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贈鄭溧陽”譯文及注釋
譯文
陶令天天喝醉酒,不知五柳樹何時回春。
古樸的琴上本沒有琴弦,過漉酒就用頭上的葛巾。
清風(fēng)暫來時臥在北窗下,稱自己就是恬靜閑適的羲皇時人。
什么時候我到溧陽一游,會一會你這位平生交好的友人。
注釋
陶令:即陶潛。他曾任彭澤縣令,故稱。據(jù)《晉書·陶潛傳》:陶潛性嗜酒,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氏,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五柳:陶潛在住宅旁種有五株柳樹,因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
素琴:不加漆飾的琴。據(jù)《宋書·陶潛傳》載,陶潛不通音律,卻備有素琴一張,無弦,每當(dāng)飲酒適意,便取琴撫弄,以寄托其怡然自得之情。
漉(lù)酒:濾灑。
葛(gé)巾:用葛布制成的頭巾。據(jù)《宋書·陶潛傳》載,郡守訪陶潛,逢其酒熟,郡守取陶潛頭上的葛巾濾酒,用華又載在他的頭上。陶潛亦不以為意。這里寫陶潛嗜酒忘情。
羲(xī)皇人:伏羲氏時人。古人認(rèn)為羲皇時代其民皆恬靜閑適,故隱逸之十多以之自稱。陶潛《與子儼等疏》:“常畜:五六月中,北商下臥,遇涼風(fēng)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栗(lì)里:即溧陽,地名,在今江蘇西南邊,與南京接壤。
“戲贈鄭溧陽”鑒賞
賞析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運用敘鋪手法,描繪出一幅陶令天天喝醉酒、不知五柳樹何時回春的景致。“日日醉”、“不知”,流露出陶潛每日醉灑,忘情世事,連親手植的五株柳樹已吐新綠的情形都不知道的情趣。
“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引用“葛巾漉酒”典故,表現(xiàn)出陶潛活談無為,逸然自得的生活習(xí)性,以喻鄭晏。《宋書·陶潛傳》記載說,陶潛自備無弦素琴一張,微醺時就撫弄寄意,來訪者無論身份,都擺酒迎接,如果陶氏本人不勝酒力,先于客醉,就對其言“我醉欲眠,卿可去”。為了表達(dá)自己通達(dá)不拘的隱士之風(fēng),陶潛還特意不用器皿濾酒,直接以頭上所戴葛巾,“葛巾漉酒”自此也成為中國歷代文人雅士會飲賦詩時喜用的典故。陶潛嗜酒率真超脫,李白更是仰慕陶淵明的人品和詩作。
蕭統(tǒng)在《陶淵明集序》中說:“有疑陶淵明之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也。”陶淵明的飲酒是別有寄托,“愛酒不愛名,憂醒不憂貧”(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十六首》其十二),飲酒不為求善飲之名,而且是求醉以忘憂,借酒以銷愁。酒能給人以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快感,使人陶然忘卻世俗之累,掙脫人生的羈絆,達(dá)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己酉歲九月九日》)這與隱士的心境恰好吻合。
“清風(fēng)北窗下,自謂羲皇人”寫陶潛北窗高臥,醒而醉、醉而醒,竟有羲皇上人之感,側(cè)面表現(xiàn)出陶潛活談無為、逸然自得的生活習(xí)性,以喻鄭晏,暗寓出鄭晏琴酒自樂、悠然自得的生活。
“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緊扣主題,似是客套之話,卻又給人以信增親切之感,拉近了朋友之間的距離。字里間處處充溢著詩人對友人鄭晏的關(guān)愛之情,突顯出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全詩八句四十字,廖廖數(shù)句就刻畫出詩人以東晉陶潛喻鄭晏,通過描述陶潛醉酒自遁,崇尚太古的生活情趣,表達(dá)了李白對鄭晏琴酒自樂、悠然自得的生活贊美,同時也流露出詩人憤世嫉俗、超然物外的高潔情懷。
創(chuàng)作背景
鄭溧陽,當(dāng)即《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序中所說的溧陽縣令鄭晏。天寶十三載(754)李白漫游江東,作此詩贈溧陽縣令鄭晏。 ?
李白簡介
唐代·李白的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李白的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jì)(待考),李白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dāng)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jì)念館。
...〔? 李白的詩(143篇)〕猜你喜歡
勸農(nóng)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樸含真。
智巧既萌,資待靡因。
誰其贍之,實賴哲人。
?哲人伊何?時維后稷。
贍之伊何?實曰播殖。
舜既躬耕,禹亦稼穡。
遠(yuǎn)若周典,八政始食。
?熙熙令德,猗猗原陸。
卉木繁榮,和風(fēng)清穆。
紛紛士女,趨時競逐。
桑婦宵興,農(nóng)夫野宿。
?氣節(jié)易過,和澤難久。
冀缺攜儷,沮溺結(jié)耦。
相彼賢達(dá),猶勤隴畝。
矧茲眾庶,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宴安自逸,歲暮奚冀!
儋石不儲,饑寒交至。
顧爾儔列,能不懷愧!
?孔耽道德,樊須是鄙。
董樂琴書,田園不履。
若能超然,投跡高軌,
敢不斂衽,敬贊德美。
最高樓·吾衰矣
吾擬乞歸,犬子以田產(chǎn)未置止我,賦此罵之。
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暫忘設(shè)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
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閑飲酒,醉吟詩。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
六一居士傳
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
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屢易其號。此莊生所誚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將見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為此名,聊以志吾之樂爾。”客曰:“其樂如何?”居士曰:“吾之樂可勝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見,疾雷破柱而不驚;雖響九奏于洞庭之野,閱大戰(zhàn)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樂且適也。然常患不得極吾樂于其間者,世事之為吾累者眾也。其大者有二焉,軒裳珪組勞吾形于外,憂患思慮勞吾心于內(nèi),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雖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惻然哀之,賜其骸骨,使得與此五物偕返于田廬,庶幾償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復(fù)笑曰:“子知軒裳珪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勞矣,又多憂;累于此者既佚矣,幸無患。吾其何擇哉?”于是與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區(qū)區(qū)不足較也。”
已而嘆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蓋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嘗用于時矣,而訖無稱焉,宜去二也。壯猶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難強之筋骸,貪過分之榮祿,是將違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負(fù)三宜去,雖無五物,其去宜矣,復(fù)何道哉!”
熙寧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傳。
飲酒·其九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yuǎn)見候,疑我與時乖。
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xué),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