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其一”譯文及注釋
譯文
即使為你獻上:裝在金杯里的美酒,鑲嵌玳瑁的玉匣里的雕琴,繡著多彩的芙蓉花和羽毛裝飾的帳幔,織著各種葡萄的錦緞被子。也擋不住年歲將老紅顏衰,月光流逝夜深沉的凄涼。希望你節制悲傷減少憂愁,聽我側擊行路難的歌調。君不見漢時的柏梁臺,魏時的銅雀樓都早已灰飛煙滅,難道有誰還能夠聽到古時候的清音管樂?
注釋
奉:奉送。邰希葑給。卮(zhī知):古代盛酒的器皿。一本作“匜”。這句是說把用金杯盛著的美酒獻給你。
玳瑁(dàimào代冒):一種和龜相似的海中爬行動物,其甲殼黃褐色,有光澤,可用做裝飾品。
七彩芙蓉:多種顏色的芙蓉花圖案。羽帳:用翠鳥的羽毛裝飾的帳子。
九華蒲萄:以許多蒲萄組成花紋的圖案。蒲萄,即葡萄。錦衾:用錦做成的被子。以上四句是寫贈送給人的四件解憂之物。
紅顏零落:容顏變得衰老。寒光:寒日的光輝。宛轉:轉移。時欲沉:時將晚。這二句是說人已容顏衰敗,年歲將老,正如月光轉移,夜將深沉一樣。
裁悲:制止悲傷。裁,免除。減思(sì四):減少愁思。思,憂愁。抵(zhì紙)節:擊節。抵,側擊。節,樂器名,又叫“拊”。行路吟:指《行路難》詩。這二句是說希望你克制住你的悲愁,聽我用柑打著拍子來唱《行路難》。
柏梁:臺名,公元前115年(漢武帝元鼎二年)建,在長安。銅雀:臺名,曹操于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建,在鄴城(今河南省臨漳縣)西北。柏梁臺和銅雀臺都是歌詠宴游的場所。寧:豈、何。清吹:悠揚的管樂。這二句是說如今在柏梁和銅雀臺上,哪還能聽到古時悠揚的樂聲呢。
“擬行路難·其一”鑒賞
賞析
《行路難》是樂府古辭。《樂府題解》說:“《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鮑照承襲漢樂府《行路難》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模式,表達了對封建門閥統治的憤慨不平,抒發了對人生離別相思·宦途失意的憂憤情感。本詩為《擬行路難》十八首的第一首,我們可以把它看作組詩的序曲。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帳,九華葡萄之錦衾。”開篇四句直敍了囊括吃喝玩樂在內的四種安逸豪華生活的象征物。詩人說每天有人恭敬地給你端上雕刻精美的金酒杯里裝滿的美酒,供你飲用;每天有人恭敬地為你打開用玳瑁裝飾的美玉琴匣中雕花的琴瑟,供你彈奏賞玩;每天有人為你打開翡翠羽毛裝飾的繡有各種顏色的芙蓉帳子,供你享用;每天有人為你鋪開繡著多種葡萄花紋的被子,供你休息;這些珍貴考究的東西是日常吃喝玩樂的最高級的物質享受,可謂是人生難得的奢侈品了。難道說擁有了這一切就快樂嗎?當然是否定的。詩人開篇平鋪蓄勢,辭麗氣足,緊接著便轉向人生無奈的悲涼。那么悲從何來呢?人生苦短,歲月易逝,最悲哀的莫過于美人遲暮。人是有精神需求的,如果建功立業的抱負不能實現,再豐厚的物質享受也會使人空虛失落。當青春年華逝去到了力不從心的暮年,難免會為虛度年華而痛惜,難免會為碌碌無為而惆悵。所以詩人說:“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再高級別的物質享受也擋不住歲月流逝,止不住“紅顏零落”,人生如白駒過隙,不知不覺老蔣至矣,對于一個徒有遠大目標而始終不能實現報效君國的人來說,“寒光宛轉”不僅僅是對時光無聲無息流逝的惋惜,更是對青春歲月無法挽回的傷感,這兩句反襯開篇四句,突出了美酒、雕琴、羽帳與錦衾奢華物質的生活享受不可替代精神的追求。鮑照很有志氣,但家世寒微,在門閥制度森嚴的社會里,他始終是“下僚”,社會的等級制度使得他屈才低就不能有所作為,為此,胸中郁結著憤憤不平之氣。詩人在這里表達的除了寒門才子不能登高位的惋惜與憤慨,同時也是對豪門紈绔浮華生活的譏諷,說明寒士們并不是羨慕門閥子弟的物質享受,而是因為不能與世族公平競爭及時建功立業感到憂憤。詩人告訴我們,令人最痛心的不是沒有美酒·雕琴·羽帳·錦衾,而是時光不可倒流的遺憾。緊接著詩人又推出“愿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行路吟》”兩句,這又是一個轉折,由憂憤轉向平和的勸告,勸告人們要節制情緒,不要過分地憂傷。“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結尾兩句又是一個轉折,由誠懇的勸告轉向對人生無奈的安慰,這兩句既是慰人減憂,又是慰己寬心。漢武帝建造的柏梁臺,魏武帝建造的銅雀臺,想當年輝煌無比,可今日不也是人去臺空嗎?有誰還能聽到柏梁銅雀臺上的管樂清吹呢?人生不過如此,一切都在隨著時光的流逝而灰飛煙滅,功名富貴到頭來不過是過眼煙云而已,沒有必要為此憂愁悲哀,還是放寬心尋求開心吧,何苦要自傷呢?縱觀鮑照的《擬行路難十八首》,我們可以看到盡管詩人有著進取抗爭的精神,但在官僚壟斷的社會黑暗勢力下,其力量是十分微弱的,所以詩人在疾呼《行路難》中,以一種消極的生命智慧,關照大家看淡功名,節思減憂,善待短暫的生命,以減輕心靈的痛苦。
此詩語言樸實中肯,行文抑揚起伏,感情激越奔放,有濃烈的氣氛渲染,作為序曲,既點清了題目,又能領起諸章。
鑒賞
在鮑照最為擅場的樂府詩體中,《擬行路難十八首》稱得上是“皇冠上的珍寶”。這一組內容豐富而又形式瑰奇的詩篇,從各個側面集中展現了鮑照詩歌藝術的多姿多態,確實像一塊精光四射、熠熠生彩的鉆石。無怪乎歷代選家和評論家凡矚目于六朝詩歌的,都不會遺漏了它。
