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行”譯文及注釋
譯文
暮宿客店時總是被人語喧鬧聲頻頻驚醒,轅鈴叮呤準備即將早行。
清晨濕潤的露氣夾帶著塵土飛沙,天邊的殘月伴隨著雞鳴。
旅途漫漫,遠隔家鄉千里之遙,歸心迢迢,縈繞他鄉夜半五更。
回首憐望江上曾經棲身的住宅,正是星移斗轉天色泛明的時分。
注釋
轅鈴:駕馬的車轅,馬頸上的鈴聲;曉征:早行。
折:縈繞。
江上宅:家人所在的漢陽草堂。
“曉行”鑒賞
創作背景
公元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剛及弱冠之年的詩人,辭別四川故鄉負笈遠行,孤身一人獨去江河湖海之中“闖世界”。此詩即寫于詩人由漢陽入都途中。
賞析
全詩充分運用對偶、比喻、擬人等藝術表現手法,形象真切地描繪出曉行途中的景色。詩的上半首以寫景為主,描寫了“飛沙”、“露氣”、“殘月”、“鳴聲”等景物,下半首以抒情為主,情景交融,以景寄情,寄托了詩人對故鄉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詩清警空靈,意境幽切深遠,語言清新。
“人語夢頻驚,轅鈴動曉征。”兩句,是為全詩引子。暮宿客店,一夜數驚,曉夢何以難圓,是因為詩人時時惦念著一早行期在即。猶帶著未曾散盡的夢,推門而出,那備好的車馬已等候在拂曉的夜色中了。上路了,車輪動處,寂靜的黎明中拋下一串分外清脆而有節奏的鈴聲;這悅耳鈴聲似在宣告:漫漫長旅又開始了——次句中一個“動”字,兼有啟動、催動、響動三義,同時又似傳達出一種早起曉行的興奮,用得非常巧妙熨帖。
首聯由第一句人語驚夢到次句鈴催曉征,如同運用“蒙太奇”節奏,取鏡由睡榻之上一下搖向戶外,緊接著的畫面已在行程之中了。就中省去了一系列動作過程,卻不給人以突兀之感。首聯緊扣“曉行”詩題,用語十分洗練。
“飛沙沉露氣,殘月帶雞聲?!眱删鋵憰孕兴娕c所聞。呼吸著黎明濕潤的露氣,便道輕車,馬蹄后,輪輻下,霜跡猶新,塵沙不飛。遠遠地,幾處雞鳴高低;天際,一彎褪了色的殘月正漸漸下行?!奥稓狻迸c“飛沙”間接一“沉”字,是驛道上塵沙不飛的原因?!皻堅隆迸c“雞聲”間著一“帶”字,更道出月漸下帶起雞鳴聲的奇妙關系。“飛沙”兩句連在一起讀,即十分傳神地寫出早行人眼中黎明的獨特景觀。
句法上,頷聯用的是倒裝句,正常語序應作“露氣沉飛沙,雞聲帶殘月”。所以如此,不僅是由于全詩韻腳應和的需要,同時也為更著意突出一種語言警策的效果。
“客路逾千里,歸心折五更?!眱删滢D入詩人內心感受。從漢陽到京都,其間需要路經很多山水。迢遞陌路,此行一去,欲問歸期未有期,詩人因此頓生百般思緒,真可謂離家愈遠而思鄉之心愈切。一個“折”字,便寫盡了那種愁腸百結的感情。愈是遠去,離情愈是在這未央夜、五更天曲曲折折百般縈繞。
頸聯兩句由“景”入“情”,刻意托出詩人那種辭家初征、客路懷鄉的心情,是為全詩重心所在。
“回憐江上宅,星漢近平明。”緊承上聯,續寫詩人五步一太息,十步一回首的情形,漸行漸遠的驛車已經走出幾程了。掉首復回望,那江畔曾經投宿暫居過的客舍,遠遠看去就如同隱隱綽綽浮在煙波浩渺的江面上,讓人依依留戀。而此時的天際,晨星闌珊;遠處那一片朝霞正漸漸擴展,天就要放亮了。
尾聯“回憐”一句,既是頸聯懷鄉思緒進一步訴諸動作化的表現,同時又于暗中對首聯起句所寫的客店夜宿作出了照應,而末句所表現的天近平明的情形,實際上也暗寓了詩人天即曉、且振作精神抖擻上路的自我勸慰。
“曉行”一詩,前半首重在寫動態,寫景色,筆觸生動清警,白描中且能翻出新意。后半首重在寫心態,寫鄉思,所敘低回曲折、沉郁悱惻又不失含蓄,整首詩特別表現出一種對詞語的敏感,如首聯中的“動”,次聯中的“帶”,頸聯中的“折”等字,都反映了詩人于鑄詞的刻意鍛煉。
張問陶簡介
清代·張問陶的簡介

張問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詩人、詩論家,著名書畫家。字仲冶,一字柳門。因善畫猿,亦自號“蜀山老猿”。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蘇州寓所。其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傳》卷七二《文苑傳三》、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張船山書畫年譜》等文獻。張問陶著有《船山詩草》,存詩3500余首。其詩天才橫溢,價重雞林,與袁枚、趙翼合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被譽為“青蓮再世”、“少陵復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詩人。
...〔? 張問陶的詩(4篇)〕猜你喜歡
過小孤山大孤山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于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勝。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微雨,復以小艇游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云,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風云騰涌,急系纜。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晚抵江州。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軍節度,今為定江軍。岸土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一日阻風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