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居”譯文及注釋
譯文
老朋友和達官貴人們不再和我往來,我門庭冷落,真的可安放捕鳥的網羅。
我已懶散無聊,什么都不做,家中的仆人更是懶過我。你看,一陣春雨剛過,門外的青草又長了許多。
注釋
故人:老朋友。通貴:達官貴人。絕相過:斷絕來往。
“門外”句:謂門庭冷落,可安放捕鳥的羅網。這里用此典,說明人情冷暖。羅:捕鳥的羅網。
幽慵:閑散疏懶。僮:仆人。
一番多:一倍多,這里指很多。
“閑居”鑒賞
賞析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詠閑居是重要主題之一,也稱為閑適詩。對詩人們來說,所謂閑,不僅僅是沒事做或不做事,而是相對出仕忙于公務而言,所以閑居詩往往成了隱居詩的代名詞。司馬光退居后,不能忘懷于朝廷政治,所以這首《閑居》寫閑而實不閑,至少是身閑心不閑,因而格調與傳統的閑居詩不同。
詩前兩句說自己的老朋友及昔日的同僚們紛紛倒戈,支持新法,與自己斷絕來往,家里安靜得門可羅雀。第二句用漢翟公典故,諷刺人情冷暖,世風不古,表示自己胸中的不平。下半由此發揮。眾叛親離,他自然郁郁寡歡,對任何事都漠不關心,無精打采。連仆人也改變了以往慣有的勤儉,乘機偷懶,一場春雨過了,庭前雜草叢生,也沒人去管?!百赘鼞小比?,道出無限辛酸,大有“運衰奴欺主”的味道。
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句句寫閑,門庭冷落,無人過訪,就少了許多應酬,可以空閑;自己慵懶,無所事事,也是閑。但詩人筆下展示的生活場景不是優游閑散的,而是內外交困的;詩人的心情也不是恬淡安適的,而是抑郁不平的。此詩是淺顯中有深致,平淡中有沉郁。這就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創作背景
司馬光因與變法派政見不一,遭到排斥,于是從熙寧四年(1071)至元豐八年(1085)退居洛陽,僅任無實權的閑散小職。司馬光在洛陽經營“獨樂園”,卻不甚注重其繁瑣家務,專意編寫《資治通鑒》。僮仆偷懶以致庭草茂盛。司馬光見庭草長勢,聯想到朝中如日中天的變法派,更為感慨,不知道自己何時能得機清除朝中莠草,遂寫下此詩。 ?
司馬光簡介
宋代·司馬光的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 司馬光的詩(4篇)〕猜你喜歡
述志令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后,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于譙東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后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于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墩撜Z》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后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后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于三世矣。
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后,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惫麓搜越愿呜病K郧谇趹⑿母拐?,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
丁酉歲,吾北征。出自薊門,歷觀燕之舊都,其城池霸異,跡已蕪沒矣。乃慨然仰嘆。憶昔樂生、鄒子,群賢之游盛矣。因登薊丘,作七詩以志之。寄終南盧居士。亦有軒轅之遺跡也。
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臺。
應龍已不見,牧馬空黃埃。
尚想廣成子,遺跡白云隈。
南登碣石阪,遙望黃金臺。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悵已矣,驅馬復歸來。
王道已淪昧,戰國競貪兵。
樂生何感激,仗義下齊城。
雄圖竟中夭,遺嘆寄阿衡。
秦王日無道,太子怨亦深。
一聞田光義,匕首贈千金。
其事雖不立,千載為傷心。
自古皆有死,徇義良獨稀。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伏劍誠已矣,感我涕沾衣。
大運淪三代,天人罕有窺。
鄒子何寥廓,漫說九瀛垂。
興亡已千載,今也則無推。
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黃金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