顧名思義,“擬行路難”當為樂府古題“行路難”的仿作。后者本屬漢代民歌,多已失傳,據《樂府解題》記載,其大旨是“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東晉人袁山松曾對它的曲調和文句進行加工改造,而袁制亦已亡佚。故鮑照此詩雖云擬作,實為這一詩題流傳至今的最早篇翰,發攄的也是詩人自己胸中的磊塊,并不同于一般的擬古篇什,所以有的詩集收錄此詩時,去掉了題目上的“擬”字,徑稱作《行路難》。齊梁下及唐代不少詩人,也都襲用這個調名寫出了一批名作。
《擬行路難》共一十八首,有的本子作十九首,是將其中第十三首分割成了兩篇。這十多篇詩涉及不同的題材內容,體式、風格也不盡一致,看來并非一時一地之作,今人已有考辨。但是,把它們在同一詩題下編為一組,又絕非出于偶然。這不僅因為它們都采用了“行路難”的曲調,而且各首之間確有共同的主旋律貫穿著,那便是對人生苦悶的吟唱。在形式上,這組詩都采用七言和雜言樂府體,音節流暢而富于起伏變化,以適應作者所要抒發的強烈而跳蕩的情緒。正是這樣一個統一的基調,加上作者構思、編排上的某些匠心,使得這些詩篇自然地發生聯系,合成了一個可以放在一起加以觀照和品評的整體。
此篇作為《擬行路難》開宗明義第一章,帶有序曲的性質。
詩篇一上來,以“奉君”二字領起了下面四個排比句:“美酒”而盛以“金卮”,“雕琴”而飾以“玳瑁玉匣”,羽毛制作的帳幔間繡出了“七彩芙蓉”的圖案,錦緞織成的被面上綻開著“九華蒲萄”的花紋。奉獻到你面前的吃的、玩的、用的器物,無一不精美絕倫、色彩繽紛,足令人賞心悅目、忘憂解悶。這—賦體鋪排手法的發端,為整個樂曲的演唱蓄足了氣勢,取得了先聲奪人的效果。
可是,別誤以為作者是在為人生譜一曲歡樂之歌,想要盡情謳頌人世間種種官能的享受,那樣就大錯而特錯了。在那一陣子緊鑼密鼓、急管繁弦式的華采樂段之后,樂隊突然沉寂下來、沉寂下來,悠悠地轉出一聲低咽的吟嘆:紅顏難駐,歲月遲暮,寒氣閃爍,年華逝去。人生的這一大悲哀,又不是美酒、雕琴之類所能消解得了的。讀到這里,讀者方明白前面那陣子開場鑼不過是個鋪墊,外形愈裝扮得富麗堂皇,愈見出骨子里的哀感沉綿。
那末,也不能聽任這種憂思無邊無際地膨脹起來,吞噬了人的整個靈魂。詩人在唱出人生苦悶的主題之后,卻又反過來勸慰人們要“裁悲”、“減思”,節制和排遣自己的傷痛;而排遣的方法則在于聆聽他的擊節歌唱,那歌子便是傾訴人生苦難、不平的《行路難》。用宣說人間苦來排解現實生活中的苦悶,看似矛盾,但也不足為奇,因為通過這一獨特的宣泄活動,是可以給人的心理機制恢復和帶來某種程度的平衡,減輕人們心靈上的重壓的。這大概正是詩人自己情不自禁地要創作這一組詩的內在動因吧。于是,詩歌開篇定場鑼鼓聲中被推上舞臺前列的那些琳瑯滿目的器玩,至此重又獲得了生氣。它們不光是人生苦的墊襯,同時也是詩人演唱人生苦的布景、道具和音響手段。詩人就站在這一絢麗輝煌的背景下,一手高舉盛滿美酒的金杯,一手挾起玉飾花雕的古琴。仿佛他正注目于讀者,他就要放聲歌唱了。這是非常美妙的瞬間,非常動人的景象。
詩寫到這里,已經完成了序曲的任務,本可就此打住。而詩人為了加重語意,卻又添出一段尾聲: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意思是說:沒見到嗎,漢武帝時的柏梁臺,魏武帝時的銅雀臺,當年歌舞勝地,樂聲盈耳,曾幾何時,風流云散,而今哪還有清音繞梁呢?言下之意:我的歌聲也是稍縱即逝,要聽就請抓緊吧。結末這兩句看似逸出題外的話,既是對上文“聽我抵節行路吟”的補充申說,又是對詩中“人生苦”主題的點題和呼應,而字面形式上轉向援引古人古事,采用宕開一筆的寫法,更增添了詩歌搖曳不盡的風神。
總合起來看,作為整個組詩的引子部分,此篇在立意上是比較單純的。它的意圖只是要交代寫作這一組詩的緣起,即便涉及人生苦悶的主旨,亦僅點到為止,不作進一步展開。所以讀者在這里接觸到詩人內心的感慨還很抽象,缺少具體的內涵。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詩中這個單純意念的表達形式卻很不簡單:由獻列各種精美的器玩以行樂解憂,導向人生苦痛、憂思難遣,再折回裁悲減思、擊節吟唱,而結以清吹不永、勝概難繼,可說是一層一個逗頓,一層一道彎子。轉折處是那樣的突兀峭拔,而承接時又十分妥貼自然,極盡波譎云詭、跌宕生姿之能事。這樣一種屈曲層深的構思方法,決不是為了賣弄技巧,它能夠恰到好處地表現出詩歌單純意念下深藏著的復雜微妙的情緒心理,那種苦悶與慰藉、排解而又難解的感情糾葛。貫通《擬行路難十八首》的整體,構成組詩中心情結的,正是這一矛盾尖銳的心理態勢。
鮑照簡介
南北朝·鮑照的簡介

鮑照(約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學家,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字明遠,漢族,祖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西南,轄區包括今江蘇漣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貧賤,臨海王劉子頊鎮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劉子頊作亂,照為亂兵所殺。他長于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鮑參軍集》。
...〔? 鮑照的詩(24篇)〕猜你喜歡
