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渚中流回望巫山無復一點戲成短歌”譯文及注釋
譯文
長江三峽千峰萬巒綿延數千里,行進其中哪信人間有平地。
渚宮遙望水天連成一片,卻又懷疑大地本無山巒。
山水迎我入蜀今又送我下江東,回首沉思變幻明滅一切都如夢境
歸程迢迢萬里如今行路已三千,幾番入夢返至石湖邊。
注釋
①荊渚:指湖北江陵,江陵舊為荊州治所,春秋時有渚宮,故稱荊渚。中流:指行船在江中。巫山:在今四川湖北兩省交界處,長江穿流其中,成巫峽。無復一點:不再有一點形象了。短歌:相對長歌而言,指短小的歌行詩。
②巴峽:原指四川嘉陵江峽,這里借指長江三峽,即瞿峽、巫峽、西陵峽。
③不信:那信。
④渚宮:春秋時楚國的別宮,故址在江陵縣。據作者《吳船錄》描述:“淳熙丁酉八月壬申、癸酉泊沙頭,江陵帥辛棄疾幼安招游渚宮。敗荷剩水雖有野意,而故時樓觀無一存者。后人作小堂亦草草。”
⑤元:通“原”。
⑥山川:山水。
⑦變滅:變幻而消失了。
⑧今:而今、如今。
⑨石湖:在蘇州市西南,界于吳縣、吳江之間,西南通太湖,北通橫塘,風景優美,是作者別業所在,作者晚年住在這里,因自號石湖居土。
“荊渚中流回望巫山無復一點戲成短歌”鑒賞
賞析
此詩是一首七言短篇歌行體詩歌,寫由江陵長江中流回頭西望三峽的情景。每二句一韻,凡四轉韻,每韻一意。
第一韻寫長江三峽峰巒之多。長江三峽“山之多不知其幾千里,不知其幾千萬峰,山之高且大如是”(范成大《吳船錄》),船在萬峰中朝漂夕浮,好像永遠走不到盡頭,在此綿延不斷的崇山峻嶺中,真是“不信人間有平地”。此聯是作者出三峽的回思,用跌宕轉折之筆,寫在橫亙千里奇峰陡崖中行舟的感受――峽里山多與山高。
第二韻寫由江陵長江中流西望不見峽山。詩人受辛棄疾邀游楚國別宮——渚宮,由渚宮沿江西望,江水洶涌奔流如羅帶,碧綠湍急的江水一望無際,水天相接一色,江面遼闊廣漠,“卻疑平地元無山”,真是過了夷陵(今宜昌西北)“回首西望,則渺然不復一點;惟蒼煙落,云平無際,有登高懷遠之嘆已。”此聯是詩人從江陵平坦之地回頭遙望,江天一片空曠,略無高處,故作此江長水大“水連天”及“卻疑平地元無山”疑辭,表現峽外的平曠景象,真是“送盡奇峰雙眼豁,江天空闊看夷陵。”(清人張問陶《出峽泊宜昌府》)
第三韻寫對峽里山、峽外水變換情況的感想,由寫景轉入抒情。詩人從桂林經湖南至荊州,然后沿秭歸、巴東、巫峽、萬州一線入川,而今又從“千峰萬峰巴峽里”來到“水連天”的江陵,南北往返,顛沛流離多年,經歷了許多山山水水,這山水相迎相送,回想起來,這世事仕途真如轉頭即滅的夢幻一樣。此聯是自然山水擬人“送迎”現象觸發詩人對世事仕途的感慨,其內涵意味深長。
第四韻寫詩人長途艱難、盼速歸。山水相迎送,世事如浮云、夢幻,這萬里歸程才行過三千,在這三千里山川旅程中已做過幾回夢,不知到蘇州西南的太湖之濱,再經幾次夢境才會到達。此聯寫詩人在經歷山川變換、宦海浮沉后,已悟出世事仕途如過眼云煙、如夢幻虛無縹緲的道理,并表露出他思念石湖,急盼歸家的心情。
此首七言古詩,轉折輕妙如行云流水,內涵深蘊,真是神韻兼備的佳作之一。
創作背景
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范成大辭去四川制置使職務,淳熙四年(1177年)五月,離成都東下。八月,抵達湖北江陵,剛好這時候詞人辛棄疾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邀他同游渚宮,詩人有感于山川、世事、仕途寫下此詩,借以抒發世事如夢及思歸之情。
范成大簡介
宋代·范成大的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 范成大的詩(16篇)〕猜你喜歡
秋興賦
晉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賁中郎將,寓直于散騎之省。高閣連云,陽景罕曜,珥蟬冕而襲紈綺之士,此焉游處。仆野人也,偃息不過茅屋茂林之下,談話不過農夫田父之客。攝官承乏,猥廁朝列,夙興晏寢,匪遑卮寧,譬猶池魚籠鳥,有江湖山藪之思。于是染翰操紙,慨然而賦。于時秋也,故以“秋興”命篇。其辭曰:
四時忽其代序兮,萬物紛以回薄。覽花蒔之時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雖末士之榮悴兮,伊人情之美惡。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憀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將歸”。夫送歸懷慕徒之戀兮,遠行有羈旅之憤。臨川感流以嘆逝兮,登山懷遠而悼近。彼四戚之疚心兮,遭一涂而難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諒無愁而不盡。
野有歸燕,隰有翔隼。游氛朝興,槁葉夕殞。于是乃屏輕箑,釋纖絺,藉莞箬,御袷衣。庭樹槭以灑落兮,勁風戾而吹帷。蟬嘒嘒而寒吟兮,雁飄飄而南飛。天晃朗以彌高兮,日悠陽而浸微。何微陽之短晷,覺涼夜之方永。月瞳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熠耀粲于階闥兮,蟋蟀鳴乎軒屏。聽離鴻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宵耿介而不寐兮,獨輾轉于華省。悟時歲之遒盡兮,慨伏首而自省。斑鬢髟以承弁兮,素發颯以垂領。仰群俊之逸軌兮,攀云漢以游騁。登春臺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茍趣舍之殊涂兮,庸詎識其躁靜。
聞至人之休風兮,齊天地于一指。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行投趾于容跡兮,殆不踐而獲底。闕側足以及泉兮,雖猴猿而不履。龜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綠水。且斂衽以歸來兮,忽投紱以高厲。耕東皋之沃壤兮,輸黍稷之余稅。泉涌湍于石間兮,菊揚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鰷之澼澼。逍遙乎山川之阿,放曠乎人間之世。悠哉游哉,聊以卒歲。
題潯陽樓
自此后詩,江州司馬時作
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
又怪韋江州,詩情亦清閑。
今朝登此樓,有以知其然。
大江寒見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爐峰煙。
清輝與靈氣,日夕供文篇。
我無二人才,孰為來其間?
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東堂新成二首
種樹成陰辟沼漁,數椽聊此卜幽居。
諸峰稍識嵐霏外,三徑新鋤灌莽余。
窮巷頗回高士轍,藜床時讀古人書。
欲因蘿薜辭簪弁,慚愧天恩在玉除。
無端世路繞羊腸,偶以疏慵得自藏。
種竹旋添馴鶴徑,買山聊起讀書堂。
開窗古木蕭蕭籟,隱幾寒花寂寂香。
莫笑野人生計少,濯纓隨處有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