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京口至竹里詩”譯文及注釋
譯文
高高的樹枝,挺拔地聳立著,直刺藍天,犬牙般的巖石,有的橫阻當道,有的斜向兩邊。
層層深澗中,隱隱傳來陣陣松濤,重重懸崖上,濃厚的云朵凝聚著,連綿一片。
到處都是堅冰,正是最寒冷的時候,北風勁吹,把飛鳥的翅膀也吹得傾斜。
意氣落寞的寒士,偏碰上這肅殺的嚴冬,孤獨無依的行旅,又正值黃昏落日時刻。
一路風雪兼程,無法解鞍休息,也沒有時間吃點一半蔬萊一半豆類帕粗糧,只好忍饑挨餓。
地位高貴的人想要建功立業,獲得美好的名聲,地位低微的人定要拼死效力,日夜奔波。
請看那長河的水流吧,總是滾滾向前不停息,不論清澈還是渾濁。
注釋
竹里:山名,在今江蘇句容市境內,山勢陡峭,又名翻車峴。
鋒石:尖利的山石。
復澗(jiàn):夾于兩山之間的澗流。
伏:掩蓋。
云色:云氣所生成的色彩。
冰閉:冰凍閉合,覆蓋。
凋嚴:指嚴冬。
曛(xūn):黃昏,傍晚。
兼途:猶兼程,以加倍速度趕路。
憩(qì):休息,歇息。
半菽(shū):指雜以蔬菜的食物,語出《漢書·項籍傳》:“卒食半菽”。菽,豆類的總稱。
令名:美名。
細人:小人。
命力:被人役使而致力。
“行京口至竹里詩”鑒賞
賞析
這首詩可以分三個部分。前六句為第一部分,寫途中所見,描繪出一個不安寧的、充滿沖突的、為某一種強大的力量所壓迫、鉗制著的世界。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寫氣候的惡劣和行路的艱難,暗寓人生多艱、仕宦不順。最后四句為第三部分,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表現寒士被壓抑的痛苦和不平。這首詩語言蘊藉含蓄,修辭奇特,耐人尋味。
這首詩起筆寫景,毫無關于旅程的一般交代,避免松緩不著力。所寫景物,又是尖銳強硬的,撲面就是一股逼人的氣息。寫樹不從全體著眼,單寫樹枝,因為冬日無葉,只見干枯的枝椏斜斜上指,更能顯出“危且竦”的味道?!榜怠彼坪跏怯幸獾呐Φ叵蛏仙煺?,這就使靜物有了動感。魯迅《秋夜》寫他后園的棗樹的樹枝,“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與此相似。而后寫山石。這石是刀刃一般尖銳的“峰石”,而且或橫或斜,相倚相積,像是要割碎一切從它上面經過的東西,令人感覺得不安。蕭子顯說鮑詩“發唱驚挺,操調險急”,不僅適宜于《擬行路難》“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那樣的句子,也適宜于這種寫景的開頭。接著二句是遠處的景物。山澗是一層又一層,從那目光所不及的遠處山澗中,隱隱傳來松濤的聲音;山崖是一重又一重,在那不易辨認的遠處山崖上,似乎積聚著好些陰云。松濤不是危險,陰云也不是可畏。但“隱”和“伏”二個動詞,卻是把它們寫成了有意匿伏,似乎有所等待、有所窺伺的東西。也許,在鮑照心里,總覺得外界有什么不可知的力量隨時在威脅著自己,才這樣寫。在寒冷的天氣中,他也感到了外在力量的壓迫。什么地方結冰了,但他不說“結”,不說“凝”,也不說“合”,卻用了一個力量很強的“閉”字,好像冰要把這個世界給封閉起來。而形容四周的寒意,他也不用常見的“深”字或者“濃”字,又用了一個力量很強的“壯”字。說冰“閉”寒“壯”,是奇特的修辭,所以格外警醒。那么沒有東西是逍遙自在的。連通常在詩歌里作為自由的象征來寫的鳥兒,也被烈風吹得雙翼傾斜,令人擔心它們會從天上掉下來。
這六句寫景,描繪出一個不安寧的、充滿沖突的、為某一種強大的力量所壓迫、鉗制著的世界。無論從詩本身來看,還是從其它資料來看,當時似乎并沒有發生什么特別的事件。這樣的描寫,只是表現著詩人對他所生活的世界的總體感受。前面說到的鮑照對不合理社會的反抗意識,其實不用另外去找,當他以如此警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如此敏感地體會到外部力量的壓迫,如此不安寧地描摹自然的時候,就是反映了很強的反抗意識。通常,一個缺乏自由意志的人,總是很遲鈍的。
