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山亭記
閩,故隸周者也。至秦,開其地,列于中國,始并為閩中郡。自粵之太末,與吳之豫章,為其通路。其路在閩者,陸出則阸于兩山之間,山相屬無間斷,累數驛乃一得平地,小為縣,大為州,然其四顧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緣絙,或垂崖如一發,或側徑鉤出于不測之溪上:皆石芒峭發,擇然后可投步。負戴者雖其土人,猶側足然后能進。非其土人,罕不躓也。其溪行,則水皆自高瀉下,石錯出其間,如林立,如士騎滿野,千里下上,不見首尾。水行其隙間,或衡縮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狀若蚓結,若蟲鏤,其旋若輪,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輒破溺。雖其土長川居之人,非生而習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陸之險如此。漢嘗處其眾江淮之間而虛其地,蓋以其陿多阻,豈虛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閩為土中,所謂閩中也。其地于閩為最平以廣,四出之山皆遠,而長江在其南,大海在其東,其城之內外皆涂,旁有溝,溝通潮汐,舟載者晝夜屬于門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麗相矜,雖下貧必豐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宮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閩山,東曰九仙山,北曰粵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蓋佛、老子之宮以數十百,其瑰詭殊絕之狀,蓋已盡人力。
光祿卿、直昭文館程公為是州,得閩山嵚崟之際,為亭于其處,其山川之勝,城邑之大,宮室之榮,不下簟席而盡于四矚。程公以謂在江海之上,為登覽之觀,可比于道家所謂蓬萊、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閩以險且遠,故仕者常憚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樂,非獨忘其遠且險,又將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壯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聞,既新其城,又新其學,而其余功又及于此。蓋其歲滿就更廣州,拜諫議大夫,又拜給事中、集賢殿修撰,今為越州,字公辟,名師孟云。
“道山亭記”譯文及注釋
譯文
閩,原來隸屬于周朝,到秦時,開辟了這方土地,列入中原,這才合并為閩中郡。從越國的太末縣,和吳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這通道到了閩地,陸路就被阻塞在兩山當中,而山相連沒有間斷,接連過了幾個驛站才能見到一塊平地,小的作為縣,大的作為州,然而州、縣(城)的四面望去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著山坡像攀援著粗繩登上,有的垂直掛在山崖上像一絲頭發,有的小路蜿蜒在深不可測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從峭壁上刺出,要看準了腳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舉步。背著、頂著東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還要側著腳然后才能夠前進。不是那個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絆倒的。走水路,水都是從高處奔流而下,巖石交錯出于水中,如樹木豎立,如兵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見不到頭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間,有的曲折盤繞流淌,有的逆行側射,它的形狀像蚯蚓盤結,像蟲形雕刻,旋渦像輪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要善于利用水勢,稍微有分毫差錯,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來就練習水上功夫,也不敢擔任起行船的職責。閩地水陸兩路的艱險就是這樣。漢代曾經把這里的人民遷徙到江淮之間,而使這地方空著,大概因為這地方險狹多阻,難道這是虛言嗎?
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對閩地來說是土地的中部,就是所說的閩中。它是閩地最平坦寬廣的地方,離四面的山都很遠,而閩江就在它的南邊,大海就在它的東邊。城內外都有路,路旁有小河,小河可以溝通大海,船載的人和貨物晝夜都可以聚集在家門。山上多大樹,工匠中有很多是手藝精湛的。人們競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華麗,即使是下等貧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寬敞。而佛教、道教之徒,他們的廟觀又特別壯麗。城中有三座山,西邊的叫閩山,東邊的叫九仙山,北邊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沿著山勢,佛教、道教的廟觀有數十上百處,它那宏偉奇異絕然不同的形狀,也許已經用盡了人工之力。
光祿卿、直昭文館程公主政福州,在福州的高聳處,建了一座亭子,這里的山水勝景,城池的宏大,宮室的繁榮,不用走離竹席就盡可觀望四面景色。程公認為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觀看,可以和道家所說的蓬萊、方丈、贏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閩地由于道路險遠,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職,程公能夠依照這地方的長處筑亭,用來寄托他耳目的歡樂,不但忘掉了它路遠而險峻,又將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塵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壯闊啊!
