啼啼地被大宋的部隊押到開封,趙匡胤醞釀了多年,終于把南唐這塊大肥肉放到碗里,對一個皇帝來說,還有什么比征服敵對政權更開心的事情?二月里吳越國王錢俶親自來朝見趙匡胤,趙匡胤當了17年皇帝,錢俶是第一個沒有通過戰爭手段逼迫,而主動進京朝見的割據政權首領。放眼望去,江南的大片土地,基本上都納入大宋朝的版圖了,趙匡胤覺得心情特別舒暢。
再加上頭年里,遼國那邊不斷地向大宋政權拋媚眼,宋遼兩國雖然沒有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但多年以來之間那種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削弱了,相對而言,大宋當時的國際環境比剛成立之初寬松多了。剛剛建立宋朝的時候,四周遍布敵對政權,搞得他經常晚上失眠,他曾因為睡不著覺,半夜跑到大臣家里去嘮嗑,向人家抱怨“一榻之外,皆人家也”,意思是,自己只有一張床那么丁點大的地方,周圍都是敵人。現在不同了,十八年的南征北戰——他終于有張大床,可以睡個安穩覺了。如果說趙匡胤這個時候沒有幸福感,除非他是個火星人。
關于趙匡胤的死,《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于世,認為“趙匡胤被趙光義所殺”。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開國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當了17年天子,就稀里糊涂地死了。976年,他剛剛50歲。雖說,官修《宋史》對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種各樣的遮掩和粉飾,但仍通過形形色色的破綻證明:趙匡胤是被親弟弟趙光義謀殺的。
宮廷疑案,玄機重重,未能躬逢其盛的后人,只能在故紙堆里摸“狐貍尾巴”。老謀深算的趙光義怎么能躲開這些窮追猛打的詰問呢?說他是“竊國大盜”,自然有幾分道理。
他殺
趙匡胤之死,趙光義的嫌疑最大。
《宋史·本紀》熱情洋溢地贊頌這哥兒倆如何情深意長、肝膽相照。趙光義病了,趙匡胤親自到床頭去服侍,燒艾草熱灸的時候,哥哥惟恐燙壞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燒幾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
趙匡胤常對身邊的近臣夸贊趙光義說:我這位兄弟,降生的時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樣,仔細瞧瞧,他龍行虎步,威風凜凜,將來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還謙虛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宋朝皇帝怎么了?“一把手”居然給“二把手”拍馬屁!令世人狐疑的是,春秋鼎盛、耳聰目明的趙匡胤,竟然在一夜之間暴亡?好端端一個男子漢,為什么說沒就沒了呢?
官方的記錄非常潦草:“癸丑夕,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殯于殿西階……”至于死因,壓根兒沒提。坊間的猜測五花八門:有的說,死于飲酒過度,還有的說,因腹下腫瘡發作而病亡……其實,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趙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趙光義。《湘山野錄》中記載,趙匡胤死前一晚,天氣極寒,他跟趙光義飲酒,倆兄弟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該留宿內廷的趙光義卻廝守在皇帝身邊。
當夜,趙匡胤發出莫名其妙的呼喊聲,且傳出“燭影斧聲”。《燼余錄》甚至想出了花蕊夫人與趙光義的奸情。諸多不正常疑點暴露在那個太祖駕崩之夜。趙匡義即位后,親自主持編修《太祖實錄》,并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內容。即便這樣,他本人還是不太滿意。為了一位死去皇帝的“起居注”,至于費這么大勁嗎?真是欲蓋彌彰,越描越黑。
《太祖實錄》忽然冒出了所謂“金匱預盟”,趙匡胤篡位的政治基礎游移、曖昧,難以服人。
《宋史》把這份神秘的“金匱預盟”描繪得有鼻子有眼——杜太后是個通情達理的女人,病危前,她把趙匡胤和丞相趙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遺囑”。太后認為,趙宋之所以能獲取后周的江山,就是因為周世宗任用了一個小孩子當皇帝,如果是一位壯年英武的君主,絕不會出現“陳橋兵變”。
為了不讓這種慘痛的歷史重演,為了維護趙宋億萬年社稷,太后責令趙匡胤必須選擇一位“長君”做接班人。趙匡胤痛痛快快地答應了。太后自然非常滿意,遂命趙普白紙黑字記錄下來,并把這份政治遺囑當作“基本國策”珍藏在黃金寶柜里。倘若果真如此,也算趙光義正大光明。偏偏所謂“金匱預盟”的來歷非常曖昧。這可是出師有名的鐵證啊!趙光義登基,不可能無視“金匱預盟”。
想想吧,誰肯把“你辦事,我放心”的“尚方寶劍”藏進胳肢窩里?有趣的是,《太祖實錄》第一次編修的時候,居然未對這件重大事件做絲毫記載。《宋史》販賣的“金匱預盟”,是后來才加進去的。
仔細分析,趙光義的政治騙術漏洞百出。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只有35歲,身體倍兒棒。趙匡義剛剛23歲,比哥哥家的兒子成熟不了多少。那時,趙匡胤的次子德昭已經11歲,四子德芳也3歲了。問題是,趙匡胤并不是立刻就死,誰知道將來會怎么樣呢?也許還能享國十年、二十年……何必火急火燎地安排接班人呢?
即使趙匡胤幾年后去世,也不會出現后周柴世宗七歲孤兒斷送江山的局面。杜太后是個明白人,絕不可能出此下策。況且,“金匱預盟”是趙匡義登基5年后,趙普才密奏。這種驢唇不對馬嘴的解釋,也只能糊弄外星人。
迫不及待地更改年號,大有造成既成事實的嫌疑。
按理說,老皇帝去世,新君一般繼續沿用舊有年號,直到第二年,才啟用新紀元。可是,趙光義根本顧不得這些“媽媽令”,還沒等到這一年結束,就換上了自己的年號。他冒天下之大不韙,把僅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
這種打破常規的險招兒,已將自己推上了輿論的審判臺。他的動機只有一個:搶先為自己“正名”。惟恐皇帝大位被誰搶了去。提前改元的做法,遭到了史官的公開批評,《宋史·太宗本紀》拽住了趙光義的幾條“小尾巴”,提前更改年號這件事名列第一。
趙光義剪除后患,將“金匱預盟”所覆蓋的接班人一網打盡。
即便確實存在所謂“金匱預盟”,這份文件的核心無非是提供了“兄終弟及”的合法根據。說白了,哥哥死了,兄弟干,就是不能讓給小崽子。那么,有朝一日趙匡義撒手人寰,身后怎么安排,皇帝大位會不會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轉而回到趙匡胤的子嗣手里?
為鏟除后患,趙光義不惜對至親骨肉大開殺戒。先說趙匡胤那一枝,“太祖四子:長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也就是說,最大的潛在對手是年長的德昭、年幼的德芳。再說自己的兄弟,唯一的競爭對手就是弟弟——秦王趙廷美。“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趙光義親自導演,將親弟弟趙廷美、親侄子趙德昭、趙德芳一一逼上絕路。
結果,趙廷美被貶房州,38歲抑郁而終;趙德昭被逼自殺,年滿30歲;趙德芳像老爹一樣,不明不白得暴病而死,年僅2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