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浚簡介

丘浚(1418~1495)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學家、史學家、經(jīng)濟學家和文學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字仲深,號深庵、玉峰、別號海山老人,瓊州瓊臺(今屬海南)人。景泰五年進士,歷官經(jīng)筵講官、侍講、侍講學士、翰林學士、國子臨祭酒、禮部侍郎、尚書、纂修《憲宗實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等職。丘浚學問淵博,熟悉當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覽不輟,研究領域涉政治、經(jīng)濟、文學、醫(yī)學等,著述甚豐,同海瑞合稱為“海南雙壁”。
〔? 丘浚的詩文(3篇)丘浚的名句(0條)〕故居
丘浚故居位于金花路三巷9號,院門口懸掛著由國家文物局著名古建筑專家、書法家羅哲文題寫的四個大字“丘浚故居”。金黃色的字體在黑底的反襯下熠熠生輝。現(xiàn)存“可繼堂”和前堂兩進,前堂面闊3間,進深4椽,單檐硬山式簡板布瓦頂,通高4米,可維堂面闊3間,進深13椽,單檐硬山式簡板布瓦頂。
丘浚于明永樂十九年十一月初十生于故居正屋。丘浚故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距今已有640多年的歷史。曾為多進式院落,規(guī)模最大時有“丘民十八屋”之說。
據(jù)說,當丘浚7歲,其兄丘源9歲時,父親丘傳去世,年幼的兄弟靠祖父丘普撫養(yǎng)。丘普想到自己年老失去獨子,雙孫依偎膝下,百感交集,寫了“嗟無一子堪供老,喜有雙孫可繼宗”的聯(lián)句掛于楣兩邊。丘浚成名后,追念乃祖對他們兄弟的期望,寫了一篇《可繼堂記》這篇記文,充滿了丘浚追及先人,不忘根本和對后輩殷切期待的激情。從此,可繼堂名揚天下,余韻至今。
丘浚在世時,下田村(金花村)常常車來轎往,地方官員以及抵瓊顯要時有拜訪。丘浚謝世后乃至清代,可繼堂風光不衰,故居門外的華表,朝廷旌建丘母李太夫人牌坊,吸引眾多行人觀瞻,可繼堂成為金花村乃至海南人的驕傲。
民國以來,海南政局動蕩,戰(zhàn)火不息,丘浚后人四處謀生,其故居呈現(xiàn)衰敗氣象。解放后,府城地區(qū)人口逐漸增多,昔日丘宅門前寬闊的空地,已被居民住房所覆蓋。華表和牌坊已蕩然無存,丘浚遺物,包括皇上恩賜的龍碗、玉簪、朝笏、文稿,墨跡、繪像等,也已不知去向。到20世紀90年代初,丘浚故居已破敗不堪。1994年6月,瓊山市人民政府對丘浚故居投資130多萬元按現(xiàn)存原貌進行修葺,1996年修葺一新的丘浚故居免費對外開放,供游人參觀。1996年,丘浚故居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
丘浚故居庭院草木蔥綠。進院門,院內(nèi)栽種著人參果,枝繁葉茂??衫^堂兩邊有副門題:可繼堂中承德澤,尚書萬里傳字香。可繼堂神案上供俸著一尊丘浚先人的金色塑像。堂內(nèi)擺著4張?zhí)珟熞?,神案供桌和椅子上雕著精美的圖案,技藝精湛。可繼堂前,一棵結滿石榴果的石榴樹下滿地落果,使這座名人故居有種寂寥的況味。
墓址
丘浚弘治八年(1495),卒于任上,年七十六。贈太傅,謚文莊。墓位于海南島??谑行阌^(qū)水頭村北。該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6年重修墓丘、墓碑、石牌坊。199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主墓石砌,圓頂,高6米,共分6層,16級臺階,底座有八卦,八卦之間“卐”符號,這符號在古時代表吉祥之意。主墓前立墓碑一座,高4.4米,上方刻有“雙龍飛舞”,兩旁刻有青松、仙鶴、祥云等圖案花紋。碑面上端有:“皇明敕葬”四字,正中題:‘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特贈左柱國太傅謚文莊丘公。妣誥封正一品夫人吳氏之墓’(夫妻合葬)。主墓前有"理學名臣“石牌坊一座。墓道兩旁有翁仲,石羊、石獅、石馬等石刻,最前面有石華表一對。整個墓園前臨清泉水塘,面對平疇沃野,后枕蒼翠小丘,古樸典雅,莊嚴肅穆。在50年后期和60年代初期,朱德、郭沫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專程前往丘浚墓參觀。近年來,前往丘浚墓參觀、考察的人常年絡繹不絕。
酹江月 和東坡韻題赤壁圖
黃州遷客,意翩翩、不是風塵中物。一葉扁舟凌萬頃,氣蓋烏林赤壁。
孟德雄才,周郎妙算,到此俱銷雪。橫江一笑,眼中誰是英杰。
一自兩賦成來,山川勝槩,倍增輝發(fā)。鶴夢簫聲隨水去,只有聲華難滅。
靜對新圖,閑歌古句,豎起沖冠發(fā)。何時載酒,江心重溯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