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盟鷗”譯文及注釋
譯文
帶湖是我最愛的地方啊,放眼千丈寬闊的湖水,宛如打開翠綠色的鏡匣一樣,一片晶瑩清澈。我閑居無事,手扶竹杖,腳穿麻鞋,徜徉湖畔,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繞湖徘徊。鷗鳥啊,你既和我締結盟好之后,就應常來常往,不要再相疑猜。還有那白鶴在什么地方呢?請你也邀請它一起來。
鷗鳥立于水邊蒼苔之上,時而撥動浮萍,時而排開綠藻,原來是在偷窺魚兒,伺機而捕。可笑你只知盯住游魚多么癡呆,卻不懂我此時舉杯的情懷。昔日這里是破敗的池沼荒蕪的山丘,今夜已是月色皎潔,清風徐來。人世間幾度歡樂,幾度悲哀?河東綠蔭尚嫌稀少,還須把楊柳多多來栽。
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等。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 “歌頭”就是大曲中的開頭部分。雙調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
盟鷗:是活用《列子·黃帝》狎鷗鳥不驚的典故,指與鷗鳥約盟為友,永在水國云鄉一起棲隱之意。李白詩:“明朝拂衣去(歸隱去),永與白鷗盟。”
帶湖:在信州(今江西上饒)北靈山下。
翠奩:翠綠色的鏡匣。這里用來形容帶湖水面碧綠如鏡。
先生:作者自稱。杖屨(jù):手持拐杖,腳穿麻鞋。屨,用麻、葛做成的鞋。
“凡我”三句:表示與鷗鷺結盟,要互相信任,不要猜疑。鷺,鷺鷥,一種水鳥。
偕來:一起來。
“破青萍”三句:描寫鷗鷺在水中窺魚欲捕的情態。
癡計:心計癡拙。
“不解”句:不理解我舉杯自飲的情懷。
“廢沼”三句:意思是過去荒涼的廢池荒丘,如今變得景色優美。以帶湖今昔的變化,感嘆人世滄桑,歡樂和痛苦總是相繼變化的。疇昔,以往,過去。
“水調歌頭·盟鷗”鑒賞
賞析
此詞上闋以首句中“甚愛”二字統攝。次句用“千丈翠奩開”之比喻,盛贊帶湖景色之勝,說明“甚愛”原因。放眼千丈寬闊的湖水,宛如打開翠綠色的鏡匣一樣,一片晶瑩清澈。面對如此美景,難怪“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了。這是用夸張寫法來說明“甚愛”程度,句格同杜詩“一日上樹能千回”:閑居無事,拄杖納屨,徜徉湖畔,竟一日而千回。下面寫因愛湖之“甚”,而及湖中之鳥,欲與這結盟為友——這是用的擬人法。“凡我”三句,是寫對眼前鷗鳥之愿:希望既結盟好之后,就應常來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這里“莫相”之“相”,雖然關系雙方,但實際只表詞人絕無害鳥之心,望鷗鷺盡情棲游,無須擔驚。《左傳·僖公九年》有這樣記載:“齊盟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詞里這幾句格式,當為《左傳》辭句套用,純是散文句法。
“白鶴”二句,是寫對眼前鷗鳥之囑:托其試將白鶴也一起邀來。由愛所見之鷗鷺,而兼及未見之白鶴,其“愛”更進一層。以上極寫帶湖之美及對帶湖之愛,固然表露了詞人擺脫了官場爾虞我詐的煩惱和明槍暗箭的驚恐以后心情之寧靜,但在這寧靜之中又透露出幾分孤寂與無聊。試想,一個“壯歲旌旗擁萬夫”(作者《鷓鴣天》中語)的沙場將帥,竟然落得終日與鷗鳥為伍,其心境之凄涼,可想而知。妙在詞中表面上卻與“愁”字無涉,全用輕松之筆,這大概就是詞人后來所說的“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丑奴兒》)的手法。如此表達,意境更深一層。
過片緊承上闋遐想。作者一片赤誠,欲與鷗鳥結盟為友,然而鷗鳥是“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它們立于水邊蒼苔之上,時而撥動浮萍,時而排開綠藻,對詞人的美意不理不睬。其意從下句“窺魚笑汝癡計”中可以看出。原來他們“立蒼苔”,“為有求魚心,不是戀湖水”,與詞人“同居而異夢”。專心“窺魚,伺機而啄在詞人看來,只是一種“癡計”,對此,他當然只能付之一“笑”了。這“笑”,既是對鷗鳥“何時忘卻營營”的諷笑,也是嘆自己竟無與無友。“多情卻被無情惱”的苦笑。看來,鷗鳥亦并非詞人知已,并不懂得詞人離開官場之后此時的情懷,所以他悵然發出了“不解舉吾懷”之嘆。盟友縱在身旁,孤寂之心依舊,無人能釋分毫。可見,詞人所舉之杯,根本不能為永結盟好作賀,只能澆胸中塊壘罷了。雖然人們常說“舉杯澆愁愁更愁”,但詞人并沒有被愁所壓倒。“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他從自己新居的今昔變化中,似乎悟出了社會滄桑和個人沉浮的哲理——“人世幾歡哀”。詞人本是心情郁悶,卻故作看破紅塵、世態炎良。變得益發曠達開朗,因而對隱居之所帶湖也更加喜愛了。“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要作久居長棲之計了。詞到此處完篇,對開首恰成回應。
如果說上闋旨意全在不寫之中寫出,那么下闋則就是在委婉之中抒發了。然而其語愈緩,其愈切,感情愈發強烈,較上闋又進一層。天地之大,知己難尋;孑然一身,情何以堪!雖有帶湖美景,但縱是盟鷗,也不解已意,作者心緒可知了。可見,這首詞表面是寫優游之趣,閑適之情;分明是抒被迫隱居、不能用世的落寞之嘆,孤憤之慨。清代劉熙載《藝概·詞曲概》云:“詞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細玩稼軒此作,確有“不言言之”之妙。
創作背景
此詞寫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被主和派彈劾落職閑居帶湖之初。淳熙八年(1181年)的冬末,四十二歲的作者,正是年富力強,應當大有作為的時候,卻被南宋政權罷官,回到剛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饒郡帶湖新居,開始了漫長的歸田生活。這首詞即作于作者罷官歸家不久。 ?