程公在這個州府由于治理得好而聞名,既改造了城墻、又革新了學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時間又辦到了建亭這件事。他一年以后就改任廣州知府,隨后又赴任誅議大夫,接著任給事中、集賢殿修撰,現在擔任越州知府,他的字是公辟,名字叫師孟。
注釋
道山亭:在今福建福州城內烏石山。北宋熙寧年間,福州太守程師孟性喜游覽名勝,曾上烏石山,贊賞山川之美,并在烏山(也稱道山)上建了一座亭子。程師孟認為烏山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觀看,可以和道家所說的蓬萊、方丈、瀛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為亭子起名叫“道山之亭”,故名道山亭。
隸周者也:隸屬于周朝。
秦:朝代名。秦王嬴政統一中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自稱始皇帝,建都咸陽。共歷二世,統治十五年。
中國:指中原地區,一指國家,朝廷。
閩中郡:治所在冶縣(今福建福州)。
粵:民族名。居于今江、浙、閩、粵一帶,總稱百粵。文中指百粵人所居地區。
太末:縣名,治所在今浙江龍游。
豫章:古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阸(è):阻塞,阻隔。
相屬(zhǔ):相接連。
驛:計算驛路長度的單位,兩個驛站之間路程為一驛。
一得:得到一個。
逆坂(bǎn):指攀爬陡峻的山坡。
緣:攀援。
絙(huán):粗繩索。
側(zè)徑:狹窄的路。側:通“仄”,狹窄。
鉤:環繞,回旋。
不測:不可計數,不可測量,比喻指深淵。
石芒:山石的尖端。
峭發:陡峭突出。
投步:舉步,落腳。
負戴:以背負物,以頭頂物。
土人:世代居住本地的人。
側足:側轉其足,形容道路險峻狹窄而不敢正立。
躓(zhì):跌倒,絆倒。
士騎:指騎馬的兵士。
衡縮:縱橫。
蟉(liú)糅(róu):盤曲混雜的樣子。
逆走:退走,逃走。
旁射:四射。
蚓(yǐn)結:像蚯蚓一樣屈曲。
溯(sù)沿:逆水上行和順水下行。
便利:敏捷,靈活。
破溺(nì):指船毀人溺水。
川居:指住在水邊。
水事:指駕船、泅水之類的事情。
自任:自動承擔,指敢于承擔。
虛:空出,空著。
陿(xiá):狹隘,狹窄。
侯官:縣名,治所在今福建閩侯境內。
土中:四方的中心地區。
四出:向四面延伸,指四面。
涂:通“途”,道路。
潮汐:在月球和太陽引力的作用下,海洋水面周期性的漲落現象。在白晝的稱潮,夜間的稱汐,總稱“潮汐”。
桀(jié)木:高大的樹。
良能:指精湛的技能。
相矜(jīn):互相夸耀。
下貧:極窮,也指極窮的人。
佛、老子:佛家和道家的并稱。佛家以佛陀為祖,道家以老子為祖,故稱。老子:相傳為春秋時期思想家。道教的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故也稱老聃。著《道德經》五千言,也名《老子》,為道教的經典作品。
宮:古代對房屋、居室的通稱。
鼎趾(zhǐ):鼎足。
殊絕:特出,超絕。
直:指攝官,代理。
昭文館:官署名。唐代設置學士,掌詳正圖籍,參議朝廷制度禮儀,教授生徒。宋承唐制,以上相為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學士、直學士不常置,直館以京朝官充任,掌書籍修寫校讎之事。
程公:指程師孟,字公辟,宋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景祐進士。熙寧元年(1068年)九月,以光祿卿出任福州知府。翌年四月,擴建城墻,疏浚城壕,修造橋梁。熙寧三年(1070年),在廟學內建廳舍,又在烏石山建道山亭。同年六月,調任廣州知州。后入京為給事中,集賢殿修撰、都水監,又移知越州、青州。
嵚(qīn)崟(yín):高大,險峻。
榮:盛多。
簟(diàn)席:竹席。
四矚:眺望四方。
蓬萊、方丈、瀛(yíng)洲:古代傳說中的海上神山名,也常泛指仙境。
道山:傳說中的仙山。
憚(dàn):畏難,畏懼。
抗:振,離揚。
埃壒(ài):凡塵,世俗。
治行:為政的成績。
余功:空余的時間。
歲:文中指任期。
諫議大夫:官名,掌侍從規諫。
集賢殿:唐置。于殿內設書院。置學士、直學士,以宰相為知院事,有修撰、校理等官,掌刊輯經籍、搜求佚書。
修撰(zhuàn):官名。唐代史館有修撰,掌修國史,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
越州:治所在紹興(今屬浙江)。
“道山亭記”鑒賞
賞析
這是一篇構思新穎別致的散文。題目名曰《道山亭記》,但作者對道山亭本身的構造和外觀幾乎沒有著墨,而是從遙遠的歷史和廣闊的空間慢慢道來,如同電影中的遠鏡頭逐漸向觀眾逼近,變為特寫鏡頭,讓讀者既能從闊大的背景中遠視,又能在焦點上細察,具有豐厚的美學韻味。作者以洋洋灑灑的文筆,描寫了閩地的山川形勢,水陸交通以及風土民情,然后點出道山亭的景狀及其寓意。文章風格峭拔多變,文筆雄偉奇崛,短句紛陳,新穎別致。
文章一開始,描寫道山亭的所在地閩中郡的歷史由來和地理特點,尤其側重從陸路和水路兩個方面表現這里的高山險峻和溪水湍急,十分難行。走陸路如同抓著繩子攀登,“或垂崖如一發,或側徑鉤出于不測之溪上,皆石芒峭發,擇然后可投步。”走水路則石頭錯出急流間,千里上下,不見首尾,“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輒破溺。”在陸路上行走,“負戴者雖其土人,猶側足然后能進,非其土人,罕不躓也。”在水陸上行走,“雖其土長川居之人,非生而習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在這里,作者充分發揮想象和描寫之能事,運用比喻和對比等藝術手法,予以濃墨渲染。特別是對溪水湍急狀貌的描繪,十分生動:“或衡縮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狀若蚓結,若蟲鏤,其旋若輪,其激若矢。”
