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憶邵景說寄張子退”譯文及注釋
譯文
登高遠望見水鄉遍地荊棘,連年征戰聞新鬼哭泣悲鳴。
日乘青色畫舫犁開太湖水,夜戴白色絲巾獨對雨中燈。
嘆何時抗清成功報效明主,悲幾日無所作為哭悼親朋。
放眼前方終有萬里飛騰路,哪怕四海風塵彌漫罩征程。
注釋
邵景說:名莓芬,字景說,明末諸生,與陳子龍、夏允彝等同為幾社社員,為作者好友。張子退,名密軌,曾官南京兵部司務。
澤國:多水的地方,長江下游地區多湖泊,故稱澤國。一般指長江以南地區。半荊榛(zhēn):大半已經荒廢。荊榛,兩種野生灌木。
鬼哭新:新鬼哭,因戰亂而死的人很多。杜甫《對雪》詩:“戰哭多新鬼。”
晴波:在陽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青翰舫(fǎng):船名,因船上鳥形雕飾,涂以青色,故名。
白綸(guān)巾:白色的綸巾。《晉書·謝萬傳》:“簡文帝作相,召為撫軍從事中郎,著白綸巾,鶴氅裘。”后代的文人喜歡戴白綸巾,并相沿為文人的代稱。這里是作者自指。
酬:酬答,報效。明主:謂英明的君主,此指明朝皇帝。
浮生:人生一切無定,故言人活在世上曰浮生。故人:老朋友、老同事,這里指已犧牲的戰友。
有路:喻指有出路,有希望。
風塵:指寇警戎馬所至,風起塵揚,故云,比喻戰亂。
“舟中憶邵景說寄張子退”鑒賞
創作背景
該詩作于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時作者在太湖水師義軍吳易部任參謀,在太湖舟中回憶起自己的朋友邵景說,憂國懷人,情難自禁,因而借詩抒情,寄給另一位朋友張子退。
賞析
該詩一破常格,入筆即敘自己登臨太湖的感受。詩人來到太湖岸畔,大約是在夜間。這片義師聚居的水澤之鄉,一年來遭受清軍的多次圍剿和爭奪,已變得何其荒蕪;岸畔的村墟,長滿了荊棘和木叢;慘淡的夜色中,時時如聞幾多新鬼的哀哭之聲!“登臨澤國半荊榛,戰伐年年鬼哭新”,這就是詩人向九泉下的故人所傾訴的感慨——時局是嚴峻的,義師的再起,正處在艱難而悲壯的環境之中。這樣開篇初讀似乎顯得突兀,其實正顯示了志士間相憶相念的不同凡俗之風:詩人知道,此刻亡友英靈最關注的,應該就是神州陸沉的時局,而不是多愁善感的往事重提。
接著兩句,向亡友描述自己的生活景象:“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燈暮雨白綸巾。”作為暮府參謀,詩人白天常常侍從吳易,乘坐青翰大船,出沒于晴光瀲滟的太湖,巡視各處的防御,籌劃破敵之策;在傍晚的雨聲中,則常常頭戴白綸之巾,挑亮一盞油燈,孜孜研讀兵書或諜報。兩句所展現的景象,雖有朝幕、晴雨的不同,而詩人那少年參謀的奕奕風采,則因了“晴波”“孤燈”的烘托,“青翰舫”、“白綸巾”的映襯,便意態瀟灑地凸現在了詩中,流露了能為抗清事業效力的深切自豪之情。不過,從形象表現來說,這對仗工整、情景如畫的兩句描繪,更顯得氣韻生動。
在詩人參與吳易幕府之前,便已經歷過松江起兵和吳志葵、魯之嶼的攻打蘇州之役。可痛的是,這些難忘的起兵,均在清軍的殘酷鎮壓下潰敗。詩人的復明壯志未酬,先就目睹了許多反清志士前仆后繼、喋血國門的壯烈情景。當這些情景重又浮現在眼前時,詩人戚然而悲、嘯嘆不已!“何時壯志酬明主,幾日浮生哭故人”二句,正以突發的嘯嘆,震蕩了全詩,表現了詩人壯志未酬的深切悲慨和痛苦。
但令詩人感到欣慰的是,此次義師的再起太湖,氣象殊為壯觀。沈泮、李勢、周瑞、陳繼等諸路義軍,紛紛來聚,一時間聲勢大振。義師對付清兵,也采取了彼出我歸、彼歸我出的靈活戰術,使敵寇只能望洋興嘆。接著便揮師東向,攻入嘉善、吳江,后“又與蘇郡兵戰于汾湖,斬獲過當”(見王云所續《陳子龍年譜》,收《陳子龍詩集》)。這些振奮人心的喜訊,也是詩人急于告訴九泉之下的亡友的,并對抗清大業充滿信心:總有一天,反清的義師將會如潛龍一樣,破浪而起,騰飛在萬里云天。
此詩在戰伐鬼哭、孤燈暮雨的悲涼境界中幾經盤折,終于在結尾化作了充滿信心的高唱。一位處在艱難境地中的少年,雖然歷盡悲苦,仍能有此樂觀的戰斗精神——這正是“湖海多豪氣”的夏完淳的本色。
夏完淳簡介
明代·夏完淳的簡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號小隱、靈首(一作靈胥),乳名端哥,漢族,明松江府華亭縣(現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詩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歲能詩文。十四歲從父及陳子龍參加抗清活動。魯王監國授中書舍人。事敗被捕下獄,賦絕命詩,遺母與妻,臨刑神色不變。著有《南冠草》、《續幸存錄》等。
...〔? 夏完淳的詩(9篇)〕猜你喜歡
宴清都·送馬林屋赴南宮分韻得動字
柳色春陰重。東風力,快將云雁高送。書檠細雨,吟窗亂雪,井寒筆凍。家林秀桔霜老,笑分得、蟾邊桂種。應茂苑、斗轉蒼龍,唯潮獻奇吳鳳。
玉眉暗隱華年,凌云氣壓,千載云夢。名箋淡墨,恩袍翠草,紫騮青鞚。飛香杏園新句,眩醉眼、春游乍縱。弄喜音、鵲繞庭花,紅簾影動。
河墅記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連亙數州,其奇偉秀麗絕特之區,皆在吾縣。縣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園林池沼之勝。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間,群山逶邐,溪水瀠洄,其中有徑焉,樵者之所往來。數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奧,巖石之間,茂樹之下,有屋數楹,是為潘氏之墅。余褰裳而入,清池洑其前,高臺峙其左,古木環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疇蒼莽,遠山回合,風含松間,響起水上。噫!此羈窮之人,遁世遠舉之士,所以優游而自樂者也,而吾師木崖先生居之。
夫科目之貴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艷羨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適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滿天下三十年,亦嘗與諸生屢試于有司。有司者,好惡與人殊,往往幾得而復失。一旦棄去,專精覃思,盡究百家之書,為文章詩歌以傳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間者求賢之令屢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猶然山澤之癯,混跡于田夫野老,方且樂而終身,此豈徒然也哉?
小子懷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過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為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