獄中上書
臣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狹隘。先王之時,秦地不過千里,兵數十萬。臣盡薄材,謹奉法令,陰行謀臣,資之金玉,使游說諸侯,陰修甲兵,飭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祿,故終以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廣,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見秦之強。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親。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廟,以明主之賢。罪四矣!更剋畫,平斗斛、變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罪五矣!治馳道,興游觀,以見王之得意。罪六矣!緩刑罰,薄賦斂,以遂主得眾之心,萬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為臣,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盡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述志令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后,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于譙東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后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于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后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后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于三世矣。
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后,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
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楊民瞻約同居山間,戲用李廣事,賦以寄之。
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間。
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吊屈原賦
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哉!國無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羅而死。誼追傷之,因自喻,其辭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謂隨、夷為溷兮,謂跖、蹻為廉;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吁嗟默默,生之無故兮;斡棄周鼎,寶康瓠兮。騰駕罷牛,驂蹇驢兮;驥垂兩耳,服鹽車兮。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獨離此咎兮。
訊曰:已矣!國其莫我知兮,獨壹郁其誰語?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去。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偭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蟥?所貴圣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使騏驥可得系而羈兮,豈云異夫犬羊?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歷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鳳凰翔于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見細德之險徵兮,遙曾擊而去之。彼尋常之污瀆兮,豈能容夫吞舟之巨魚?橫江湖之鳣鯨兮,固將制于螻蟻。
念奴嬌·策勛萬里
策勛萬里 ,笑書生骨相,有誰相許?壯志平生還自負,羞比紛紛兒女。酒發雄談,劍增奇氣,詩吐驚人語。風云無便,未容黃鵠輕舉。
何事匹馬塵埃,東西南北,十載猶羈旅?只恐陳登容易笑,負卻故園雞黍。笛里關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佇。吾今未老,不須清淚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