辛棄疾簡介
宋代·辛棄疾的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辛棄疾的詩(58篇)〕猜你喜歡
水龍吟·古來云海茫茫
昔謝自然欲過海求師蓬萊,至海中,或謂自然,“蓬萊隔弱水三十萬里,不可到。天臺有司馬子微,身居赤域,名在絳闕,可往從之。”自然乃還,受道于子微,白日仙去。子微著《坐忘論》七篇,《樞》一篇,年百余。將終,謂弟子曰:“吾居玉霄峰,東望蓬萊,嘗有真靈降焉。今為東海青童君所召。”乃蟬脫而去。其后,李太白作《大鵬賦》云:“嘗見子微于江陵,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元豐七年冬,余過臨淮,而湛然先生梁公在焉。童顏清澈,如二三十許人,然人亦有自少見之者。善吹鐵笛,嘹然有穿云裂石之聲。乃作《水龍吟》一首,記子微、太白之事,倚其聲而歌之。
古來云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處。人間自有,赤城居士,龍蟠鳳舉。清凈無為,坐忘遺照,八篇奇語。向玉霄東望,蓬萊晻靄,有云駕、驂風馭。
行盡九州四海,笑紛紛、落花飛絮。臨江一見,謫仙風采,無言心許。八表神游,浩然相對,酒酣箕踞。待垂天賦就,騎鯨路穩,約相將去。
美人賦
司馬相如,美麗閑都,游于梁王,梁王悅之。鄒陽譖之于王曰:“相如美則美矣,然服色容冶,妖麗不忠,將欲媚辭取悅,游王后宮,王不察之乎?”
王問相如曰:“子好色乎?”相如曰:“臣不好色也。”王曰:“子不好色,何若孔墨乎?”相如曰:“古之避色,孔墨之徒,聞齊饋女而遐逝,望朝歌而回車,譬猶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見其可欲,何以明不好色乎?若臣者,少長西土,鰥處獨居,室宇遼廓,莫與為娛。臣之東鄰,有一女子,云發豐艷,蛾眉皓齒,顏盛色茂,景曜光起。恒翹翹而西顧,欲留臣而共止。登垣而望臣,三年于茲矣,臣棄而不許。
“竊慕大王之高義,命駕東來,途出鄭衛,道由桑中。朝發溱洧,暮宿上宮。上宮閑館,寂寞云虛,門閣晝掩,曖若神居。臣排其戶而造其室,芳香芬烈,黼帳高張。有女獨處,婉然在床。奇葩逸麗,淑質艷光。睹臣遷延,微笑而言曰:‘上客何國之公子!所從來無乃遠乎?’遂設旨酒,進鳴琴。臣遂撫琴,為幽蘭白雪之曲。女乃歌曰:‘獨處室兮廓無依,思佳人兮情傷悲!有美人兮來何遲,日既暮兮華色衰,敢托身兮長自思。’玉釵掛臣冠,羅袖拂臣衣。時日西夕,玄陰晦冥,流風慘冽,素雪飄零,閑房寂謐,不聞人聲。于是寢具既陳,服玩珍奇,金鉔薰香,黼帳低垂,裀褥重陳,角枕橫施。女乃馳其上服,表其褻衣。皓體呈露,弱骨豐肌。時來親臣,柔滑如脂。臣乃脈定于內,心正于懷,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舉,與彼長辭。”
移居二首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最高樓·吾衰矣
吾擬乞歸,犬子以田產未置止我,賦此罵之。
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
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閑飲酒,醉吟詩。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
歸田賦
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于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鸧鹒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于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落云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鯊鰡。
于時曜靈俄景,繼以望舒。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