接著,作者的筆觸將描寫的空聞進一步縮小到侯官,重點表現這里的地理特點、風俗人情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侯官地平且廣,離周圍的山較遠,南有閩江,東有大海,商船云集、人們喜建華麗住宅,尤其佛、道宮觀數以百計,十分瑰麗奇特。這些敘述和描寫,十分精練而又富有代表性,為道山亭的建造展現了一個優美適宜的環境。
但是,作者的作文最重“以文明道”,所以他寫此文的目的并不僅僅表現道山亭的迷人景致,而是重點贊賞知福州政績名震遐邇的程師孟及其建造道山亭的舉措。因此,文章的后半部分雖然篇幅不多,但卻是重心所在。作者介紹了程公建造道山亭的具體地點、動機和目的,并把程公建道山亭看作其諸多政績的一部分,肯定了封建官吏在政務之余追求耳目之樂的合理性。這對作者來說,是難得的思想閃光。他不僅認為道山亭建造的地點好:“不下簟席而盡于四矚”,更欣賞程公“抗其思于埃墻之外”的壯志,與取名為“道山亭”相吻合,這實際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曾鞏的精神追求。
文章既寫景又寫人,寫景從大到小,層層深入,清晰傳神。寫人(程公)緊扣道山亭的由來,突出其精神風貌,點面結合。文章以道山亭為核心,旁及它的地理特點和人文景觀(包括它的建造者),關鍵處順便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看法,顯得有條不紊,簡練生動,給讀者留下鮮明而又深刻的印象。
創作背景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豐二年),作者離開福州后在明州(今寧波)任上,應程師孟之請寫下了《道山亭記》。作者對程師孟這樣在偏遠的地方猶能隨遇而安、自得其樂的曠達情懷十分佩服,所以寫下了這篇文章,來稱揚程師孟的曠世豪情。
曾鞏簡介
宋代·曾鞏的簡介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 曾鞏的詩(9篇)〕猜你喜歡
游廬山記
廬山據潯陽、彭蠡之會,環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敵其大以蕩潏之,則靈;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曠,與海水異。故并海諸山多壯郁,而廬山有娛逸之觀。
嘉慶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絕宮亭,泊左蠡。庚辰,艤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過小三峽,駐獨對亭,振鑰頓文會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葉方茁。月出后,循貫道溪,歷釣臺石、眠鹿場,右轉達后山,松杉千萬為一桁,橫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峽澗陟歡喜亭。亭廢,道險甚。求李氏山房遺址不可得。登含鄱嶺,大風嘯于嶺背,由隧來風,上攀太乙峰。東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澤,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頃之,地如卷席漸隱;復頃之,至湖之中;復頃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隱矣。始知云之障,自遠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萬成陣,起山后,相馳逐布空中,勢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窺玉淵潭,憩棲賢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勢相倚負,返宿于文會堂。
壬午,道萬杉寺,飲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見瀑布在天中。既及門,因西瞻青玉峽,詳睇香爐峰,盥于龍井,求太白讀書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繞白鶴觀,旋至寺,觀右軍墨池。西行尋栗里臥醉石;石大于屋,當澗水途中。訪簡寂觀,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頭陀。
甲申,吳蘭雪攜廖雪鷺、沙彌朗圓來,大笑排闥而入,遂同上黃巖。側足逾文殊臺,俯玩瀑布下注盡其變。叩黃巖寺,跐亂石,尋瀑布源,溯漢陽峰,徑絕而止。復返宿秀峰寺。蘭雪往瞻云,一微頭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曉望瀑布倍未雨時。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蒼釅一色,巖谷如削平。頃之,香爐峰下,白云一縷起,遂團團相銜出;復頃之,遍山皆團團然;復頃之,則相與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蒼釅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靈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歷,皆類記之。而于云獨記其詭變足以娛性逸情如是,以詒后之好事者焉。
宴清都·送馬林屋赴南宮分韻得動字
柳色春陰重。東風力,快將云雁高送。書檠細雨,吟窗亂雪,井寒筆凍。家林秀桔霜老,笑分得、蟾邊桂種。應茂苑、斗轉蒼龍,唯潮獻奇吳鳳。
玉眉暗隱華年,凌云氣壓,千載云夢。名箋淡墨,恩袍翠草,紫騮青鞚。飛香杏園新句,眩醉眼、春游乍縱。弄喜音、鵲繞庭花,紅簾影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