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題山舍壁”譯文及注釋
譯文
山舍剛剛建成,頓時覺得病體輕松了很多。高興之余,手拄拐杖,戴著頭巾,像山野農(nóng)夫一般漫步山頭,十分愜意。
山間寒意襲人,只得在屋里生個暖和的小爐子取暖;這時候,窗外傳來了新修的小渠那潺潺的流水聲,悅耳動聽。
我真想像長生不老的彭祖和涓子一樣永存于世,還想像宗炳和慧遠一樣求佛隱居。
為什么要被紛繁復(fù)雜的世事所牽絆,胡亂地去追尋那些勉強得來的名聲呢?
注釋
病:未必是色身之病,或為五蘊煩惱之病亦未可知。山舍:山中的精舍。不詳所指。
杖藜巾褐:以藜木為杖,以褐巾裹頭,形容生活儉樸,穿著隨意。藜,野生植物,莖堅韌,可為杖。褐,粗布衣,因以為貧賤人的代稱。
彭涓:彭祖和涓子,是古代傳說中的仙人,有長生不老之術(shù)。相傳彭祖活了八百八十歲,實際壽命當(dāng)為一百四十六歲,因為根據(jù)古時大彭氏國實行的“小花甲計歲法”推斷,六十天即為一年。涓子傳為齊國人。劉向《列仙傳·涓子》:“涓子者,齊人也,好餌術(shù)……著《天人經(jīng)》四十八篇。后釣于荷澤,得魚,腹中有符。隱于宕山,能致風(fēng)雨。”嵇康《琴賦》:“涓子宅其陽,玉醴涌其前。”
終:終了,最后。期:期望。宗遠:宗炳和慧遠。宗炳(375—443),南朝宋畫家,字少文,南涅陽(今河南鎮(zhèn)平)人,家居江陵(今屬湖北),士族。東晉末至宋元嘉中,當(dāng)局屢次征他做官,俱不就。擅長書法、繪畫和彈琴。信仰佛教,曾參加廬山僧慧遠主持的“白蓮社”,作有《明佛論》。慧遠(334—416),東晉高僧。俗姓賈,雁門樓煩(約在今山西朔城)人,初學(xué)儒、老、莊,二十一歲往太行恒山(今河北曲陽西北)參見道安,聽講《放光般若》,豁然開悟后,以為佛教遠勝儒、道,遂出家入廬山住東林寺,領(lǐng)眾修道。曾結(jié)社專修“凈土”之法,以期死后往生“西方”。故后世凈土宗尊為初祖。無生:佛教語,謂沒有生滅,不生不滅。晉王該《日燭》:“咸淡泊于無生,俱脫骸而不死。”又作無起。謂諸法之實相無生滅。與“無生滅”或“無生無滅”同義。所有存在之諸法無實體,是空故無生滅變化可言。
役役:形容奔走操勞之狀。《莊子·齊物論》:“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塵:佛教謂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引伸為塵世如紅塵,塵俗。
魚龍:比喻品質(zhì)不一的人混雜在一起。羅隱《西塞山》:“波闊魚龍應(yīng)混雜,壁危猿狄奈奸頑。”強名:勉強而成的名聲。《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病起題山舍壁”鑒賞
賞析
這首詩前四句寫山中精舍建成后的清爽心情及身邊之物,有閑居山野、怡然自得的意味;后四句點透主旨,追求宗炳和慧遠那樣的境界,表明自己安于山林之隱,無意于魚躍龍門。全詩善用典故,語言明快,形象生動。
這首詩通常被認為作于北宋建隆二年(961)李煜即位之前,是迫于韜晦而賦之。詩中的山舍應(yīng)當(dāng)是李煜在城外筑建的用來賞玩、避世的山莊。周振甫認為“李煜有《病起題山舍壁》,當(dāng)是在過隱居生活時寫的”(《中國歷代著名文學(xué)家評傳》)。此詩表露了李煜仿古隱士賢人遠離凡塵的想法。隱匿于世俗紛爭喧囂 之外,做一個吃穿不愁、求仙問道的賢人,大概是詩人當(dāng)時的理想。
此詩前四句寫身邊之物,有閑居山野、怡然自得的意味。開頭說山中的精舍建成后,覺得病爽然輕松了許多。“杖藜巾褐稱閑情”一句意為不愿穿龍袍,只甘心做一個普通人。王維《菩提寺禁口號又示裴迪》詩云:“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李煜在此實有王維詩意。接著“爐開小火深回暖,溝引新流幾曲聲”兩句是李煜形容他隱居山舍的閑情悠靜生活,給人以確實跳出紅塵煩惱世界的感覺。詩的后四句點透主旨,表明自己安于山林之隱,無意于魚躍龍門。頸聯(lián)出句是說人的壽命長也罷,短也罷,其實都只是暫時的寄居色身。色身早晚要壞朽的。對句是說,他最后一定要像慧遠大師那樣皈依凈土而進入極樂世界。意謂無意過問朝政。最后兩句表明,與人勾心斗角是很累人的,他自己不愿做徒勞無益的事,不要勉為其難去競爭貪圖那些毫無意義的虛名。李煜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歷來是以長為嗣,自己排行第六,嗣帝位對他來說那是非分之想,這與鯉魚想入龍門的幻想是沒有什么區(qū)別的。鯉魚化龍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沒有必要去累自己而“役役”了。
這首《病起題山舍壁》詩與兩首《漁父》詞(《漁父·一棹春風(fēng)一葉舟》和《漁父·浪花有意千里雪》)就主題而言,應(yīng)該是一致的,即刻意剖白自己無意于宮廷斗爭的韜晦之作。兩首《漁父》詞,是題在《供奉衛(wèi)賢春江釣叟圖》上的,而這首七言律詩,卻是題在山舍墻壁上的。李煜的意圖很明白,就是想讓人看到這些詩作,更想讓人知道他不關(guān)心朝政,或者確切地說這是專給那些猜忌他的人看的。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通常被認為作于北宋建隆二年(961)李煜即位之前,是迫于韜晦而賦之。詩中的山舍應(yīng)當(dāng)是李煜在城外筑建的用來賞玩、避世的山莊。周振甫認為“李煜有《病起題山舍壁》,當(dāng)是在過隱居生活時寫的”(《中國歷代著名文學(xué)家評傳》)。
李煜簡介
五代·李煜的簡介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后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違命侯。后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shù)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 李煜的詩(81篇)〕猜你喜歡
紅樓夢十二曲·枉凝眉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
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飲酒·其九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xué),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獄中上書
臣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狹隘。先王之時,秦地不過千里,兵數(shù)十萬。臣盡薄材,謹奉法令,陰行謀臣,資之金玉,使游說諸侯,陰修甲兵,飭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祿,故終以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廣,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見秦之強。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親。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廟,以明主之賢。罪四矣!更剋畫,平斗斛、變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罪五矣!治馳道,興游觀,以見王之得意。罪六矣!緩刑罰,薄賦斂,以遂主得眾之心,萬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為臣,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盡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