“斯志”以下轉寫自身?!八怪尽?,大約是說自己的志向吧。當初他在劉義慶門下,未受任用,便向劉義慶獻詩,以顯露才學。有人說他身份太低,不該隨意驚擾大王,他勃然大怒道:“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沈沒而無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然而獻詩的結果,也就是得了一個不起眼的侍郎。“逢凋嚴”,字面上說的是天氣,又不僅只是說天氣。從王府赴任,應該是車馬盛眾,然而他卻說是“孤游”。這是因為,沒有人理解自己,沒有人賞識自己,人馬再多,也只覺得空空漠漠,甚至會因此更覺得孤獨?!肮掠沃店直啤?,也是一個奇特的句子?!瓣帧笔屈S昏暮色,這暮色正向人逼來,給人強大的壓迫感。這是說年華易逝,見日暮而自傷,也是嘆息空懷壯志,不能為世所容。總之,這“逼”也是一種自我與外界的對抗狀況。而后二句才是行途生活的紀實?!凹嫱尽豹q言“兼程”,趕得很急,少有下鞍憩息的機會?!鞍胼摹?,原意是指軍中缺糧,士兵吃的是蔬菜與豆類各半相雜煮成的食物,這里指自己的生活待遇差。他在王府中地位很低,說“半菽”固是用典夸張,但實際的情況也不會好到哪里去。
末四句稱自己為見識淺短的“細人”,為生活逼迫而被人驅使奔波,并借長河水的川流不息以比喻自身漂泊不定的遭遇,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表現寒士被壓抑的痛苦和不平。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前后,鮑照在劉義慶門下做一個起碼的小官,卻得跟隨著王府離鄉背井、東奔西走。來至竹里,正當寒風料峭之時,又履艱難險阻之地,人生不得已的郁悶,又襲至心頭,于是寫了這首紀行詩。
鮑照簡介
南北朝·鮑照的簡介

鮑照(約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學家,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字明遠,漢族,祖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西南,轄區包括今江蘇漣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貧賤,臨海王劉子頊鎮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劉子頊作亂,照為亂兵所殺。他長于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鮑參軍集》。
...〔? 鮑照的詩(24篇)〕猜你喜歡
蜃說
嘗讀《漢·天文志》,載“海旁蜃氣象樓臺”,初未之信。
庚寅季春,予避寇海濱。一日飯午,家僮走報怪事,曰:“海中忽涌數山,皆昔未嘗有。父老觀以為甚異?!庇桉敹?。會穎川主人走使邀予。既至,相攜登聚遠樓東望。第見滄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聯如疊巘,列如崪岫,隱見不常。移時,城郭臺榭,驟變歘起,如眾大之區,數十萬家,魚鱗相比,中有浮圖老子之宮,三門嵯峨,鐘鼓樓翼其左右,檐牙歷歷,極公輸巧不能過。又移時,或立如人,或散若獸,或列若旌旗之飾,甕盎之器,詭異萬千。日近晡,冉冉漫滅。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豆P談》紀登州“海市”事,往往類此,予因是始信。
噫嘻!秦之阿房,楚之章華,魏之銅雀,陳之臨春、結綺,突兀凌云者何限,遠去代遷,蕩為焦土,化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異哉!
摸魚兒·詠蟲
古墻陰、夕陽西下,亂蟲蕭颯如雨。西風身世前因在,盡意哀吟何苦。誰念汝。向月滿花香,底用凄涼語。清商細譜。奈金井空寒,紅樓自遠,不入玉箏柱。
閑庭院,清絕卻無塵土,料量長共秋住。也知玉砌雕欄好,無奈心期先誤。愁謾訴。祇落葉空階,未是消魂處。寒催堠鼓。料馬邑龍堆,黃沙白草,聽汝更酸楚。